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小说】张传文《燕儿窝》

【作者简介】张传文,笔名阿文,祖籍山东日照,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相继在《黑龙江日报》《新晚报》《生活报》《黑龙江法制报》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图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450万字。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抗联战士栓柱终于醒了过来,他应该感谢那些嘁嘁喳喳叫着的燕子。这些无忧无虑的鸟们正成群结队,在陡峭的河床上凿出一个个小洞穴来给自己安家。

他吃力地抬起头看了看飞翔的小燕子和陡峭河床上蜂巢一般的燕巢,知道自己这是在“燕儿窝”。

没有人知道是谁先叫出“燕儿窝”这个名字,这个岛子在宝清县的东北部,挠力河南岸,形状就像个枫叶。岛子也不小,东、西、北三面被挠力河与宝清河环绕着,南面就是提起来连小鬼子也头疼,被打鱼人称为“大酱缸”的十里飘筏甸子。这里的小燕子成群结队,筑巢繁衍。偶尔有打渔打猎的人经过,燕群便会一轰而起,遮天蔽日,不知道从那一天起就被人叫成了“燕儿窝”。

栓柱的伤口一阵阵地疼起来了,伤口被水一泡,就像钻进去个小青蛙,一蹦一蹦牵动着脑袋上的太阳穴也跟着一蹦一蹦地钻心地疼起来。

他想站起来把自己旁边的枪拿过来,可是身上却没一丝力气,不光是伤口的疼痛,关键是肚子里没有食物。俗话说得好呀,“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要知道他可是三顿没有一粒米打牙了。

这该死的小鬼子!栓柱在心中狠狠地骂着对自己开了一枪的鬼子们,并暗暗庆幸自己腿肚子上是被他们的三八大盖钻了个眼,没有伤到骨头。

小鬼子的三八大盖很疵毛,穿透力强,杀伤力并不大。要是被机枪扫上,自己哪还有了这条命?

嘁嘁喳喳叫着的小燕子还在忙碌个不停,又有一只呆头呆脑的绿头公野鸭摇摇摆摆地向他走了过来,一边走着还一边洋洋得意地晃着小脑瓜叫个不停。

这倒霉的小鬼子像他妈的粘糖一样招人烦,从民国27年4月一直到7月,关东军十师团江防支队的200多人就向三江平原地区的抗联密营进发,在蛤蟆通河以东地区拉大网清剿。装备简陋的抗联七军三师骑兵连的罗连长带着大家昼伏夜出转战在宝清县和富锦县之间,不少战士的衣服都被树枝刮破了,粮食也不足。

炊事班长山根大爷也天天算计着棒米面下锅,大家一天两顿喝着能照出人影的棒米面糊糊互相开着玩笑。调皮的小山东还怪声怪气地用山东腔说着:“我说伙计们,这个棒米面糊糊可不如我们关里家的地瓜煎饼抗饿呀,一泡尿下去就全没了,整的俺这个五脏庙呀,空落落的呀,哎呦,俺的那个娘呀!”

栓柱一想起队伍里的同志们心里就觉得一阵阵地辛酸。前几天,他们在宝清县有名的大财主孙家烧锅掌柜孙大疤瘌家起出了一坛子金子,叫人没想到的是孙大疤瘌的小老婆红秀和驻扎在宝清县城的关东军十师团江防支队的肖滨善少佐打得火热。抗日联军正攻进孙家大院时,红秀正要从后门出去和肖滨善幽会,结果她跌打滚爬地跑到了肖滨善那里报了信。满脑袋想着消灭抗日联军的肖滨善听到抗日联军袭击孙家大院的消息时,心里乐开了花,心想这事正好是一举两得,叫抗日联军折磨死孙大疤瘌这个老混蛋,自己好光明正大地和红秀合成一家,另外这次这次抗日联军送上门来,自己正好消灭他们后睡个好觉。

抗日联军刚出孙家大院不久,小鬼子就跟腚撵了上来。罗连长组织大家一边抵抗,一边向富锦境内的抗联密营撤退。小鬼子的清剿,使抗日联军伤亡很大。被称为老管家的朝鲜族司务长老柳也在古城林子藏完那坛子金子归队的路上被小鬼子打成了血葫芦。

“哗......哗......”一只小划子的划桨声把沉思中的栓柱惊醒了。

他一个激灵,一翻身抓起身边的枪,虽然这个动作叫他疼的呲牙咧嘴,但作为一名抗联战士必要的警惕性还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有的。

原本以为是个“死倒”,可突然翻过身来,手里还拿着一把枪,这个意外也把小划子上面的人吓了一跳,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尖叫。

英子的这一声尖叫也着实把栓柱吓个好歹,他没想到划子上竟是个女人。

英子壮着胆子走上岸去,栓柱这时也看出英子是个渔家女。因为她的衣服上不但沾着一些鱼鳞,还有一丝淡淡的鱼腥味。

经过简单的交谈,两个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英子劝栓柱到自己的渔窝棚去,因为在这里不安全,也许日本人随时都能找到这里。

