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瓷上的老光
古瓷经过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的沉淀,一路走来可谓复杂而又简单,复杂的是他与周边所处的各种不同的环境物质接触后发生了物理和化学的作用,这种变化是自然的和谐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简单的是古瓷一路走来不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都形成了古瓷的共性老化特征--老光特征。
古瓷的变化在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古瓷釉面分子收缩吐纳运动形成的独有的皮壳,新仿瓷器没有经过足够时间的洗礼是没有皮壳的;另外一种是古瓷釉面与周边吸附杂质形成的包浆(以后文章中会谈及)。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运动,而古瓷釉面分子也在他的时代里做着运动,在长时间的作用下釉面分子间距收缩的越紧密致使古瓷釉面形成了漂亮的皮囊,我们称之为“皮壳”,有一句行话叫买古瓷就买他的皮壳,皮壳整体看起来珠光宝气的。古瓷的皮壳横向面收缩(毛孔越来越小,越来越深,越来越亮,越来越紧),纵向面下沉,深入胎骨,所以古瓷的青花有立体感,新仿瓷器的釉面只有平面感。
再细致的看就看古瓷的老化特征--看点光,把肉眼能看到的最直接的不需要借助放大镜就能观察的出的一点点反射光圈成一个个圆,就在这么小的范围内看点光,看一点老光是聚光的、坚挺的、内敛的、莹润的和有厚度感的,四个字总结:坚聚润厚;而新仿瓷器的点光看一点光是干的、散的和薄的,不莹润不细腻不坚挺是因为新仿瓷器釉面分子间没有经过时间的洗礼没有形成漂亮的皮壳,四个字总结:散漫干薄。
看古瓷先看釉面,看釉面先看古瓷老化特征--看老光,老光的种类有五种,是哪五种呢?一是玻璃光,二是中性光,三是哑光,四是中性偏玻璃光,五是中性偏哑光。其中古瓷老光的玻璃光最容易看,古瓷釉面冰种玻璃光的皮壳最漂亮,因为相对开门的保存较好的古瓷釉面分子经过很长时间的收缩吐纳运动才会形成玻璃质感强的釉面皮壳,明中早期以上才会形成冰种玻璃光的。古瓷皮壳的老光中性光和中性偏玻璃光看起来比较莹润细腻聚光度强,多见于清三代以前的古瓷釉面老光。而古瓷皮壳的老光中性偏哑光和哑光多见于清三代以后的,此类老光特征是古瓷釉面多有凸凹不平的像针尖一样的猪毛孔明显自然密集成一个个面,点光看起来也是坚挺的水润的和有厚度感的,由于时间短的原因使古瓷釉面分子间没有得到充分的收缩运动,从而形成了古瓷釉面颗粒状感的皮壳,以民国古瓷为多见,民国距离现代也就50年的光景,不要小瞧这50年,古瓷老光鉴定以民国为底线,古瓷的皮壳老光度强于民国的则为老,达不到民国古瓷老光标准的则为新。
请欣赏新老对比图!
古瓷的老化特征光泽是一个新概念,它的反面是新瓷釉面产生的新光。所以老化特征光泽定义为:新瓷釉面不存在的光泽特征,换而言之只有在古瓷上才能找到的光泽特征。
▲古瓷老化特征光泽
▲新瓷光泽散而干涩
凡是古瓷必有皮壳和包浆,老光是由皮壳和包浆共同作用产生,所以只要釉面上找到老化特征光泽必是古瓷。虽然推导过程通俗易懂,但这才是真正老化特征光泽鉴定古瓷依据所在。
釉面老化特征光泽用“紧、润”两个字概括,接下来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去观察釉面。
首先宏观看瓷器整体釉面,釉面整体光感不一致,但每个部位的光泽莹润且聚光,聚光是“紧”的一种表现。笔者谈谈这些光泽特征的成因:
古瓷釉面包浆的不一致性,导致釉面的光泽不一致这里不多赘述。
