历史的细节(全五卷)的讨论

在一个毫无权利可言的时代,阅读是有教养者唯一的特权。——茨威格。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读书一年一度地成为大众话题,在手机传播时代显得充满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一方面书店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的地方,另一方面阅读时间不断地被刷手机去取代。手机的渗透与入侵让曾经被人们诟病的电视和网吧游戏简直不值一提。

其实,中国精英群体读书不过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我说的读书是指严肃阅读,而不只是文学和休闲阅读。

直至40年前,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文盲占大多数的农村国家(农业不需要文字)。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广播、电影、电视迅速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介,从而跳越过了印刷化的阅读阶段。从本质上来说,实用性的教科书、医学保健、各种工具书以及成功学官场学等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阅读”范畴,真正的阅读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方式,甚至说是修行。

麦克卢汉认为,以书面文字为主的印刷品属于冷媒体,以口头语言为主的广播电视电影属于热媒体,前者偏重于知识信息和逻辑推理,后者偏重于戏谑娱乐。与中世纪的聆听型公众不同,现代公众往往是阅读型的。对早期工业化国家来说,在广播电视普及之前,普遍经历了二三百年和数代人的阅读时期,因而养成了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而中国在现代进程中恰恰缺失了这种书面化的阅读传统与阅读训练。即使当下,很多中国作家常常不得不从书桌走向讲台,走向摄像机。在中国社会人群中,普遍存在阅读障碍和表达困难,这严重损害了人的逻辑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使狂热的群氓主义泛滥成灾。

读书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缺乏阅读必然导致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低下。在2014年“世界读书日”发布的官方报告中,中国图书总印数达到79.3亿册,平均每人超过5本,而人均图书阅读量却不到5本(如果除去教科书,这个数字会更低)。这个数字远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美国50本,以色列64本。

常常有人问: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不读书?这或许是一个错误的问题——或者说伪命题。从历史角度来说,“大多数人读书”本身就是现代西方新教的特性和观念,“阅读社会”在新教地区之外几乎是不存在的。犹太人读书同样出于宗教习惯。西方文明常常被称为“两希文明”,即希腊和希伯来,后者指新教文明。日本宗教不兴,但自古就有向外来文明学习的传统,除过技术,日本的世俗化导致漫画成为阅读主流,这种浅薄流行在电视和网络兴起后变成动漫和二次元文化,与严肃阅读没有多大关系。在中国,虽然有古老的印刷术和敬惜字纸的传统,但读书始终只是极少数人的事情,这些人被特别称为“读书人”。中国最普遍的书是神巫性的黄历,这与西方世界博大精深的《圣经》不可同日而语。对勉强糊口的大多数人(特别是农民)来说,即使没有读书的条件,也实在没有读书的必要,更不用说读书的兴趣。若没有科举,中国读书人一定会更少。

在当下中国,书籍无疑算得上是性价比最高的商品。(最近20年间,中国人均收入和房价几乎上涨了10倍,但书价并没有明显提高,相对而言,等于书籍价格下降了90%。)但即使书籍全部免费,也不会使一个不读书的人去看书。在很多人眼中,书基本上就是废纸的意思,书也只有作为废纸的时候才有价值。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只是追求现实的“成功”,读书不仅帮助不大,或许还会形成一种阻碍,所谓“刘项原来不读书”。

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了温饱、安全、体面等需求后,必然会产生基于求知和审美的阅读需求。现代不仅是一次物质革X命,也是一次精神革X命。因此有人乐观地认为,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普遍超越了衣食住行的贫困,或许会等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阅读时代。

中国在最近十年,也就是2010到2020年,人均收入几乎增长了数倍。收入增长带来的支出增长,很多支出仍用在了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升级。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吃第一个包子跟远远要比第3个包子要重要,等到吃第4个、第5个包子,其实就意义不大了,弄不好还会撑坏胃,事实上,现代人身体疾病主要是因为吃的太好,而不是吃得太差。对于物质需求,现代消费的边际效应已经越来越小,相对而言,同样的支出,用于精神消费的边际效应要大得多,在马斯洛需求中,物质始终在最低层面,读书带来的求知、审美以及自我实现是最高级需求,人只有满足了这些需求,人才能真正站立起来,否则仍然跟动物一样匍匐在低层次。