英子把栓柱搀扶到小划子上坐好,双手握起船桨,小划子荡开水面,缓缓地向着绿色芦苇荡飘去,河水清悠,天空碧蓝。盛开的菱角花争奇斗艳,俯首望去,绿色的草原就像一块大地毯纵横交错。金黄色的浮萍花、洁白的菱角花如一条彩带连绵不断地飘落在挠力河的水面上。

栓柱和英子边划水边聊天。英子告诉栓柱她父亲王成富是抗联的地下交通员,经常给小孤山密营的抗联送情报。去年秋天,抗联在王成富转送来的情报帮助下,缴获了鬼子的一门小钢炮和一挺重机枪以及三箱子弹。战士们欣喜地摸着枪体上刻着“昭107”字样,高兴地欢呼雀跃,都说得好好谢谢成富大叔。

吃了亏的小鬼子警觉性恼羞成怒,他们抓住了另一个送情报的交通员李富贵拷打了一番,这个软骨头挺不住劲,供出了王成富。结果小鬼子在宝清县城抓到了刚取完情报的王成富,他急忙把情报吞进嘴里嚼烂咽下。凶恶的小鬼子用大狼狗把王成富活活咬死后又拿战刀砍个稀烂!

说到这里,英子的脸庞流下泪水,她从牙缝里挤出了:“我恨小鬼子!也恨这些软骨头的汉奸,咋那样没钢哪!”

英子的住处是挠力河边的一处鱼亮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柳树下搭建着一个渔窝棚,渔窝棚的门朝东,南面有个不大的窗户用来采光。离窗户不远是一个鸡窝,一只公鸡正领着几只母鸡在刨食吃。

走进渔窝棚首先是一个灶台,旁边是一个大水缸,挨着灶台的是一个小地炕,窝棚里飘着淡淡的鱼腥气。

英子将栓柱搀进渔窝棚叫他先躺在小地炕上,她手脚麻利地给锅里添上水,点着火后,手拿菜刀将一只母鸡宰杀后放进盆子浇上热水拔起毛来。

一会的功夫,渔窝棚飘出了鸡汤的香气。英子拿起一个粗瓷大碗给栓柱盛了一碗汤,用一个小木勺喂他。

喝过鸡汤后,英子挽起栓柱的裤腿看了看伤口,栓柱的伤口叫水泡的有点发白。英子从渔窝棚墙上拿起一个吊着的马粪包(马勃),轻轻地把灰粉扑到栓柱的伤口上。

英子尽管很小心,但也难免碰到栓柱的伤口。只要栓柱一皱眉头,英子就会恨恨地说道:“这该死的小鬼子!”

提起万恶的小鬼子,两个年轻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交谈中,英子得知栓柱的父母也是在鬼子的扫荡中因躲进菜窖被鬼子丢进手榴弹炸死,而栓柱的姐姐则是被鬼子祸害后跳进了天鹅湖。

仇恨的泪水从栓柱的脸庞静静地划过,胸中的怒火让两个人的心贴的更近了。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天已经黑了。渔窝棚外面一个月牙也悄悄地挂上了树梢,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在草丛中叫的十分欢实。

渔窝棚里,两个年轻人还在聊着,栓柱给英子讲着抗联打鬼子的故事,讲英勇机智的骑兵连罗连长,讲勤劳朴实的炊事班长山根大爷,讲风趣幽默的小山东……

讲着讲着,栓柱长叹了一口气说:“不知道同志们都怎么样了,真惦记他们呀!我这腿也不争气,要不我出去找找他们也放心呀!”

英子接过话头说:“你别惦记他们了,你安心养伤,抽空我出去打听打听他们的消息。天不早了,早点休息吧,你在炕上睡,我打个地铺!”

一晃几天的功夫过去了,栓柱的腿也好了许多,但他的心里却像长了草。

太阳刚一露头,嘁嘁喳喳叫着的燕子就忙碌起来。它们在空中飞快地飞翔着,不时地把一个个小飞虫吞进嘴里。

栓柱用手轻轻地推开了窗户,看着空中忙碌的燕子,心里暗暗地嘀咕,真是应了老人那句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地铺上,英子睡得正是香甜。脸上带着一丝甜美的笑容,睫毛轻轻地颤动着。

风轻轻地吹拂着,带来一丝丝的凉爽,空气中飘来青草淡淡的清香,欢叫的小燕子在空中穿梭不停。

栓柱翻了一下身,不小心把枕头边的铁碗碰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英子被惊醒了,她伸手搓了搓惺忪的眼皮,迷迷糊糊地说:“栓柱哥,你醒了?”