古瓷随着瓷龄的增加釉水的分子结构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晶化”现象生成肉眼不可见的“微晶”和“雏晶”,加之釉面老化风化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坑洼,釉水烧成时的气泡以及由于釉水老化形成的细小空洞,导致外界光线照射古瓷釉面时,釉水内部晶体,气泡,空洞之间反复的无规则的折射反射并吸收光波能量,宏观上看古瓷釉面光泽比新瓷莹润柔和。
▲莹润聚光,乾隆民窑精品釉面光泽
古瓷的釉面聚光绝大部分表现在包浆完好的高档古瓷上,所谓“紧皮亮釉”就是这种状态。原因有三如下:
1)材质工艺好的古瓷相对不易老化,釉面老化形成的坑洼并不是非常明显。保存环境好,釉面的包浆颗粒细腻,结构紧凑,表面光滑,为镜面反射创造条件。
▲质量好环境好,包浆细腻表面光滑
2)绝大部分古瓷表面都有曲面,由几何光学原理可知曲面的反射光线会向焦点汇聚。
▲光泽莹润内敛(拍摄于天下龙泉特展)
3)古瓷包浆和皮壳产生的“微晶”和“细小空洞”均匀分布,光在这些物质之间反复反射折射同时吸收光波能量,使形成的光斑主要以反射光为主,折射出釉面的散光被削减,从而达到聚光的效果。新瓷的釉面缺少老化的“空洞”,“微晶”,使得瓷器折射出釉面的光线散而刺眼,无法达到聚光效果。
▲紧皮亮釉,光泽集中不散并且莹润
▲光泽莹润内敛(台北故宫藏)
其次从微观观察瓷器釉面。观察古瓷釉面的极小一点(面积小到近似平面)上的反射光泽,虽然釉面坑洼不连续达不到上节说的“紧皮亮釉”的视觉效果,但是极小一点的面积依旧是皮壳和包浆共同作用的老化光泽,单看这一点反射光泽则达到“紧皮亮釉”的视觉效果,而新瓷由于折射出釉面光波能量强并且散乱使得釉面整体散场,因此古瓷釉面星点状的反射光点较新瓷清晰,其反射的光泽较新瓷坚挺紧致。
▲高仿康熙青花光泽
▲康熙青花老化光泽
▲上新下老,新老对比
▲高仿龙泉洗子,戏称“新、假、破”
▲宋龙泉釉面老化光泽
▲上新下老,新老对比
古瓷随之瓷龄的增加,将会出现剥釉等老化现象,皮壳和包浆的“晶化”现象也更为明显。以晋朝的原始青瓷釉面观察便可发现“晶化”现象使釉面结晶严重,釉面闪现的晶体光泽坚挺紧致。
▲晋瓷,釉面晶体光泽明显,光泽紧致
观察古瓷的老化特征光泽是需要在一定的观察环境中,一般采光较好的室内便可,若强光直射、器物表面带水等外界环境干扰则无法辨认古瓷光泽的表现。
古瓷的老化光泽这期谈到这里,如果今天这篇文章藏友只能记住一点,笔者建议是古瓷的老化特征光泽是皮壳和包浆的表现,其主要特征是光泽紧而莹润,通过老化特征光泽可准确判断瓷器的真伪。
另外,年纪越轻猪毛孔越明显,古瓷老光的光感越弱,年纪越大古瓷釉面老化的老光度越强越亮越油润和有厚度感,由点及面,老光光感强的古瓷釉面越紧密,玻璃光感越强。最低的要求,最开放的思想看瓷器,一个部位出现老光特征则一老全老,大家可以以民国瓷器老光度为底线,高于民国瓷器就是老的。瓷器新老互为背书佐证,晚清古瓷老光光泽的坚挺度一定高于民国,清三代古瓷老光光泽的坚挺度一定高于清中晚,以此类推,一旦有一环节出错就是系统性错误,理论不成立或者参考藏品有问题。
请欣赏新老对比图!
买古瓷还是要买他的珠光宝气,让我们用一组图片来说明老瓷釉面老化的珠光宝气的老光有多重要,是鉴定古瓷老化的唯一的最本质特征。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个釉面更漂亮,光泽更好,谢谢欣赏和随评!
任何一个品种的老瓷都有老光,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材质老化质变形成的特有光泽,由于环境的不同,外表特征不同,它的胎,釉,料都会有所不同,但是老瓷都有它的共性。
今天上一件偏玻璃光的哥釉尊,它的釉面没有玻璃光清澈,但是比中性光来的坚挺,光泽坚挺度高,质感强,细腻莹润
它外壁的光泽,口沿部位的光泽,内壁和内底的光泽都不一致,这是旧气所造成的自然现象,也称老瓷的活光。
每一个点的反射光都聚,稍微放大一点看莹润。
内底旧气较重,趋于亚光接近。
这是一件仿品,整个光泽一致,很干
新老对比
新老对比
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