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这片神奇的土地,存在着一种独特又神秘的捕鱼技巧,那就是鱼鹰捕鱼。渔民以此为生,沿袭了千年。并且大理鱼鹰捕鱼技艺更是一种珍贵的传统文化,在2009年就已经被收录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洱海是为数不多的有鱼鹰生存的湖泊,并且驯养鱼鹰技巧由来已久。据考证,洱海的渔民从4000多年前的三星堆文明鼎盛时期就开始驯养鱼鹰,千百年来渔民和鱼鹰在洱海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画卷!
鱼鹰,学名鸬鹚,民间称为“水老鸭”、“鸟鬼”。善于潜水,嘴强而长,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
在驯养过程中,鱼鹰主人用“白话”与其沟通,使得自家的鱼鹰都只听从自己的“命令”,而引导鱼鹰的声音又户户不相同,家家有诀窍。这种口头秘传的驯养方法,将洱海鱼鹰培养为最通人性的鱼鹰,但这种方法没有形成文字记载的科学理论,这样也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悠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不只有鱼鹰驯养的技巧,更多的渔民与鱼鹰之间的那丝丝点点的情意与陪伴。若鱼鹰病死、老死、或在生产过程中不幸死亡,渔民不会将其抛尸荒野,而在洱海边选好的地点将其埋葬,好的鱼鹰还要给予墓葬,以寄哀思。
1993年,在日本举行的鱼鹰表演中,洱海鱼鹰凭借高超的捕鱼技术、人性化的表演和与人亲密的关系,征服了在场所有观众,一举夺冠,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最终荣获世界鱼鹰捕鱼技巧金奖,满载殊荣而归。
每天清晨,洱海薄雾袅袅。渔民就已经架着熟悉的小船,拿起船桨泛舟洱海,船上栖息着成群的鱼鹰。渔民将鱼鹰从船上赶下湖后,鱼鹰们一头扎进水里,敏捷地、凶猛地扑向水中,仅仅一会儿功夫,就钻出水面,喉咙里塞满了鱼,停靠在船舷旁,渔民用手拍击它们长长的喉咙,将其喉咙里的鱼射进竹篓中,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工作,待竹篓装满,渔民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或歌声,向鱼鹰示意收工了。然后鱼鹰围绕在船边扑腾,等待着渔民的奖励,渔民会向鱼鹰投喂小鱼或鱼块。
——我从小就喜欢鱼鹰,以至于书都没好好读,上课时就想着我的鱼鹰,一放学就跑到洱海边。鱼鹰很聪明,懂人类的情感。有时我情绪低沉,它们也感觉得到。我把它们当成是我的家人和好伙伴。
白族人的性情很含蓄,表达感情时很内敛。杨大哥只是轻言淡语地描述了一下。杨玉藩的家人世代都爱鱼鹰,到他已是第五代。十几岁时,他就能从两百多只鱼鹰中辨认出自己家。“每天早上八点多钟,我就开始跟它们打交道,一直到傍晚。那种相处感觉是很自在的。
捕鱼时,需要两个人和鱼鹰一起协作,“一个人划船,另一个人指挥鱼鹰。”
洱海边的鱼鹰,听到的号令都是白族话。杨玉藩说,有的口令短促,有的依附于动作,有的是一个抑扬顿挫的长音,外人听着就像一首歌。
鱼鹰通常会抓住鱼的要害部位——眼睛和鱼鳃。捕到鱼的鱼鹰,杨玉藩要举起来,鱼鹰叼着鱼,让船舷上其他鱼鹰看。鱼鹰乐意炫耀自己。作为奖励,还给它吃一点。以后慢慢就知道必须要捕鱼,不捕鱼就没得吃。
驯化小鱼鹰是最重要的事情,每年杨玉藩都要亲自出海,“最厉害的鱼鹰,在船体周围一竹竿长的距离内,在漩涡里能跟着水流旋转捉到大鱼。每天挑选最厉害的鱼鹰,带上当年孵出来的小鱼鹰出海。大鱼鹰捉鱼,小鱼鹰看,还要稍微饿着点肚子。时机到了后,我就把小鱼鹰丢在水里,让它自己玩。十天以后,小鱼鹰就会跟着船头走。训练有素的鱼鹰,主人的一个眼神、动作它都看得懂。”
有时,鱼鹰不可避免会自然死亡,偶尔走丢几只。“那个时候,心里最是难过。记得有一年走丢了三只,其中有一只鱼鹰特别厉害。我和朋友们开着车去河塘处到处找。现在还记得它们长什么样子。”
“一群鱼鹰中,你会有格外偏爱的吗?”
“有啊,每个主人都会有自己的最爱,出海时就会把它放在船头。”
鱼鹰的孵化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用七十枚卵才孵出一只。孵化鱼鹰时就是一件大事,“我们要烧香,要磕头。”孵化的场所比较简单,砖头搭起来的窝棚,在里面垫上稻草,放蛋。雌鸟和雄鸟会轮流孵。破壳而出的小鱼鹰全身无毛,皮肤薄如蝉翼。有人尝试过用保温箱孵化,但没成功过,无法模拟孵化的温度要时高时低……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捕鱼工具早已日新月异,虽然洱海鱼鹰捕鱼不再是渔民维持生计的唯一选择,但更多的是属于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疑问很多,忧虑很多,但在鱼鹰生存与洱海保护之间,我们期盼能找到中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