栓柱答应了一声,英子起身开始收拾起来。她手脚麻利地将一条收拾好的鱼放进锅里,又从屋角的口袋中盛了两大碗玉米面,添上点水和面在锅里贴起了大饼子。

锅底的柳木柴禾卷起红红的火苗,锅里的鱼汤翻滚着,清香的鱼汤味弥漫着渔窝棚。

金灿灿的大饼子也熟了,被翻滚鱼汤一浸泡,大饼子也有了油盐味,吃起来很是爽口。

栓柱胃口大开,一连喝了两大碗鱼汤,吃了4个玉米面大饼子才意犹未尽地用手擦了擦油汪汪的嘴。

饭后,英子拿起一件衣服对栓柱说:“栓柱哥,你先歇歇,我去溜溜网去。”

英子走后,栓柱起身到外面撒了一泡尿,他一边系着裤子一边看着天上漂浮的白云。

天很蓝,云也很白。白色的云朵在湛蓝的天空中奔跑着,不时地变换着形状,时而像威武的老虎,时而如矫健的苍龙,时而像飞翔的蝴蝶,时而又似盛开的莲花……

栓柱没有进屋,他坐在门前的一个树桩上晒起太阳来。

阳光暖暖地照着,风轻轻地吹着,燕子飞翔,花儿怒放。栓柱的心情也像这美丽的景色一样好了起来,他眯缝着眼睛,嘴里哼着:“老玉米呀,金黄黄,养活了爹呀养活了娘,养活了一群小儿郎。过了一条河呀,过了一条江,我捧玉米上山岗,站在山岗回头望,地里站着我的娘。”

不知不觉中,栓柱进入了梦乡,他睡得很香,睡梦中又回到了蛤蟆通密营,在骑兵连罗连长的带领下正和驻扎在大和镇(义顺号)的日军山本一郎小队厮杀。

大和镇说是一个镇,其实只是一个百来户人家的屯子。在这人烟稀少的北大荒,百来户人家已是人口相当稠密的村落了。

镇里几乎全是泥墙草顶的平房,房屋排列规整,鳞次栉比,一律坐北朝南。南墙有高大明亮宽敞的窗户,便于采光,南侧的屋檐下可以看见挂着成串的红辣椒和蒜头。各家各户都用一人多高的木栅栏围成一个方形院落。院子北侧是房屋,南侧是宽敞的院子,院里堆着高高的豆秸或麦秸垛。

罗连长骑着缴获来的东洋大红马,手持双枪,枪枪咬肉。小鬼子恼羞成怒架起了重机枪朝罗连长疯狂的扫射,罗连长身中数弹,血染衣衫。他怒瞪双眼,纵马向鬼子冲去……

“连长……”栓柱失声喊了出来,同时也从睡梦中醒来。他紧张地朝周围看了看,身边是杨柳清风,不见了血腥的战斗场面,栓柱用袖子擦了擦头上和脸上的冷汗,长长出了一口气。

微风吹来,河面泛起一道道迷人的光波,倒映在水中的景物一会儿聚拢,一会儿散开,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

远远的天际边,一个黑点飘了过来,慢慢地变成了小划子,直到可以看见在划船的英子。

英子将小划子靠上了岸,从隔板中将两条黑鱼和十几条用柳条穿起的红肚皮鲫鱼拎在手里走上岸来。

栓柱站起来要接过英子手中的鱼,英子拒绝了他,拿眼睛瞪着他说:“你的腿有伤,不好好躺着养养,咋还下地溜达起来了?”

栓柱窘迫地涨红着脸,用手挠着头皮辩解着:“这不是躺得腻歪了吗?在说腿也没啥事了,才出来透透风。”

英子呵呵地笑着,将鱼放到柳树下的阴凉地,又冲了冲手,和栓柱一起进了渔窝棚。

吃过午饭后,两个人聊起天来。栓柱给英子讲了他上午做梦的事,当讲到罗连长身中数弹,血染衣衫,怒瞪双眼纵马向鬼子冲去时,英子的眼泪流了出来,她哽咽着说着:“不会的,不会的,好人是有好报的……”

栓柱的眼神也变得黯淡起来,他喃喃地念叨着:“罗连长……山根大爷……小山东……”

风轻轻地吹遍了田野,花粉吹到远处。河面的水中,被风吹起了碧绿的波纹,河边的柳树也被风吹得摇曳着青嫩的新枝。

英子劝栓柱别惦记,她明天要去东开团那边打渔去,路过大和镇时顺便打听一下罗连长他们的消息。

东开团离大和镇不到5里地,紧贴完达山脚下。在巍峨挺拔,连绵起伏的大山衬映下,村落好像是巨石脚下的一堆乱草,是日本侵华驻屯军的驻地。因为该驻地的军队都是准备向东开赴中苏边境的部队,所以称这里为“东开团”。在“东开团”后面的大山里,有日本侵华驻屯军修筑的秘密公路,准备用于和苏联作战时运兵使用。

栓柱对英子说:“屋子里太闷了,咱们到门外的树荫里坐会吧!”

英子和栓柱一起走出了渔窝棚,在大柳树下的树桩子坐了下来,英子手里拿了把尖刀开始收拾起鱼。

栓柱看到英子手里的鲫鱼都是红肚皮就好奇地问:“咋咱这挠力河的鲫鱼都是红肚皮呀?”

