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与他的波罗乃兹:用故乡情谱写英雄之梦
Chopin and polonaise
说到波罗乃兹舞曲,
相信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显现的
作曲家就是肖邦,
在今人眼里,肖邦之于波罗乃兹,
正如皮亚佐拉之于探戈,
代表着一个民族千百年的沧桑。
尽管肖邦只写钢琴音乐,
他却在这个狭窄领域内
涵盖了众多音乐体裁样式,
并在系列创作中延展着每种体裁的潜能。
如果说我们在肖邦的圆舞曲中听到了欢快,
在夜曲中听到忧伤,
在前奏曲中听到深刻,
那在波罗乃兹舞曲中,
你一定可以感受到深深的战斗烙印
和浓厚的波兰民族情怀。
ショパン:アンダンテ・スピアナートと華麗なる大ポロネーズ 変ホ長調 作品22 音乐: 辻井伸行
波罗乃兹前传
波罗乃兹(polonaise)又称波兰舞曲,起源于16世纪波兰民间歌舞,是一种3/4拍子、中等或偏慢速度的舞曲。波兰舞曲不像玛祖卡那样富有民间风俗性,常具有庄重,华丽的波兰贵族气息,古典波兰宫廷贵族常衣着华丽,在波兰舞曲伴奏下以庄重的步伐左边宫邸大厅,以此来作为舞会的开始。
这种舞蹈有着鲜明的男性化节奏特征,标志性的后十六(俗称“马蹄型节奏”)加上稳健的八分或四分音符,像是一个华美的骑兵方阵稳步前行,而每个乐段常常结束于弱拍,给人从容不迫的稳健感。
在肖邦之前,波兰舞曲和瑞典的波尔斯卡舞曲(polska)很相似,有很多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这两种舞曲是同出一源。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巴赫、泰勒曼、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创作过波兰舞曲,这个时代的波兰舞曲比较慢,节奏平稳,此时的波罗乃兹仍保留着宫廷仪式气息,它所蕴藏的巨大英雄能量尚未被人挖掘。
1795年,波兰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整个19世纪波兰几乎没有独立主权,主权被侵犯、人民长期受压迫的生活促使了19世纪初波兰民族乐派的兴起,一批音乐家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波兰民间舞曲节奏,在他们的交响曲、协奏曲和歌剧中,随处可见波罗乃兹和玛祖卡的影子。
但真正将波罗乃兹铸成艺术精品传遍世界的,还是终生远离故乡的肖邦,在肖邦的作品中,波兰舞曲变成一种华丽而雄壮的钢琴独奏曲,它具有浑厚坚实的织体,以密集和弦为特征的和声,强大的力度设置和趋向于大型三段体的严谨结构,同时也兼具细腻柔情的特征,它的旋律常常在第二拍上出现重音,已示其庄严的特征。
Polonaise Op. 40 No. 1 in A 'Militaire' 音乐: Arthur Rubinstein;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 Artur Rubinstein spielt Chopin
数量之说
肖邦一生共写出了约20部波罗乃兹,但具体数目众说纷纭。在他20岁之前就已经写出了至少10部波罗乃兹,但没有一首被他编入作品号内。他生前一共出版了8首波兰舞曲(含《幻想波兰舞曲》),去世后又以OP.71出版了3首,加上之后陆续发现的,总计有17首。《波兰舞曲集(无编号)》Polonaises Op.posth 中收入了肖邦的六首无编号波洛涅兹作品,作为遗作出版。
波罗乃兹可谓是肖邦音乐创作生涯的起点和终点,他把一生对音乐、对祖国的热爱都投入其中。肖邦在7岁时就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波罗乃兹--《g小调波罗乃兹》,这也是他生平的第一部作品,36岁时留下最后一部《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这也是他最后一部大型作品。波罗乃兹像是来自故乡方向的一道光,映衬着战争中宏伟壮阔的激烈场面,慰藉着每次曲终人散后的空虚,照耀着不知通向何处的远方。
创作的不同时期及特点
早 期
一般为1831年以前,即肖邦青年留学时期,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热情而有活力,比较偏重于音乐色彩的华丽与庄重效果的渲染,其中以《d小调波兰舞曲Op.71.No.1》较为明显,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光彩华丽、充满少年的活力,同时也包含着少年伤感的忧愁。
