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书本衬页上的话

山虫语录之一:

大大方方承认自己虚伪的一面,比起只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谁更显得真诚一点?

引:

30岁之前都很少主动阅读,想读时也很随性,既舍不得多买,也懒得在回神之后记下点什么。因工作调动和网络时代的落实,面对成熟得可怕的中学生,压力使然,开始疯狂补脑。购书不再犹豫,读书不再观花,惜书不再乱丢乱借,每于阅毕合书之际,挥之不去的书香余韵总让人缠绵悱恻。于是,找笔顺手记于书末的衬页上。——从此,不动笔墨不读书。当然,因时间关系,有很大一部分只字未写就束之高阁了,想来遗憾。以下过于零碎,请开始你的跳读练习。

一、莫言小说的一些读后碎感

读莫言,起于书名就颇受争议的《丰乳肥臀》,系统地去读又源于他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主要是跟风,如同茅盾文学奖每一届开奖就去买一些来读一样。

1.《丰乳肥臀》——从八国联军侵华到改革开放,从悲苦的出生境况到悲凉的寿终正寝。一个世纪风雨变幻的社会,九十多年跌宕起伏的人生;一段错乱的历史,锤炼出一个错乱的家庭;一个倔强的母亲,搭配一个软弱的儿子。生命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悲催的一代人。莫言,不言则以,一言惊人。

2014年冬,南方正值一场难得的大雪,顺便在书本的末页记下一副春联:

几度徘徊又三思,淡定淡定。八年蕴蓄方一雪,难得难得。

横批是“马上就好”。嗯嗯,马上就好。

2.《红高粱家族》——插叙太多,线索迷乱,读着很辛苦。不过,莫言摒弃了高大全的艺术背景后,对接近真实的民族抗争史的描写,其残酷本质尽显无遗。

3.《红树林》——这是一个奇特的珍珠故事,一个奇特的官场女人,用一种奇特的叙事手法——两头三线并行的片段式场景,中间一组快镜头式的回顾,让人措手不及,眼花缭乱。

另:莫言以他一篇《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作为这个“绿皮”系列的序言,简洁明了又铿锵有力,引证丰富,言之凿凿,完全算得上是一篇小型的学术论文。摘录几句如——

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

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

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也同情恶人。

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揭露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一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读者的感觉吻合了的小说,可能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

4.《生死疲劳》——莫言在后记里写道:用四十三天,写了四十三万字。这是他用废几台电脑后,又重操纸笔写出来的小说。神人啊!难怪他要说“小说是手工活儿”。一个枉死的地主六道轮回,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转世为人,却是一个先天有病的大头婴儿。唉,生死疲劳。一种无法用对错来判别的悲剧,理智与情感,责任与爱情,道德与偏激,纠缠不清,混乱如麻。

5.《天堂蒜薹之歌》——天堂蒜薹之歌,瞎子张扣之歌,农民与土地的悲剧之歌。结尾的新闻评论酣畅淋漓,严肃中带着俏皮,足见作者的文字功力。貌似化悲剧为喜剧的误会中,收尾骤然反转——又化喜剧为更深层次的悲剧,集体的悲哀远胜过许多个体的悲哀。

“噢,我们的小道消息几乎总是准确的。请赏俺一支烟。”

——这是小说的收尾。

6.《酒国》——酒是社会这架大机器的润滑剂,比喻精妙。酒之可爱与辛辣,淋漓尽致地被干杯。

莫言的好几部小说都以独特的结构,以及多变的人称见长,此部尤其代表。更独特的是,小说主人公丁钩儿的经历与另一个角色李一斗所写的短篇小说系列,双剑合璧,其中又以李一斗与莫言之间的书信往来为线索,虚实相生,真假难辨,很玄幻。结尾的作家(莫言)视角亦为小说情节的补充,又将故事更玄幻了一层。

此莫言非彼莫言,也是“自谑”了的真莫言。将自己嵌入小说的手法,莫言不止用了一次,《生死疲劳》里也有调皮的小莫言,虽带嘲讽,却愈发可爱了自己。高手!

