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演义:独活、羌活

日期:2021年03月27日

感悟:中医,是一场人生修行。

最初的《神农本草经》(约公元前后)认为独活、羌活是同物异名,独活“一名羌活”。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约492-500年)开始有意识的将两者分别开来,“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唐带《新修本草》(659年)首先在临床上将羌活、独活进行了区别,“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五代时期的《药性论》(约951-960年)开始将独活与羌活从功效上给予甄别,羌活“能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斜,遍身痛痹”,独活“能治中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肌苦痒,手足挛痛,劳损,主风毒齿痛”。北宋《本草图经》(1061年)中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大抵此物有两种:西川者,黄色,香如蜜;陇西者,紫色,秦陇人呼为山前独活”。不过,苏颂的尊古思想致使其也认为两者本为一物,“古方但用独活。今方既用独活而又用羌活,兹为谬矣。”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赞同苏颂的错误之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他地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苏颂所说颇明”,而且将独活绘图名之为“羌独活”,引起混乱。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1769年)认为两者功效有别,“二活虽属治风,而用各有别,不可不细审耳。”历史上古人对于独活、羌活的认识非常不一致,从不能识别到逐渐分别,再到混淆不清,又到逐渐分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代独活的植物由来也是极其混乱,说法不一。在《本草图经》中就记载“今蜀中乃有大独活,类桔梗而大,气味了不与羌活相类,用之微寒而少效。今又有独活亦自蜀中来,形类羌活,微黄而极大,收时寸解干之,气味亦芳烈,小类羌活。又有槐叶气者,今京下多用之,极效验,意此为真者。而市人或择羌活之大者为独活,殊未为当。”苏颂描述了当时社会独活来源的乱象。”《本草图经》尚载三幅药图,“文州独活”近似于当归属(Angelica)植物,“茂州独活”近似于独活属(Heracleum)植物,“凤翔府独活”近似于伞形科植物,可知当时独活来源于多种植物,但均属于伞形科。明代《本草纲目》又提及“江淮山中出一种土当归,用充独活”,清时《植物名实图考》说“云南独活大叶,亦似士当归,而花杈无定,粗糙深绿,与《图经》文州产略相仿佛,今图之。存原图五种。”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独活来源之混乱较前代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即便是现代,独活的植物来源仍是多有混淆。有调查指出,在中、日、朝、韩及东南亚,药用独活的基源多达60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现今规定的独活是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 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可能自宋代开始已经应用。相对于独活,羌活则较为清晰一些,历史上药用基源主要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hum Ting ex H. T. Chang或宽叶羌活 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 de Boiss.。

唐朝与五代时期尽管将独活、羌活予以分别,但宋、明时期又错误的予以合并。清代时期的本草对独活、羌活的认识较前代有一定进步,这种认识影响至今。如《本草新编》讲“盖二物虽同是散邪,而升降之性各别,羌活性升,而独活性降。”《得配本草》“羌活治游风,独活理伏风。”《本草害利》“羌性猛,独性缓。”近代张山雷《本草正义》更谓:“惟古时羌活、独活未尝分别,故古书以独活通治内外上下诸证,凡头面肢体,无一不在独活范围之内”“自宋以来,则羌活别为一条,而芳香之气尤为浓郁,则彻上旁行,合让羌活占其优胜,而独活之味较厚,则以专治腰膝足胫等证”“凡自腰及小腹以下,通用独活,不仅风寒湿气,痿痹酸痛,可以立已。”根据这种药用经验,现今认为两者均有治疗风寒湿痹的作用,羌活长于解表,有九味羌活汤,独活长于蠲痹,有独活寄生汤。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羌活具有抑菌、消炎、解热、镇痛、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肠道蠕动及改善肠胃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独活具有抗炎、镇静、镇痛、催眠、降压、抗心律失常、抗凝血、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借助于现代研究的新发现有利于对过去的经验总结的理解,如羌活增加脑血量的作用,解释了羌活解上焦疼痛现象的作用机理。同时,现代研究也开拓了植物药用的新功用,独活、羌活从传统的解表、痹症发展到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这也许是古人未曾想到的吧。

无问中西,不管南北,

不事先站队,不预设立场。

不在乎黑白,不在乎其他任何五颜六色,

只在乎客观事实,只对客观事实负责。

独活:重齿当归 Angelica biserrata

羌活:羌活 Notopterygium incisum

羌活:宽叶羌活 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