英子一边收拾鱼,一边给栓柱讲起小时候父亲讲给自己听的故事。

九曲十八弯的挠力河发源于完达山脉(哈达阿岭),在挠力河南岸八里路的地方,有一个叫北湖村的小村落。吴老汉夫妇带着独生女儿吴小娥住在村东头,村西的小茅屋里住着年轻朴实的小伙子张小山。小娥姑娘年纪十八岁,长得聪明美丽,象一朵刚刚出水的荷花一样。小娥深深地爱上了张小山。小山的身体魁武健壮,象南山上的一棵青松,他的双眼象挠力河水一样清澈。他们俩情投意合,都盼望着幸福的一天。

可是嫌贫爱富的吴老汉根本不同意这门亲事。小娥多次劝说爹爹,吴老汉才勉强同意,却要很多彩礼。

小山听说后,就想凭着自己的力气,一定会挣来这些彩礼的。从此,小山日夜下河捕鱼,一晃秋天到了,小山看着自己卖鱼攒的钱,心里十分高兴。他准备在封冻前再下河捕一次鱼,多攒些钱。

这一天,小山背起捕鱼工具,小娥姑娘把小山送到村头,他拿出一对绣花红兜肚说:“我绣了两个兜肚,咱俩每人一个。本打算结婚时戴,可现在天气冷了,你就先戴上吧,小心下河着凉,千万要早些回去来呀。”小山紧紧的握着小娥的手说:“不要紧,我虽然人在河里,心却永远和你在一起。”

小山下河的当天夜里,天气突然变了,北风呼呼吼叫,鹅毛大雪填平了河塘沟谷,三天后才放睛。这三天小娥姑娘坐卧不安,站在村头盼望小山归来,直到有人告诉她:“小山冻僵落水了。”小娥发疯似的向河边跑去,她要找回去心爱的小山。等到人们听说赶到河边时,小娥姑娘已经无影无踪了。

春天又来到了挠力河,水里一对美丽的红肚鲫鱼自由自在地游着。人们都说:“这就是幸福的小山和小娥姑娘变的啊。”

暖风,轻悠悠地吹拂着岸边的柳枝,柳枝在微微地颤动着,就像细长的嘴巴在喃喃细语……

一早起来,英子早早就做好了饭,她对栓柱说:“本来我们都是吃扁担饭的。就是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餐和晚餐。中餐就省略了。但因为你养伤,我才做的午饭,今天我要去起鱼、卖鱼顺便打听罗连长他们的消息,中午你饿了,就吃点早上剩下的饭吧,我给你放锅里捂着。”

栓柱好奇地问英子为啥要吃扁担饭呀?英子告诉他首先是北方就有这样的习惯。其次恐怕也是最主要的是由于吃两顿饭,睡觉提前,起床靠后。俗语说“骑马坐轿,不如躺着睡觉”,在这个什么都贫乏的年月,谁还指望有什么消遣。多睡一会,不比什么都舒服。

栓柱听的哈哈直笑,英子将吃剩下的饭放进锅里,收拾收拾就划着小划子下河去了。

小划子划开了平静的水面,挠力河的岸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甸。此时草甸子上可真是繁花似锦:野百合一片火红,芍药花一片洁白,黄花菜一片金黄,马兰花又呈现一片湛蓝,它们构成一幅恢宏而美妙的风景画。河面上是一个接一个的菱塘。这时碧绿的菱秧上已开出一簇簇小白花,有的花谢处已见有小小的四个角的菱角。

小划子划行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炮台鱼亮子。这里生长着中国三大淡水名贵鱼种之一的鳌花。鳌花鱼又叫鳜鱼、桂鱼。它肉质细嫩,身上除脊骨、肋骨外,无其他细骨;肉呈瓣状,味道鲜美,为鱼中之佳品。唐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可这鱼的数量很少。要多了恐怕也就不“贵”了。

在前清时,宝清县境内的挠力河只要打到这种鳌花,必须进贡给皇上,直到慈禧太后时还这样。打渔的要自己偷吃了是要杀头的。民国以后由于无皇帝可送,也就作罢。

英子慢慢地溜起了网,地处高纬度地区挠力河的鱼类资源还是很多的。英子的网里上了一条狗鱼,还有几条鲶鱼、黑鱼啥的。溜到最后,在网衣子上还挂着一条7、8斤重的鳌花鱼。它嘴巴翘着,背鳍张开一个个锋利的刺矗立着,青中带黄的身上有一些黑色斑纹,看起来凶得很。英子惊喜地将它连网拖进小划子里。