10年前的统计中,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到13分钟,但看电视的时间超过3小时。实际上,中国人消耗在电视上的时间并不比英国人多。现在手机彻底取代了电视的地位,现代人每天花在手机刷抖音的时间长达数小时,却难得跟自己的家人说上一两句话。随着智能手机的深度介入和习惯上瘾,这种“机器隔离”还在加剧。

1960年,89%的美国家庭至少拥有一部电视机,这一代美国公民被称为“失落的一代”,他们完全在电视前长大。与上一辈人通过阅读获得抽象信息不同,“电视新生代”获得的是直观感受,天花乱坠的电视广告带给他们的是不信任和玩世不恭。电视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与文字,彻底抹杀了知识和思维的意义,人们从此得到最多的娱乐和最少的信息,这种强大的口头文化带给人们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隔离的注意力。

作为一种现代宣传工具,电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提供给受众的是内在于文化的意识形态谱系。如今被彻底过滤和监控的手机正变成现代大众的奶嘴,人们在不断刷机中上瘾,被那些鸡零狗碎的视频和噱头麻醉,这种精神按摩让人忘记真实存在,忘记思考与反抗,按照安德森的媒介资本主义说法,电视与网络所创造的“电子资本主义”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印刷资本主义”。与孤独的阅读不同,大众化的电子传媒造就了一个“他人统治”的时代,一切东西都被“大多数”和“主流”磨平。

丹尼尔·贝尔指出,当代大众文化正从印刷文化变成一种视觉文化,文化的聚合力遭到瓦解。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失去“共同阅读的传统”,同时也失去了普世文化,这就是速食主义时代。抖音带来的不是启蒙,甚至谈不上娱乐,而是低智化和童稚化,让每个人都变成精神巨婴和思想太监。早在1881年,美国神经病学家乔治·比尔德就对电报和报纸提出警告:“我们匆匆忙忙就建立一个系统,浮光掠影地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味求新猎奇。”针对“数字生存”带来的困惑,美国科技作家卡尔总结为“浅薄”,德国著名脑科学家施皮茨尔则用了“数字痴呆症”这个警告性的新词。其实,“低智社会”和“粗鄙时代”是最有批判力的,而这种批判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反思。

一切技术的初衷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懒惰和贪婪,身体的懒惰带来各种富贵病,思想的懒惰或许更糟糕。余世存先生为我们提了一个醒,“从大众社会到网络社会,文明的波浪一波波推进,知识的获取和致用之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重要一环可能在于省略了苦行般的智力推理过程,直陈根本。”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完成了近乎完美的驯服,人如果不加以自省和节制,几乎随时随地都会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没,这种信息窒息让人沉迷却不能自知。手机时代的特点就是知识无处不在,俯拾即是,但这些知识大都是碎片化的,只有读书才能使之系统化,书籍仍是知识系统化的唯一方式和解决方案。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前说知识是力量,其实知识不是力量,思想才是。知识是无限的,人不必掌握所有的知识,但人必须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并通过学习知识获得思考能力,思想的前提就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也是一种思想逻辑化的过程,这就是读书的重要之处。因此,书籍永远是手机无法取代的,这就如同娱乐代替不了思想,一个人不能在吃喝玩乐嘻嘻哈哈中度过一生,同样也不能靠手机填满自己的空虚和无聊。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说过:“重要的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看见的东西。”阅读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字激发思考,从而透过无处不在的“语言腐X败”,去发现真相和真理。读书本身是没用的,但读书可以滋养心灵,健全人格。实际上,人类是唯一有文字的动物,而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区别就在于阅读与思想。一个喜欢自由而独立阅读的人,是最难被征服的,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精神自治。让我们记住盲人歌手周云蓬的那句话:“走得再远,也是困守在自己的监狱里。只有好书能为我们提供越狱的机会。”

最近以来,文科误国的说法引起广泛议论,其实人文知识是每个现代人生活的基础,如果说理工科照顾人的身体,那么文科则照顾人的灵魂,或者说,理工科以实用主义让人获得金钱和成功,而文史哲则让人获得精神和心灵慰藉,前者就像车的发动机,后者就像车的方向盘,一个只顾往前开的车早晚要人往车翻,一个没有灵魂和人生方向的人无论有钱没钱都不会幸福。如果说当下文科有什么值得人诟病,那就是将文史哲三者活生生的割裂,学文的没有思想,学史的不会写作,学哲的玩弄词汇,以至于让文科沦为找不到饭碗的社会笑柄。

