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泉·散文】黄桂林《带着母亲去旅行》

【作者简介】黄桂林,曾用笔名黄琳,男,1973年1月生,四川绵阳人,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剑南文学》《绵阳日报》《童话王国》《泸州文艺》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若干。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春节前回老家过年,吃过团年饭,母亲便坐在街沿上,笑眯眯地看着孙辈们在院坝里嬉笑打闹。冬日暖阳斜照在母亲身上,几缕银丝在阳光下晶莹透亮。妻悄悄地对我说,咱妈比去年又苍老些了。

我的心被针刺了一下,一种萌动莫名而生。“妈,过两天我们陪你出去耍一转?”

母亲转过头来看着我,甜甜地笑了。

母亲一辈子守着几亩薄田,哺儿育女,勤俭持家,带大了儿女带孙子,岁月在她的额头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曾几何时,年少轻狂的我们风里来雨里去地四处奔波,却忽略了身后父母的牵挂。直到有一天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长大了,而父母尚在原处、正在老去。正如我的母亲,虽已历经人世沧桑,却难得出一趟远门,旅行对她来说便是一种奢侈。

正月初二,我带着妻子儿女,陪着母亲开始了新春之旅。汽车在高速路上飞弛,奔向蜀中名胜剑门关和昭化古城。“这里的山好高,比我们那的山高多了。”“那山上尽是石头呢,连一块象样的田地都难找不到!”母亲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兴致勃勃地看窗外的风景,不时发出一些感叹。

其实,这已不是我们第一次陪着母亲去旅行了。前几年,父亲因病去世后,原本豁达的母亲便沉默了许多。“子欲养而亲不待”,随着年龄的增长,已至不惑的我便有了一种紧迫感。2012年国庆,我们带着母亲和岳父岳母,带着儿子、女儿、侄女,组了一个家庭团,到西安参观了著名的音乐喷泉、大雁塔,走近了举世无双的兵马俑,瞻仰了英姿飒爽的华山。一路上,我和妻子悉心照顾着三个老人、三个小孩,不敢有半点懈怠,虽然旅途劳顿,却有欢歌笑语相伴,老老少少玩得都很开心。那次旅行,母亲第一次坐了火车,第一次走出了省外,第一次看到了那么多以前只在电视里面见过的名胜古迹,在每一个景点都留下了会心的微笑。

到达剑门关,已是中午一点,匆匆吃完午饭,我们便开始爬山。母亲年龄大了,走得慢,大家便兼顾着她的速度,孙儿则伴在她的左右当“保镖”。母亲一路走一路欣赏风景,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关口,母亲歇下来,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头发,笑眯眯地说:“来,在这里给我照张像吧。”我拿出手机,为久经风霜的关隘和历经沧桑的母亲留下了一张合影。来到山顶玻璃观景栈道,下面是万丈深渊,我心生恐惧,只敢两眼平视前方,战战兢兢地挪过去。母亲却很从容,在玻璃栈道上缓缓而行,时而还驻足看看远方。我问母亲怕不怕,她爽朗地笑了,“那有什么好怕的,我就只看着那远处的云和树。”

母亲的“不怕”,想来是一种心境。前年春节,我们陪着母亲去峨嵋山赏了雪,攀爬到金顶去感悟普贤道场的神圣,循着九曲栈道去瞻仰了乐山大佛的雄伟。每经过一道寺院,母亲总要进去打躬作揖,祈祷平安幸福。母亲不算佛教信徒,但也偶与几个老伙计到小庙去烧个香、祈个福什么的,权作晚年的一种精神寄托。日子久了,便生出一些心得来,内心早已平静如水、波澜不惊。

从剑门关出来,天色已晚。我们在剑阁县城住了一宿,第二天去参观已有四千年历史的昭化古城。这里是古代著名的“葭萌关”,留存最多的却是“三国文化”,遍地都是蜀汉遗迹。我们陪着母亲逛城楼、逛夫子庙、逛贡院,尽可能地给她讲解一些典故来由,母亲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点点头。母亲只读过小学一年级,不一定她能看得懂这些历史遗迹、听得懂这些历史典故,但她的脸上,实实在在地写着一种幸福。在古城龙门书院内,母亲指着正墙上一张清道光十八年、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卷,兴致勃勃地让孙儿孙女去照相留影,说是要“沾点灵气,以此为榜样”,勉励孙辈们勤学上进。

两天时间匆匆而过,从广元回来,已近黄昏。我们要留母亲吃饭,晚上再去看灯会,她却说什么都不肯了。“你弟明天有事,我得回去呢。”拗不过母亲,我只得连夜把她送回了乡下老家。刚进家门,那条名叫“蛋白质”的小黑狗便欢蹦乱跳地迎了上来,在母亲的腿上蹭啊啃啊的,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带着母亲去旅行,于我来说,是一种孝心,更是一种享受。看到的是风景,享受的是亲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母亲慈祥的笑容,我便欣慰,如此,足矣。


顾问:朱鹰 邹开歧

编辑:姚小红 洪与 杨玲


《琴泉》平台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