今天的鱼头不错,也许是涨水的缘故。英子一边摘鱼,一边估算着今天的收益,大约能有100多斤鱼,要是去宝清城一定能买个好价钱,现在离中午头还有两个时辰哪。

人常说越赶点就越走点。英子刚将小划子靠上炮台鱼亮子,就看到一辆车身很大的两轮胶皮大轱辘马车停在那里。原来是宝清县城最大的商号光绪七年(1881年)开办的“通兴楼”马车。明天是“通兴楼”老掌柜的66岁寿辰,管家带车来炮台鱼亮子买鲜鱼。

管家相中了英子的鱼,称过了分量,付过了钱款,并答应把她带到宝清县城。

宝清县城坐落在完达山的怀抱中,南依完达山万顷林海,北看无际的三江平原。是一个名副实在的天府之县。县城东面是一片平原,只有出城三里多的地方有一个像马鞍子样的小山兀立在那里,人们都管这个山叫马鞍山。

据传,当年宝清六合八荒,杳无人迹,因为水草肥美,引来了喜欢独往独来的金马驹来此逍遥。这只金色的马驹在此过上了神仙也难比的日子。它忘情山水,恣意放纵,直到它成为一匹健壮的金骏马,仍然在这片土地上忘情嬉戏。消息传至中原,一些豪情之士不远千里万里向三江平原跋涉,那里的肥美土地,那里的金马临风的诱惑,让这位中原人兴奋不已。更有智者提议寻找金马并为人所用。于是那些人共同商量为其做一个金鞍,待金鞍配金马之后,将这绝世宝物送京献给皇上……

金鞍铸就之日,众人聚齐向着金马出没之处进发。看着黄灿灿的金马鞍和黑压压的人群,金马仰天长啸,驻足而立。它留恋地环视一周宝清大地,瞟一眼将要成为自己桎梏的金马鞍,连续长啸三声,旋即化做一道金光,绝尘而去。众人大惊,但见金光闪逝之后,一副沉甸甸的金马鞍轰然落在地上——传说中的马鞍山就此扎根于挠力河畔了。

一进宝清县城,英子就感觉气氛有些紧张,以往站岗的多半是一个鬼子带两个伪军,而今天却是三个鬼子带四个伪军站岗,以往不太查验的良民证今天也认真看了起来。

检查到“通兴楼”的大马车时,兴许是“通兴楼”的名声在外或是他们的大马车气派,伪军连上来看都没来看,只有一个戴眼镜的鬼子上来看看马车后,就一摆手说声“呦西,开路的干活!”

来到宝清二道街的“通兴楼”旁,英子下了马车她看到路边围着一堆人在看墙上贴着的一张纸。英子挤上去问围观的一个戴眼镜的学生模样的人这是在看啥哪?

那个戴眼镜的人告诉英子是日本人的捷报,里面说他

们前几天在挠力河段上大湖击毙了抗联骑兵连的罗连长。

听到这里英子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子,抗联骑兵连的罗连长这不是栓柱哥常挂在嘴边的人吗?

这时,人群里一个老大爷转身看了看四周,小声地说:“别听小鬼子他妈的吹牛!那个罗连长可厉害,我当时在湖边打渔哪,我亲眼见到的,罗连长手使双枪,是一枪一个,小鬼子吓得乱叫唤!后来罗连长被打中了胳膊,他的子弹也打光了,罗连长也真有钢!他把两个手枪都撇到湖里,嘴里喊着“共产党万岁!”骑着大红马就冲向湖里,嗨!好人不长寿呀……”

大家听后都在小声的议论着,英子的心里也不是滋味。罗连长的大名早就听说过,加上最近几天栓柱天天提起,早已经把这个名字印在在她的心里了。

英子低着头离开了人群,脑海里还回想着大家的议论声。

“啪”的一声,一声响亮的鞭声把英子从沉思中惊醒,一辆两轮胶皮大轱辘马车停在面前,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进城坐的“通兴楼”的马车。车上的管家也认出了英子,大声嚷着:“你这个不长眼睛的丫头,咋不管不顾地的往道中间走哪,这要是叫车撞着咋整?!”

英子急忙陪着笑脸说:“大叔,对不起了,我着急回家,只顾走路没看道。”

管家笑着说:“算你这个丫头今天走字,东家叫我去炮手营给李队长送请帖去,正好带你一段吧!”

“那敢情怪好的!”英子跳上了马车,车老板子大鞭子一甩,三匹大马嘶鸣了一声,飞快地奔跑起来。

路边盛开着一丛丛一簇簇的野花。它们或是红色,或是黄色,也有白色,远近不同,散落在道路两旁,有几只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舞。

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马车就来到了炮台鱼亮子。英子谢过了“通兴楼”的管家,登上小划子朝自己的渔窝棚划去。

远远地就看到栓柱在水边站着,正手搭凉棚朝水面上张望哪。

英子奋力地划着,小划子犹如一条飞快游动的黑鱼一般,很快靠上了岸边。

栓柱急忙迎了上去,急三火四地问道:“咋样了?有罗连长他们的消息吗?”

