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村医学针灸(附47个单穴治病绝招)

4月19 日应邀参加甘肃省卫生厅组织的“6·26”学雷锋巡回医疗队赴渭源县义诊,亲眼看到了基层卫生单位的优势与不足,笔者结合义诊的感受谈几点加强农村、社区针灸培训的想法:

一、鼓励支持基层医务人员(不论中西医)开展针灸治疗,提供治疗场所和消毒针具,并适当增加劳动报酬。同时将针灸和中药的应用,作为农村卫生建设考核一项重要指标,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二、鼓励引导基层医务人员转变观念,打破门户之见。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病救人是共同的天职,而针灸如同输液、打针一样,只是一种治疗的手段。中医人员可用抗生素,为何西医人员就不能用针灸治病?近几年,西方国家的医生纷纷来我国学习针灸,除了化学药物副作用日益明显外,针灸绿色环保、疗效可靠是老外们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

  三、鼓励农村医务人员多用针灸治病。建议上级选派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中医针灸医师支农,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农村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针灸理论水平,并编写农村社区常见疾病针灸治疗方案,以备学习和临床查询参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鼓励指导乡医学习经络辨证,提高他们应用针灸治病的疗效,扩大治疗病种,并要求他们遇到适应征应首选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奇葩,以“简便廉验”的优势,为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大力提倡“一根针,一把草”,中医中药深入人心,大批的农村医务人员,用小小的银针在田间地头、农家炕头治疗疾病。我国也曾创造“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人均寿命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覆盖率达到85%”的世界奇迹。

  然而在“一切向钱看”的经济浪潮中,针灸的收费低廉,却成了阻碍其发展的瓶颈。曾经风光一时的针灸折戟沉沙于医疗市场,游离于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案之外。

   搜集了47个单穴治杂病单方验方奉献给农村医务工作者。 

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 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 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泻。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治:白内障。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脑疲倦,(醒脑)

  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治:眼皮浮肿。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钟。

  21、穴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治:小儿厌食症。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治:喉头肿痛。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治:鼻出血。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治:鼻窦炎。

  手法:按揉1-2分钟。

  26、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治:急性结膜炎。

  手法:拇指重掐法。

  27、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治:麦粒肿。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治:冠心痛,止痛。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 治:失眠。

  手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治:失眠、偏头痛。

  手法:中度点按。

  33、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点按。

  35、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 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穴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 治:头痛。

  手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38、穴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 治:晕厥。

  手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39、穴名:人中(任脉)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 治:休克。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治:高血压.

  手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1、穴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主 治:呃逆。

  手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42、穴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取穴方法:

   主治:止呕吐.

  手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43、穴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便秘

   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44、穴名:脚后跟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止鼻血。

  手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45、穴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胆绞痛.

  手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46、穴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肾绞痛。

  手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47、穴名:至阳(督脉)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缓解心绞痛.

  手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