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医生给了不同意见,该听谁的?

很多家长问我:“下湄桥循证一姐,不同的医生说的不一样,该听谁的?”
如果让我用最简短的语言来回答,我会建议:
想长高,生长激素打不打?
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海拔不高啊,能抢救一下吗?听说打生长激素有用?”
生长激素是影响身高增长的重要激素,对于因“生长激素缺乏症”导致身材矮小的孩子而言,定期规范注射药物,能让孩子摆脱矮小,获得理想身高。
但是,并不是所有身高不理想的孩子都需要用生长激素,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某天同事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位家长在别的医院已经给小患者打了2个月生长激素,现在带着孩子来找我们看诊,想问我们这里有没有得打。但他看了小朋友的情况,并不是生长激素缺乏症,也无其他疾病,应该不需要注射生长激素:

小患者8岁,女孩,身高121cm,位于生长曲线的第11百分位。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在第3~第97百分位之间的,都属于正常。第11百分位,当然妥妥的在正常范围内啦!

再一看,孩子生长发育过程正常,骨龄和年龄吻合。父亲身高1.65m,母亲身高1.52m。虽然比大多数同龄人矮,但这有合理解释,是和遗传因素相关的呀!

我们的医生使用相关方法(相关阅读:想要孩子长得高,打生长激素有用吗?),评估孩子的最终身高可能在1.52m-1.57m之间。并告诉家长,孩子没有生长激素缺乏的临床表现,身高也符合生长规律,是个正常的孩子,没有必要打针,而且即便打了针,也并不能让孩子额外长高。
这下,孩子的家长懵了。
他们告诉我们的医生:因为父母自己矮,就特别重视孩子的身高。2个月前,他们求访了某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希望能得到帮助,让孩子将来能长到165cm以上,如果能再高点就更好了。于是专家建议他们给孩子打生长激素,先打半年看看,应该能达到父母的预期。
生长激素药品很贵,半年的药品预算得大几万,从外地赶来看诊还得花钱,自己工作也暂停。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孩子究竟要不要打生长激素针?该听谁的?
最终谁说了算?证据说了算!
当不知该相信谁时,“证据”的力量就凸显出来。
所谓证据,就是医生发表意见时的依据是什么,观点的出处是哪里。
例如,医生告诉你,原本长到155cm的孩子,打了生长激素就能长到165cm。你听到观点时,一定要想一想,他得出结论的“证据”是什么?是他查阅了临床指南得出来的,还是自己拍拍脑袋得出的,还是某一天听老师随口说的……
证据的类型有很多种,不同证据之间有“高下”之分。证据级别越高,就越值得信任。
循证医学金字塔”就比较直观:
我们可以朴素地理解为——越往塔尖上走,证据级别就越高,也越值得信任。
如果理解得更严谨一点,就算同样位于金字塔尖——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也要看看得出这些综述和分析背后的依据是什么,证据质量高不高。
就好像同样位列十亿票房的电影,也要看看撑起票房的是《阿凡达》还是《小时代》。
当然,探寻证据质量的过程复杂而烧脑,就交给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吧!非医学专业人士看懂金字塔就很棒了。
以刚才的孩子到底要不要打生长激素针的案子为例,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医生,还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医生的个人意见在这座金字塔里充其量也只在倒数第三层——专家意见。

就算集结了一百个医生的意见,也还是停留在这一层——专家共识。
如果没有更靠上的证据,那么能在这一层还是不错的:起码上榜了,总比小区大叔/大妈告诉你“吃大象粑粑能长高”这种连金字塔边都够不着的意见要靠谱。
但重点在于,并不是每一种“医生说”都停留在金字塔的倒数第三层。
有的医生心里就有一座金字塔,给意见时会参考往上6层的标准,这种意见就是更高证据。有的医生则天马行空,给意见大多都没什么依据,那可信度就很低。
以这个故事为例。
1、为什么我们的医生会认为孩子不需要注射生长激素?

因为证据——主流医学界无论是美国 FDA还是我国指南,都对注射生长激素的适应范围做了严格的约束。仅在生长激素缺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例如生长激素缺乏症、Turner 综合征、Prader-Willi 综合征、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小、SHOX 基因缺陷所致矮小、Noonan综合征等疾病。
而前面提到的小患者,就是个正常孩子,不存在上述情况,不符合注射生长激素的前提条件。
2、那为什么孩子比多数同龄人矮呢?

还是看证据——研究显示,身高受遗传的影响占到70%。眼前这位小患者父亲身高1.65m,母亲身高1.52m,都低于平均身高。那他们的孩子比多数同龄孩子矮,就像姚明和叶莉的孩子比多数同龄孩子高一样,都合情合理。
我们给孩子画了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反映,孩子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律顺利成长。家长应该满意才对。
3、虽然不缺乏生长激素,但就是想长高,就是不差钱,那注射生长激素有用吗?
没用,不建议注射。为什么?接着看证据——
首先,身高超过第3百分位数的孩子,通常不需进一步专门评估,除非有值得关注的特殊理由,自然也不需要打针治疗。
第二,身材矮小儿童即使接受生长激素治疗也不会长得很高。且这会花费大量金钱且治疗过程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痛苦。
第三,身材矮小对儿童来说通常并不是问题,不会让他们不快乐。
这样一摆证据,“不打生长激素针”的意见有过硬的证据支持,而“建议注射生长激素”则缺乏有力证据支持。应该相信谁的观点?当然是相信证据充分的观点。
所以,当不同的医生给了不同的意见时,不妨大胆提问,问问医生给建议背后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作为儿科医生,我总是鼓励家长提问,在我看来没有问题是傻问题。也不必担心医生不耐烦,毕竟现在在线咨询比之前普及多了,如果当面问医生没有得到回应,不妨试试在线咨询获取第二意见。
故事的结尾
回到故事本身。
家长听到我们完全不一样的建议时,表示很颠覆、很惊讶。幸运的是,家长有意愿多听听我们的医生讲解,而私立医疗机构的诊疗模式也让我们的医生有时间把问题讲透。
家长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你的说法和我之前听到的不一样?”
我们讲解了相关的指南和研究,告诉了他们,知贝医生做决策和判断的思路。我们也鼓励家长认真思考,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继续提问。经过充分沟通,家长决定,先不开药,回去认真想想。
这似乎损失了效益,但我和同事们都很坦然。
决定出来创业,就是想坚守着这样一条底线:所有的经济收益都应该保证一个前提,即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循证的建议和适当的治疗。
突破底线挣的钱,并没有意义。
不仅如此,我也希望自己的坚持能影响更多的人。不仅要影响医护人员,也要影响患者。如果能教会更多患者家长get到循证的思维模式,那获益的将是整个家庭。
结尾的结尾令人欣慰。2周后,这一家人告诉我们,他们经过思考,决定不再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了,以后每年一次定期来知贝做儿保,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让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走弯路。
我和同事都觉得很开心。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