英子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消息告诉了栓柱。栓柱听到这个消息,眼睛立刻红了起来,两只拳头攥得嘎巴直响,脸色憋得紫红紫红的。

英子紧张地盯着栓柱的脸色。“连长!”栓柱终于哭了出来,“小鬼子,我日你姥姥!”栓柱狠狠地一拳打在了脚底的土地上,留下一个浅坑。

晚上,英子和栓柱都没有吃饭,两个人呆呆地坐着,渔窝棚里的气氛很是压抑。

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云层从小窗子里撒在渔窝棚的地面上,地面宛若镀了银。凉风习习,带来一丝丝青草的香气,不知名的小虫也在草丛里一丝不苟地鸣叫着,真不知道它们的乐曲也演奏到何时?

“栓柱哥……”英子小心翼翼地打破了沉默。

“栓柱哥,别再伤心了,我们记着小鬼子的这个仇,以后为罗连长报仇!”

“嗯!”栓柱使劲点了点头,月光下,他的脸上凝聚着坚毅和执着……

一连几天,英子早出晚归打鱼卖鱼,每次回来都给栓柱带来或多或少一些消息。

从这些消息中栓柱得知,尽管罗连长牺牲了,但在他的掩护下,副连长带着战士们已经安全地撤到了富锦县境内的密营里。

另外抗联六军三师的周云峰师长也带人在青山老道庙一带活动;七军在饶河的暴马顶子山、锅盔山一带打游击;就连富锦的二龙山和柳大林子也有抗联部队在活动。

他和英子合计,再过两三天,就去富锦密营找同志们归队去。英子也非要跟着一起去打鬼子,栓柱不同意,说队伍里没女兵。英子执着地坚持着说:“我都听人说了,红胡子(抗联)里有女兵,叫李小凤、朴英善啥的,好几个哪!”

争执到最后,栓柱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英子的要求,英子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一天,英子为栓柱带来一个好消息:她在大和镇(义顺号)卖鱼时听人说起前天抗联三师的师长张镇华率领三师师部和第九团50多个战士打了个大胜仗,他们远途奔袭了宝清县凉水泉子“集团部落”和伪警察分驻所,活捉分驻所所长刘景学警尉、副所长宋竹明警尉等8个人和自卫团的25个人,缴获了他们全部的武器,还没收大量服装等物品,最后烧毁了警察驻所的房屋,散发了传单。

张师长他们还筹集了50多匹马、牛驮运走了粮食等战利品。气得关东军的师团长“巴嘎!巴嘎!”地给肖滨善少佐骂了个狗血淋头,他耷拉个脑袋,身体站得笔直,一口一个“哈依!哈依!”地叫个不停。师团长还在他的脸上狠狠地打了两个耳光,把他的一张丑脸打成了猪头。

英子带来的这个好消息叫栓柱美得合不拢嘴,他站在那里美滋滋地摸着后脑勺,那副憨态叫英子也忍俊不禁,笑着说他是个“傻老等”(一种水鸟)。

浑身美得都发飘的栓柱拿着鱼钩和鱼线来到一处缓水处下钩捉起鱼来。他拿了九个特大号的鱼钩,每个钩上紧紧地系上三尺长的短线,接着又准备了三根长长的鱼线,每根至少有15米长。鱼线的一头系上五个鱼钩,每个间隔一尺左右。栓柱把河里捞起螺蛳壳砸碎,拿它的肉穿在鱼钩上,然后把带饵的鱼钩,扔到河中间。鱼线的另一端系上一根小木棍,牢牢地插在岸边的草地上。完成了下钓的工作后,栓柱就回渔窝棚休息去了,等着第二天一早去收获了。

第二天一早,英子和栓柱跑到河边起钩。果然不叫人失望,每根鱼线上至少有一条鱼。有的线上有五条鱼,每个钩上都有。钓的鱼都是一般三四斤重青灰色的鲶鱼与一斤来重黑中带黄的嘎牙子。这些都是无鳞鱼,有着一张大嘴巴,是吃荤的鱼。还都长有胡须,拉到岸上还摇头摆尾的扭动身子,不甘心被捕足。嘎牙子的取名,也是因为它会发出吱嘎吱嘎的磨牙声。

看到这些鱼,英子高兴地拍起了巴掌,她对栓柱说:“栓柱哥,现在你的伤口长好了,也不怕发物了,我给你做嘎牙子汤喝,老鲜亮了!”

英子收拾完鱼后,将锅里添上凉水,点着火开始烧起来了,一会的功夫就将锅里的水烧的滚开。

英子将鱼小心翼翼地放进锅里,栓柱好奇地问为啥不放油呀?