Polonaise Op 71 No 1 in D minor 音乐: Nikita Magaloff - Chopin The Complete Piano Music
中 期
巴黎时期(1832-1845),在中期肖邦对波罗乃兹这种题材的创作达到了顶峰,大部分的波兰舞曲都来自于这一时期,这时作品的英雄性、技术性均已成熟,从而发展成为最具有深刻内容、史诗性的、慷慨激昂的音乐,完全没有舞曲的影子,此时肖邦已经把他对祖国波兰的全部热爱融入到作品中,例如《降A大调波兰舞曲Op.53》,它是波罗乃兹舞曲中最宏伟的一首,于1842年创作,是肖邦成熟时期的巅峰之作。这所作品具有英雄的气概和势不可挡的勇气。
乐曲为复三部曲式,开始是暴风雨般的引子,驰骋的半音和带有强烈重音的和弦,主部主题简洁而节奏坚定,呈现的是激烈搏斗的场面,具有不可抗拒的决心;中间段落非常难以处理,左手均匀的八度双音表现的骑兵渐渐驰来的马蹄声,右手则像是宏亮的号角声,音响增加到极限,有着势不可挡的趋势;结尾部分引子的主要乐思和主部主题交织在一起,逐步将音乐推向高潮,并在气势雄伟的音响中结束。音乐中的骑兵形象原型是波兰国王索比斯基的骑兵队,他们在1683年抗击入侵者时非常英勇,所以这首作品也叫《骑兵波罗乃兹》。
Polonaise No. 6 in A-Flat Major, Op. 53 'Heroic' 音乐: Vladimir Horowitz - The Art of Vladimir Horowitz
晚 期
病重时期(1846-1849),这一时期肖邦受病痛折磨,此时的作品显示出不同的音乐特征,具有一定的抒情性与幻想气质,如肖邦的最后一首波兰舞曲——《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Op.61》,作于1845—1846年,这是与乔治·桑离婚前肉体与精神都面临悲剧结果时“苦恼的创作”的结果,正像它的标题一样幻想的性质更多于舞曲,这首作品主题之间在音调上和情调上都非常相似,只是忧郁的幻想色彩和戏剧性的因素形成了对比。
这部作品属于肖邦在自己最后岁月的“末期风格”,它实际就是以幻想曲来构思的,只是在伴奏音型和技法上体现出波罗乃兹的特征,全曲笼罩在晦暗的氛围里,只在末尾的高潮中才有波罗乃兹传统的辉煌气势。
李斯特评价到:“这是无休止生病的苦闷的肖邦的晚期作品,此曲到处充满着被突然的变动所刺伤的忧郁,平安中的惊慌,忍无可忍的叹息。犹如经历过伏兵包围而惊慌失色的人们,那种失望的心情,混乱的感情。又像是喝多了烈酒的那种激烈的近似疯狂的焦躁与不安。这只能呵责人们美丽的被死一般的痛苦包围的灵魂,精神已失去了意志,人被绝望所左右,是把痛苦的幻想用在了美的艺术效果里。”
Polonaise No. 7 in A-Flat Major, Op. 61 Polonaise-Fantaisie (降A大调第7号波兰舞曲,作品61“幻想波兰舞曲”) 音乐: Vladimir Ashkenazy - Chopin: Polonaises
波罗乃兹的艺术特征
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富有戏剧性,音乐气势宏大;一类富于诗意,音乐优美细腻。这两种波罗乃兹是具有强烈对比的舞曲。肖邦以丰富的想象力、更精巧、更浪漫主义的设计在这两种创作风格中体现出来他对舞曲音乐的观念,波罗乃兹成了肖邦炽热的民族主义的音诗,里面包含了激烈的、柔情的情感,象征着波兰往日辉煌的宏伟,象征着现今苦难悲伤,也体现了对未来的希望。
肖邦的作品曾被舒曼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的确,肖邦的音乐作品具有华丽的织体,优美的旋律,绚烂的色彩以及丰富的节奏,这些都说明它们具有“花丛”的特征。以波罗乃兹舞曲为代表的这类乐曲,将民间音乐转变为民族语言,从而感染了整个世界。不仅如此,由于作品中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因此,它们充满着大炮一般的力量,用来抵御敌人的侵略。
“大部分的波罗乃兹舞曲都带有尚武精神。
……当我们听波罗乃兹舞曲时,
好像眼前浮现出一些波兰历史描写的
古代波兰人的形象:
结实的体格,开豁的头脑,深刻而动人虔诚,豪迈的心胸与骑士精神相结合。”
——李斯特
REAL 昕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