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丨倪熊 山塘街一念:南社纪念馆与张公祠
图文/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山塘街800号那儿的张忠敏公祠俗称张公祠也叫张东阳祠,因为过去人有名有姓还有字,称呼上讲究,所以复杂。本名张国维,明末巡抚都御史,也是抗清的英雄忠烈。大明朝在最后风雨飘摇时候,张国维被崇祯帝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兼十府巡抚。
这十府分别是南京、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安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与广德,是明朝最为富庶的地区,也是明朝军用物资与兵员的主要供应地。张国维临危受命,驻节苏州。在他治下的六年间,大兴水利,农业丰收、江南百姓生活安定。因此,苏州百姓对张国维极为崇敬,为他建了生祠,年年祭拜。
崇祯十七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前往江南募兵。14天后,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投缳自尽,接着清兵占领北京,大明王朝变成了大清王朝。在国破家亡之际,张国维没有投降,对清军节节抵抗。南京陷落后,张国维请朱元璋十四世孙朱以海在绍兴监国,他坚守钱塘江南岸东阳一带,前后达一年之久。最后,终因大势已去,寡不敌众,以死殉国。他的死极为壮烈。清军骑兵到达时,见张国维端坐大厅,面色如生,有的叩头拜谢,有的痛哭不已。这是因为清军中的骑兵多为山东济宁人,当年曾得到张国维在济宁的施粥而得以活命,见到救命恩人后,良心发现。
清军的浙江总督张存仁敬佩张国维的气节,不忍心他断绝香火,还将他小儿子张世鹏给放了。而“忠敏”更是后来清代皇帝乾隆赠给他的谥号,“忠”是鞠躬尽瘁、至死不渝,“敏”是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可见中国古代还是非常崇尚气节二字。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亦即1909年11月13日,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17名青年人组织的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革命文学社团组织——南社的第一次雅集就选择在这张公祠举行。南社是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也有深具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寓意。
辛亥革命前后,南社飚发云起,海内风从,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活动中心,辐射华中,华南,西南及华北,西北,东北各地,影响巨大。南社中的中国同盟会领导人和众多志士,在反清起义和反袁斗争中,为创建民国,维护共和,呼号奋斗,乃至入狱,就义,功垂青史。南社的文学创作传播民族思想,振奋民族精神,激扬爱国热情,掀起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次文学高潮。
南社社员为继承和革新中国文化,在新闻、教育、国学、科学和艺术各个领域探索开拓,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导。南社时期结束后,许多成员继续为创立新中国,建设新文化做出杰出贡献。
所以,南社,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些年,南社的后裔、研究南社的专家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在恢复张国维祠的基础上筹建一座南社纪念馆,对张国维祠的全面修复和南社纪念馆的的布馆工作因此展开。
2009年11月13日是“南社百年”纪念日,张公祠在修复一新后作为中国唯一的全国性“南社纪念馆”开馆。
祠门前有一座三间四柱五楼石牌坊,高约8米,额题“泽被东南”,背书“风清江海”,牌坊正对着的就是山塘河。内院有几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的铜塑伫立,有如身临其境。墙上挂着很多南社会员手写的南社二字,南社会员都是文化人,估计当年入社就得写上一笔,过去年代的人,毛笔字是基本功,字写得都好看。后园花木扶疏,垒石迎水,亭台楼阁,清雅的很,有碑廊记事,也有名人手迹。
修复工程在保留原有古建筑为主轴的基础上,增加西路花园及大厅、楼厅、门厅、楼亭,从而形成“两路三进”的基本格局。门厅前四立柱的石牌坊就是按照老照片恢复的,修复后的南社纪念馆用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纪念馆分为历史南社、革命南社、进步南社、艺术南社和人文南社等多个版块,并用多种数码技术,通过静(版面)、动(视频)互补,内外互补(室内外联动)、图文并茂、平立交替的形式,全面且生动的介绍了南社成立的起因、历程、作用和影响。
一楼室场内全部展览区,陈列南社史料。大量珍贵的史料中,最珍贵是以毛泽东带头,七十位领导人和学者一起响应为柳亚子题词的纪念册,这是中国革命博物馆为此制作的唯一一件复制品。此外,馆内还陈列了《南社丛刻》、《南社人物传》、《笠泽词征》、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三民主义自序》等大量珍贵资料,以及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成员用过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