英子告诉他,一会要放一点猪油,这样鱼汤色白还醇香。因为这嘎牙子的肉非常细嫩,所以要也得先将汤熬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改成小火慢慢熬煮。

慢慢地鱼汤的香浓气味飘了起来,英子掀开锅盖,鱼汤已经变成了奶白色,嘎牙子鱼已经全被煮碎了。英子拿着一把笊篱将鱼头和鱼骨刺捞了出来,将切好的葱花倒入锅里,渔窝棚里立刻弥漫了鱼汤的香气。

栓柱贪婪地用鼻子闻着鱼汤的香气,不由自主地吞着口水,英子用勺子轻轻地搅动锅里的鱼汤,让刚放进去的葱花和鱼汤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白白的鱼汤上飘着绿绿的葱花,煞是好看。

鱼汤盛出来了,满满的一大盆。栓柱拿起一个碗,盛了满满一碗,性急地喝了一口,结果烫得直吐舌头。

在英子善意的嬉笑声中,栓柱终于一边用嘴吹着,一边美美地喝完了手中的鱼汤。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伸出了舌头调皮地在嘴唇上转了个圈,眨了眨眼,接着又用勺子盛了满满的一大碗端在手里,另一个手里拿着一个玉米面大饼子,一口鱼汤一口饼子吃的津津有味。

吃饱喝足后的英子和栓柱两个人海阔天空地交谈起来,最后两人商定明天英子在家整些干粮留着路上吃,而栓柱进城摸摸情况,打听点消息,顺便带点钱看看能不能给抗联搞点药品。

第二天的阳光很好,太阳像个大火球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白亮白亮的。那天的太阳在以后的很多年中,一直深深地铭刻在栓柱的脑海里。

走在通往大和镇土路上,栓柱的心情很好,尽管由于天热,汗水顺着他的脸庞流淌。

“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那大门外,手拉着(那个)手儿,问郎你多咱回来。回不回来一定要捎上封信儿啊,免去了我小妹妹时常挂心怀。小妹妹送情郎啊,送到那十字坡,头上的(那个)金钗丢了一个,我无心回去把金钗找啊……”栓柱美滋滋地哼着东北的情歌。

大和镇也和东北的许多乡镇一样,本地人并不很多。尽管他们的东北话说得多么平翘舌不分,不用追溯多远,问到他爸爸,他爷爷,顶多问到他曾祖一辈,就很可能问出一根前担行李后担炊具的扁担,或一条漫长修远的闯关东的路。真正的东北人,不多,都被众多的闯关东人淹没了。

和当时东北的很多农村一样,这里的老百姓家里种的大米白面都要交给日本人。他们只能吃粗粮。年三十包饺子时,大人把平时偷藏起来的白面拿出来,让孩子们出去放哨。等煮好了,大人轮流放哨,一家人像打游击一样把饺子吃掉。年夜饭也没有别的菜,只有酸菜汤。

东北冬天储存大白菜的方式之一就是腌酸菜。锅里放几滴油,把酸菜切得碎碎的,谁想多吃干的都难。因为实在太碎了。也就是喝个酸菜味。万一吃精粮给抓到了,那就是经济犯。轻则劳役,重则入狱。所以过年是提心吊胆,吃自家的东西还要像做贼一样。

日本人还常以“通苏”、“抗联”嫌疑,“思想不良”、“经济犯”等罪名,肆意抓捕无辜老百姓,对他们施以残酷的严刑拷打。去年这里的姜大个子就因为给抗联送盐被日本人抓到绑在柞树岗的大柞树上用刺刀挑死。

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栓柱就来到了大和镇。一个5间房的建筑是这里的镇公所。此时,一伙蹦子(二人转)正在闹得欢实。

今天是镇公所刘大花脸他老爹的80大寿,刘大花脸叫刘福隆,原先是个猎人,因为一次在完达山打猎中被黑瞎子(黑熊)把脸给添了,才落下这样一个外号。日本人来后,他忘记了祖宗,给日本人当起了狗腿子。

今天请的是在宝清县城赫赫有名的“田瘸子”蹦子。一挂大马车,几箱行头,一干“唱蹦子”的红男绿女,就使整个屯子都喜气洋洋起来。

戏台子是用土夯实做成的,上面搭着防晒防雨的棚子,用炕席苫着,后面挂个布帘,就是大幕了。

锣鼓点一响,胡琴一拉,老百姓就从四面八方涌来了。搬板凳的,卷个麻袋片的,拖儿带女的,席地坐下。

蹦子的曲目总是那么几出。《西厢记》、《冯奎卖妻》、《马前泼水》、《楼台会》、《猪八戒拱地》……

蹦子开唱以后,一般都是上下午各一场,每场有单出头、二人转,最后收尾压轴的都是拉场戏。拉场戏最受欢迎,因其上场人多,热闹,风趣,台上插科打诨,台下笑声一片。

现在台上唱的《西厢记》是出“粉”戏(黄色的成分很多),带着一些粗口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屯里人说话也是这种方式,所以演员在台上出口成章,台下的大姑娘小媳妇一笑了之,没有人计较这些,更没有人会脸红。

栓柱心里有事,听了几句就走了。看来今天不会有啥收获了,现在的药品也不好搞,小鬼子控制得太严,幸好队伍里有些懂中草药的。

走在回来的路上,栓柱一想到明天就可以和英子一起去找部队了,他的步子就越发迈得大了起来,总觉得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他飞快地划着小划子,很快就看到那颗大柳树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在岸边将小划子系好,栓柱大步流星地向渔窝棚走去。推开渔窝棚半开半掩门的一刹那,栓柱惊呆了!

