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诗三百首》
岁月沧桑,一切都在消逝,而唐代文学永存。辉煌的唐代文学留给后人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是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是哺育中国诗人的伟大传统,也是各种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古往今来,附庸风雅的帝王以御选的方式钦定唐代文学作品,以卖弄他们的文学趣味,规范一种正统的审美理想;士大夫们从牙牙学语就诵读唐诗,束发受书,学试帖、古文,在唐代文学的浸润中培养起他们的写作才能,借此由科举踏上仕途。即使濩落无成,设塾坐馆,也须凭借满腹辞章,课徒讲习,冬烘度日。
到今天,无论是学者的文学史研究还是启蒙教育中的古诗诵读,唐诗都作为古代文学中最灿烂的经典,被研究、接受和传诵,在培养我们的审美感受、模塑我们的艺术趣味、陶冶我们的生命情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前辈传下两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语不知所出。民国间赵元礼《藏斋诗话》卷上记谚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诌。”可见由来已久。
其实这个意思早见于古人诗评中。金圣叹《选批唐诗》评温庭筠《经李征君故居》“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一联,道是:“逐字皆人手边笔底寻常惯用之字,而合来便成先生妙诗。若知果然学做不得,便须千遍烂熟读之也。”这是说学诗无他法,唯有熟读、再熟读而已。
熟读不是随便乱读,而是要读经典。唐诗自其本朝人所选《河岳英灵集》、《才调集》以降,经宋代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代周弼《三体诗》、方回《瀛奎律髓》、杨仲弘《唐音》,金代元好问《唐诗鼓吹》,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李攀龙《唐诗选》、钟惺《唐诗归》,清代王士禛《唐贤三昧集》、王尧衢《唐诗解》等著名选本的反复遴选,以及无数诗话、评点的品评赏鉴,到清代中叶大体已完成其经典化过程。
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正是这一诗学背景下的产物,这个选诗篇数与《诗经》相埒、题名明显模仿《诗三百》的唐诗选本,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板行后,以遴选精当、篇幅适中而广为世人喜爱,“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四藤吟社主人《唐诗三百首补注序》)。因市场需求量大,该书被一再翻刻,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古来任何文学选本都无法同它相比。
《唐诗三百首》虽盛传于世,但编者蘅塘退士的事迹却一直晦而不彰,连姓甚名谁也不清楚。直到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由一种刊本题字下押有“孙洙”印章,推测可能是编者的名字,才引起学界注意。后经学者们多方考证,大致获知:孙洙(1711—1778),字临西,一作苓西,号蘅塘。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官知县、山东乡试同考官、江宁府儒学教授。为官清廉,有政声。诗学杜甫,著有《蘅塘漫稿》,似已不传。其继室徐玉兰也工书善画,雅好吟咏,《唐诗三百首》乃是他夫妇二人共同编成。
由自序可见,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动机,是不满于《千家诗》收诗太随意,良莠不分,唐宋杂出,且有律无古,于是他“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编成这部优中选优,收诗310首的小型选本。别看它收诗数量有限,却包含了77位诗人(含两位佚名作者)流传最广的名篇。
仅就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三家而言:诗仙选了28首,包括《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留别》、《蜀道难》、《渡荆门送别》、《送友人》、《登金陵凤凰台》、《玉阶怨》、《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名篇;诗圣选了35首,包括《望岳》、《梦李白》、《丹青行赠曹将军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兵车行》、《丽人行》、《月夜》、《春望》、《旅夜书怀》、《登岳阳楼》、《蜀相》、《客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二首)、《登高》、《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等;诗佛选了29首,包括《渭川田家》、《西施咏》、《过香积寺》、《山居秋暝》、《终南别业》、《终南山》、《汉江临眺》、《积雨辋川庄作》、《竹里馆》、《送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渭城曲》等。
从体式上看,五律正宗王维、孟浩然各选了五律9首,七绝圣手王昌龄和杜牧分别选了七绝5首和9首,歌行名家岑参选歌行3首、李颀选6首,五古名家韦应物选五古诗7首,七律名家李商隐选七律10首,都可以说是各取所长。因而这300多首作品也是唐诗伟大传统的一个缩影,是宏伟冰山的一角,蕴涵着无比丰富的艺术宝藏。只要读者恬吟密咏,潜心品味每首诗作,就足以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领略古典诗歌丰富的艺术技巧和完美的声律形式。而我们华夏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美感经验,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包括唐诗三百首在内的艺术经典陶铸的。不管你是从什么途径读到这些诗作,请想想,其中所蕴涵的精神情操、生活趣味和艺术美感,不是从小就左右着我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知,诱导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吗?
孙洙自然不会想到《唐诗三百首》将如此风靡于世。他编此书本是作家塾课本用的,所以名也不署,只称蘅塘退士编。古人编诗选,大抵着眼于“世次之先后,篇章之短长,音律之和协,词语之精粹”(杨仲弘《唐音序》),《唐诗三百首》也不外如此。但作为一部普及性选本,它之所以盛行不衰,当然还因为具备选目精当、编排合理、注释明晰、篇幅适中等适合于初级读者的优点。
孙洙原本只有少量注释,道光间章燮为它作了较为完整的注解,金陵闺秀陈婉俊又加以补注,并撰写了凡例。著名文学家姚莹为陈婉俊注本作序,称赞它“考核援据,俱能精当”。现在看来,陈婉俊的注释也还是较简略的,但闺秀为普及经典而做注释,历来还没有先例,所以我更愿意假设,或许是“美女经济”效应,使得《唐诗三百首》最终以一个闺秀的补注本流行于世,成为近代唐诗第一选本。它对读者的影响力和对市场的垄断,以往大概只有明代李攀龙的《唐诗选》可以比拟,以后就没有什么选本能相提并论了。
到今天,《唐诗三百首》依然是公认的优秀选本、出版社竞相版行的畅销读物,各种影印、排印、注释、评析、今译本多得已难以枚举。它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光日本出版的翻译、音注、详解本就不下六七种,编纂者包括著名学者盐谷温、目加田诚、田部井文雄等。
在近代以来繁多的注本中,管见所及,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对章法的分析非常细腻,兼顾诗作的音律特征,很有特点;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考订翔实,注释精细,是包含当代研究成果和自家心得的注本,内容精当可靠;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评析最为精到,讲析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技巧都独具手眼,是近年新刊《唐诗三百首》评注本中的佼佼者。
历史进入21世纪,社会生活和阅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密集型的社会和图像处理技术的普及,给我们带来双重的阅读愉悦,即伴着知识充盈还有视觉享受。最近出版的《百科图说唐诗三百首》,不仅有惯常的注释评点,还有“数风流人物”、“源远流长”、“史海钩沉”、“品诗必备”、“诗词典故”、“鸟兽草木”、“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异曲同工”、“万花筒”等众多知识性栏目,并配有丰富的科学、艺术图片,为《唐代三百首》设计出一种知识丰富、图文并茂的新型读本,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它总是在一代人一代人的承传中再生,在创造性的接受中焕发新容。《唐诗三百首》不只是过去的经典,也是永远的经典。它将熏陶未来的一代又一代人,同时也将在一代代的研究和注解乃至出版中丰富、刷新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