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太清醒

最近看到知乎上有一个关于“生性凉薄”的问题,有个回答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描述,内容图如下:

知乎问题“你见过的生性凉薄的人是怎样的?”@记得看看太阳 的回答

小女孩似乎可以说是“生性凉薄”了。看下面的评论,普遍都是称赞这个小女孩“很通透”、智商高,没有“被大人的世界污染”云云。

不得不承认,这个小女孩确实在一些事情上的想法是比较特别的。读者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一定很容易被小女孩的无拘无束,把人情负担撇得干净的状态所感染。人们一旦回想起来平时因为人情而被动做出的一些很累人的“迎合”,羡慕之情自然就燃起来了。只不过,冷静下来想想,这当中还是有点东西需要深思。

我之前写过一篇《还能称赞荷花么?》,文章主要讨论的是解构主义倾向对人的思想的影响,将文章逻辑与这位小姑娘对比,我们会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若是这位小女孩,大概也会发出我在那篇文章中发出的感叹——为什么要称赞它呢?以荷花的生理结构,想染上污泥都难。毋宁说,染上了污泥的荷花才是真正少数的,值得注意的。

这也算得上人间清醒了吧,清醒在哪儿呢?就清醒在“解构”上。解构主义,指的是将一切现象和行为,向最原始的客观条件去拆解。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一个人哭了,解构主义看到的不是宏观叙事层面的故事,而只看到——这个人的泪腺分泌了泪液。那为什么分泌泪液呢,就要考虑她的泪腺是不是比较敏感或者比较发达。最后一拍脑袋,哦对,要怪就怪它太敏感。

同样的,一个人见义勇为了,清醒的人看到的是,这个人的肾上腺素好像浓度很高啊。再看看,哦这个人高血压,而且肾上腺素常常容易超量分泌——那他会冲出去救那个快被车撞到的小孩也就不足为奇了。

又或者是,小雷扶老奶奶过马路了。我们“看透”了他,他的大脑,对于帮助别人这件事,有很强烈的多巴胺反应。帮了别人,小雷的内心跟蜜一样甜,满足感还要强过被帮的人呢。你看他还写日记,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这都很清醒,清醒得竟然没有什么瑕疵。

这样的解构,从一个纯理性的角度来看,或许还真是“正确”的。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决定论”的。一个肾上腺素很高的人,今天不见义勇为,迟早也会有某个瞬间,场景人物的刺激会让他达到他的那个阈值;泪点低的人,流泪就不再值钱;对某种行为多巴胺反应强烈的人,做那种行为,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爽”,即使那种行为让他痛苦,那就用内啡肽来解释,总之,不过是客观的脑部生理活动而已。

这些话,可以反驳么?似乎真的很难,科学的发展正在剥夺一切我们自以为“人所独有”的技能和习惯,而一旦被剥夺,这些技能和习惯,就会沦落为一种客观的“决定论”的结果。一切存在都“合理”。或许,人类可以引以自傲的最后的阵地,就只剩违反决定论的“量子”领域了?

也有人会认为,小女孩也不至于犬儒到这种地步。这是当然,从犬儒到市侩,中间有长长的光谱,每个人只是选择了自己的位置而已,这位小女孩,也不过是站得比一般人更远离“市侩”而已,没什么特别的。

但更关键的是,到底站在光谱的什么位置,我们会认为,是“合适”的呢?

这个所谓的“合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中应该是分化很大的,在历史长河中也一定经过了长期的变迁。我猜测,这个水平大概是早期随着社会行为的丰富,而逐渐向市侩移动,而后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渐向犬儒冲刺。当下脑科学有一个分支,正是将人脑当做一个纯粹的“机器”来加以研究。如果真的搞清楚了所有行为和内分泌的关系,那么想不通透都不行,事实摆在眼前,所有人都不过是“机器”而已,所有行为,都不过是内分泌而已。

那么,在实操层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站位呢?

这当然见仁见智,小女孩的状态,是相当让人羡慕的。但我们也不难猜测,在旁人眼中,小女孩大概给人的印象是个冷漠的、好似“看透一切”的人。她活得或许比一般人轻松,但与之相处却不一定愉快。回头想想,大概有一半的人在青春期都是这个样子,喜欢装深沉,喜欢反抗“大人”的约定俗成,喜欢“看透一切”。笑了笑,自己过去难道没有过这样的时期么?最后为什么选择回归市侩?哦,也不过是内分泌的变化罢了吧。

于是,我们又可以解构这种解构主义——那难道不也是一种特殊的内分泌模式而已么?又比市侩的我们这些社畜,优越多少呢?

所以,最后还是需要回到成本收益的分析上,清醒当然不可能没有成本(哪有这么“爽”的事情)。如果想清楚了(内分泌支持你)愿意承受这个代价,就勇敢地选择,我个人是真心羡慕小女孩的,那都是回不去的青春啊!只要不是没想清楚就乖戾地走上了愤世嫉俗的道路就行,回头发现成本承受不来就不好了。毕竟,又不是小孩子也不是马斯克,哪敢上直播抽大麻呢?

但羡慕归羡慕,在即使没有生活的压力的情况下,我可能也不会选择这样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原因还是如《荷花……》文里说的,那样的世界,该多无趣啊。不必学习谁或反对谁或想着纠正谁,细心地在光谱上选一个自己能接受的位置,就好好待着吧。

哦对,这个回答下面还有一段小女孩的行为:

这段我倒觉得,是真的不错。这跟人间清醒没关系了,这就是长期存在的大人在对待心智不高的小孩时,一种想当然的人格歧视。这种歧视非常常见,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小孩就应该做出这样让大人感到愉悦的行为。这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一种abuse。为人父母,就是应该阻止这种行为。感谢这位小姑娘!

感谢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