英子怒瞪着双眼,浑身衣服凌乱躺在小土炕上,一把刺刀插在胸前,身下是一片血迹,自己放在小土炕边的枪也不见了。

栓柱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抱起英子大声地喊着:“英子!英子!”英子慢慢地睁开了无神的眼睛:“日……本人……看见……枪了……我……我想和你当……当抗联……”

大柳树下,昔日的渔窝棚已燃起熊熊大火。火光照亮了栓柱那张愤怒的脸,他背着干粮,手持那把带血的刺刀,最后看了看火中的渔窝棚,转身向小划子走去,身后的太阳依旧白亮白亮的……


顾问:朱鹰 邹开歧

编辑:姚小红 洪与 杨玲


《琴泉》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

  • 国宴浓汤鱼腐

    制作流成 活龙利鱼500克(净肉500克,切成小块用流水冲20分钟至没血水,用干毛巾吸干水分,放入料理机加,葱姜水80克,花雕酒15克,盐6克,蛋清2各,水淀粉80克,同一个方向搅拌至起胶,此时鱼肉类 ...

  • 【名人轶事|关捷:28年的英雄写作】

    关捷:28年的英雄写作 张璀琳 2021年5月27日上午9时,61岁的作家关捷又踏上了寻找英雄的征程.这是他1993年开启的英雄式写作的继续,从那时到现在,整整28年了,28年从未间断. 作为&quo ...

  • 【连载】祝金斗 祝源芳:山桃花 (125)

    · 文化范儿 出品 · 山桃花(长篇小说连载) 作者:祝金斗   祝源芳 协编:周艳艳   祝源华 第三部 第一二五章 张步云正和几个匪兵在营地上巡查着岗哨. "四连长,你说我张某人怎么就这 ...

  • 于博/画(小小说)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画 于博 东北光复后,东北民主联军推荐选拔一批优秀战士进各类学校学习.有军事的.文化的.艺术的,很全.抗联英雄刘狗剩被点名保送到炮兵学校学习.刘狗剩死活不同 ...

  • 张贤信:荒岗头——那片海

    [总第135801期] 荒岗头--那片海 作者:张贤信 兵马俑可以告诉你一个什么样的华夏,长城可以告诉你一个什么样中国,站在荒岗头可以告诉你一个什么样的兴凯湖. 兵马俑.长城说的是历史,说的是历史文化 ...

  • 【阅读悦读·小说】张传文《炮 手 营》

    [作者简介]张传文,笔名阿文,祖籍山东日照,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相继在<黑龙江日报><新晚报><生活报><黑龙江法制报>等媒体发表 ...

  • 【阅读悦读·小说】张玉福《走出破窝的女人》(下)

    [作者简介]张玉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中国作家创作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载于<青年文学家><西部作家><草原><鄂尔多斯文学>等刊.出版报告 ...

  • 【阅读悦读·小说】董传林《放生了》

    [作者简介]董传林,是林业的工人,林场红石砬子生人.热爱生活,热爱文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一天,山里的林场里来了几个出家的人,一看就知道,她们来的时候就带来了几只小狐狸,到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文仁刚《栀子花开了》

    文/文仁刚 [作者简介]文仁刚,曾作教师.记者,现从事金融保险工作,在绵阳市三台.梓潼.涪城作过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爱好文学和书法,分别在<四川日报><绵阳日报>等报刊发 ...

  • 【阅读悦读|小说】李毓瑜《井筒子人家》(16)

    <阅读悦读>2017年9月热文榜(附平台选题) 文/李毓瑜 [作者简介]李毓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曾在<四川文学><山花> ...

  • 【阅读悦读|小说】李毓瑜《井筒子人家》(8)

    <阅读悦读>2017年9月热文榜(附平台选题) 文/李毓瑜 [作者简介]李毓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曾在<四川文学><山花> ...

  • 【阅读悦读】2017年阅读悦读5月热文榜(附稿酬发放原则)

    文/阅读悦读 腾讯新闻<悦读圈>号和一点资讯<写乎>号已经开通原创保护功能. <阅读悦读>的作者稿酬发放原则: (一)微信平台<写乎>和<作家荟& ...

  • 阅读悦读丨张庆《中秋的味道》(散文诗)

    阅读悦读丨忽文静<周庄夜韵>(诗歌) 文/张庆 [作者简介]张庆,三台县作协副主席,作品有影视剧本<郪国轶事><大潮龙蛇><衣食父母(合作)><梦 ...

  • 【阅读悦读·小说】莫测《驴友》(下)

    [作者简介]莫光书,笔名莫测,曾任文化教员,宣传股长,文学杂志副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好冷的夏天><为非作歹>,长篇纪实文学<见证W>,散文集<朦胧月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