7.《蛙》——这部小说是莫言获诺奖后被提及最多的作品。一直没买,直到有一天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看,于是借来速阅。感慨很多,但未能记在书本上,因为不是自己的。后来买来新书珍藏,也就没写过啥了。

回忆一点感受:蛙者,娃也。也是“女娲”的谐音,一场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这部作品也是莫言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作品中的“魔幻”因素,在其它多部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酒国》里的“肉孩”,《生死疲劳》里的“大头婴儿”和《丰乳肥臀》里上官金童的特殊癖好等。关于宿命的有些东西,确实神似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7.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天才的语言,幽默诙谐,天马行空,横冲直撞,亮点频频。莫言创作之丰之勤,真不是吾辈文学小卒们可望其项背的。

他的长篇《四十一炮》和《食草家族》一直摆在书柜上没来得及读,这是小姨妹见我在某段时间里专门读莫言,特意在昆明购赠的,在此表示感谢。除此之外,长篇还有《十三步》《檀香刑》两部待购,其它中短篇和散文随笔有待以后慢慢找寻。

二、读《易中天中华史》印象

易老的文笔其实不赖的,通俗易懂而不乏幽默。关键是他摒弃了繁杂的单线历史叙述,较为立体、鲜活地多角度呈现中国古代的人文历史,趣味性和文学性并重。常年书斋研读的底蕴是易中天的史学优势,加上在《百家讲坛》中奠定下的叙述风格,让他在书本中能继续有条不紊地旁征博引,各种版本的历史资料可谓信手拈来,互相比对。史实与演义,传说与考证,又结合国外相关历史进行同步照应,总结宏观的人文史和政治史,替我们开拓出一片更为辽阔的历史时空和形成一种全新的历史观。这应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期待。

我曾写道:有人评价,余秋雨用历史写人文,易中天用人文写历史。大致上没错,喜欢。我再附加一句:余秋雨主要是在大地上寻找和验证中华文明,易中天却在文明里感悟和疏通中华大地(虽然此文明多多少少被现代意识所诟病,但不至于像张维为那样夸张)。妙哉!他俩之间的问题,不是文化的矛盾,而是角度与风格的差异。恰好可以让他们代替我们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举个例子。易老所述,中华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人文底色,真正包罗万象,溶解一切,就连宗教都逃不过它的自然消化。比如我的一点启发:佛教进入中国后道学化的“禅”与早期魏晋的“玄”,可谓同宗同源。这就是中国化的力量!外国的宗教实则很乱,恰如中国武侠里面的派系斗争,而我们喜欢把本土的神人性化,又把卓越人物神圣化,且更愿意多神崇拜。

一些经典句子摘录——

文明有意志,就像宇宙有目的。宇宙的目的就是人,文明的意志则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径。

再先进的文明,也不能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哪怕这种优越感被看作或说成是使命感。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

有色彩或色调的文明是液态的,有自己的泉眼或源头,由点而面,由面而圈。

在未来世界,出现的将是一种求同存异的第四代文明,它不再由民族、地区或宗教来命名,而应该叫做“人类文明”。

中国人信佛信鬼信风水,却信而不仰。中国人也拜神拜仙拜菩萨,却仰而不信。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拜无信仰,“例行公事”而已。

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有境界。境界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信仰是实现境界的途径之一,不是唯一。

上下五千年,是文化;三千七百年,是文明。

——面对这样的句子和思维方式,我表示惊艳。

其实,我最早读易中天的是《品三国》,从此改变了对曹操的固有印象。后来买到一本他的全集,其中对《品人录》《读城记》特别喜欢,进而相继购来他的《中华史》品读。眼下,已是边写边出版到第五部明清史的第21卷(我读到第三部隋唐史,买到第四部宋元史),易老继续隐居江南,潜心写作,期待他功德圆满,顺利收官。对于想了解中国历史,又嫌传统史学巨著太繁杂艰深的人而言,我认为这暂时是最好的选择。

见笑了。

三、其它的零碎

集中去阅读某个人的作品,除了以上两位之外就只有余秋雨和李敖(各有单篇另表)。相对读得多一点的还有鲁迅的作品,因为自小喜欢并且课本里学到的也多。至于其他名家,我的习惯是只读他们的代表作,而且能不重读就绝不重读(主要是没时间和精力,这有点功利阅读的性质)。当然,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名著,终我一生都只能是触及凤毛麟角的一部分,更何况还有当下无数诗人作家们良莠不齐的作品,只能望而却步了。除非他是我喜欢的人(不举例,关注山虫朋友圈的人都熟悉)或想了解一下最新的诗风文风。以下是部分有文字记录的阅读感悟。