当下知识不值钱,已经完全免费,真正珍贵的是思想而不是知识,不幸的是现代教育只教授知识而不教授思想,甚至阉割思想,结果教育生产流水线生产了大量有知识没思想的人,这于GDP经济或许是对的,但于人性则是一场灾难。这样的人与机器有什么区别?我以为,真正的人文不是为了一碗饭吃,不是为了解决就业找到工作,只有那些以此为职业的人才会“读书只为稻粱谋”;对于普通人来说,人文阅读是完美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组成。没有人文思想就没有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的人生再成功也会栽到沟里去。

我认为,真正的好书应该文史哲三位一体,有历史有思想有文采,这样的历史通识读物值得每个人现代公民去阅读。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值此读书人的重大节日,拙作《历史的细节》重装上市,插图版五卷精装套函,并随书赠送《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图表》。定价340元,当当200-100,领劵200-30,叠加后仅4折143元。

(0)

相关推荐

  • 读书的目的

    - 书籍和网络,一种带给你在漫漫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中留存下来的人类思想的精华,一种带给你人类社会最新的思想和变化,两者结合利用,才是对我们最有利的. - 也不一定是读书,受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几千年 ...

  • 【新刊】王铭铭|“家园”何以成为方法?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1年第1期"专题:作为中国研究方法的文史哲传统(笔谈)".图片来源:百度图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编者按 ...

  • 启发式读书受益匪浅

    对于习惯读纸质书的人来说,读书是像练瑜伽一样怡情养性的,并不是一种负担,打开书,续上前面的内容,慢慢品味.走进书中体验.他们对读书地点也不太挑剔,咖啡厅.汉堡店.家里的沙发上床上.等车室的椅子上... ...

  • 济生宝 全五卷

    济生宝 全五卷

  • 道兰书局:英文版《Serindia》西域考古图记全五卷超清

    道兰书局:古籍珍本文献影印,传承中华文明之美. 20世纪初期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曾四次到我国新疆和甘肃西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Serindia>(西域考古图记)由英国探险家斯 ...

  • 历史的细节(全5卷)

    历史的细节(全五卷)(博物馆里的<人类简史>,中国版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许倬云.郭建龙.余世存.梅毅等盛赞推荐!) 一部全新的人类文明史!细节解读人类社会发展史,重新书写全 ...

  • 【建议收藏】 调酒师漫画 第五卷(全)

    由一部漫画引发的对某一职业和行为的极大兴趣,在如今也是很常见的,<调酒师>就是这么一部漫画. 不得不说,吧台是一个很适合向人倾诉自己情感的地方,而调酒师的工作就是观察每一位客人,根据他们的 ...

  • 《巴尔干五百年》【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14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巴尔干五百年>[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14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二十本民族历史和性格方面的著作:<巴尔干五百年>. 为什么巴尔干会被称为"欧洲火药桶&q ...

  • 1997年续修益阳范氏五修族谱(全13卷)

    益阳范氏五修族谱  [按系分卷,全1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高平堂, 公元1997年. 13册: 肖像, 世系表. 迁闽祖: (唐宋之际) 范梦龄. 原藉苏州, 因避黄巢之乱, 携家自苏州 ...

  • 《十竹斋画谱》全八卷

    胡正言(1580年-1671年),中国明代末年书画家.出版家.字曰从,号十竹,是明末期间一个大胆革新的艺术创作家.擅长篆刻.绘画.制墨等许多工艺,并对拱花术印刷的试验和推广应用作出巨大贡献,他主持雕版 ...

  •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颜回(儒家五圣,孔门十哲)

    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年),亦称颜渊,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七十弟子之一.他一生大半时间跟随孔子生活和学习,极深地理解并履践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以谦虚敏学.尊重师长.仁德出众而著称,被后人推 ...

  • 民国历史人物一西北军(五)

    旧西北红桃10--武士敏 武士敏(1892一1941)字勉之,河北怀安县人.幼年时在家读私熟,后到宣化读中学,其间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斗争中.民国后武士敏参加陕西靖国军投在杨虎城帐下,从此置身戎马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