1

林语堂《苏东坡传》——做一个贪官的好处是尽享人间富贵之奢华,而做一个清官的好处则是饱览天地造化之神奇。佞臣之交多为珠光宝气,忠臣之交则醇酒诗文足矣。羡也,东坡知交之广而深,更矢志不渝。特别是那些闲云野鹤般的方外之交,神乎其神,如吴复古流。

“座中客满,惟忧百榼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

就这样吧,死亦何怨!(读过才知道,原来这书是林语堂的英文作品,我读的当然是中译本。)

2

吴敬梓《儒林外史》——可笑,可悲,可敬,可叹,可爱,可怜;亦真亦假,亦实亦虚,纷纷扰扰处处事,浑浑噩噩代代人。所谓名士风流,更多托名混世。遥想魏晋风骨,也许只是想象中的美好。最可悲者,是女人的命运!

3

刘义庆《世说新语》——感觉从魏晋开始,甚至是从尧舜时代至明清,文人的生态和思维表达方式都大同小异——困顿与傲慢并存,还有一点自以为是的人格缺陷。比如王羲之,某种意义上就是被那个他看不起的王述给气死的。所以说,心胸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关乎性命。

4

沈复《浮生六记》——林语堂评曰: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我在扉页上用毛笔字写着:一本长大后才能读出味道的书。

书中的芸娘,锦心绣口,秀外慧中。他俩的结合,可谓人间仙眷,精神伴侣。不过,我老觉得沈复真的配不上芸娘,虽然有些事实和观念在他们那个时代属于正常。

5

蒋星德《曾国藩传》——愚以为,曾文正之过人处,不在战功,亦非文名以及识人用才之属。在于三个字:勤、恒、韧,但毕竟是过时的人,过时的价值观。自勉!

……

算了,越录越不自信,累还不讨好。

尾声补记:

本打算把书架上所有读过记过笔记的书,都拿下来一一抄录,第一天兴致勃勃,古典系列才刚刚开始,第二天就茫然了——有这个必要吗?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个人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偏好,只能代表个人。读书推介?拉倒吧。古今那么多学者,更有资格做这件事的读书人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几无成功流传的。鲁迅、梁启超、林语堂、胡适和俞伯平等无数大家,亦不敢轻易为之,山虫你算个什么人物,最多像是来炫耀一下而已,且读得那么少,那么浅薄。何况,那么多不愿读书的人,你能奈他何?

书是读不完的,但怎么说也不能成为不读书的理由。就以大家最为熟知的四大名著为例吧,身边真正完整读过原著一二遍的人,我猜寥寥无几。浅说,不读《三国演义》,你无法知道刘备有多虚伪,关羽有多傲慢,张飞有多冷酷……不读《水浒传》,你无法知道宋江有多自私,李逵有多野蛮,武松有多无情……不读《西游记》,你无法知道唐僧有多粗俗,悟空有多野蛮,沙和尚有多残忍,八戒除了来搞笑,其实主要是开山破土和挑担子的……不读《红楼梦》,你无法知道贾宝玉柔弱的外表下有多坚强,林黛玉除了才华出众外有多不适合做老婆,还有为什么有那么多学者在研究这部书却永远看不透……

这就像,你若不曾偶然读到此文,也无法知道山虫是这么会装的一个人。

当然,这一切于物质生活真的不是那么重要。打住!

2021.8.24 闲来一续

链接:

【山虫读书】李敖之为李敖者

【山虫读书】石破天惊赞秋雨

【山虫读书】我读泰戈尔的诗

——赞赏不开了,不然总被人当作财迷,哈哈。其实,更多是感受一种对文字的尊重,身边太多人,平时占尽各种小便宜不觉耻,打赏一篇辛苦而成的文字(有时他也觉得挺喜欢的文字)却扣扣索索,觉得有失尊严,呵呵……大实话,打着谁谁自己疼去(暂时不自立的学生除外)。举个例子,山虫不管遇到什么好文章,都自觉打赏点小钱,有时别人不开赞赏还觉得有所亏欠,但凡遇求助者,无论真假,皆施以些微援手,这是一种本能。别光说不练啊,是不是。不说教了,观念不同,讨人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