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鲁王后裔分布汇总及简介(连载一)
明代鲁王家族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广泛分布在鲁南一带广大地区甚至浙江、台湾等地。近年来,根据走访,发现了很多明鲁王后裔宗支,并整理出部分宗支历史材料。现对这些鲁王后裔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希望对朱氏寻根有所帮助,也期待读者提供线索,进一步充实对兖州明鲁王府的研究。
城内宋氏:海上天子 一代枭雄
明末,满清破兖,鲁王朱以海南下浙江继续抗清,后在绍兴监国,辗转多地,颠沛流离,人称“海上天子”,后寄于郑成功处,最终客死金门。朱以海“所生四子,康熙十一年卒亡故三子,止存第四子,讳弘桓,字继恒,母王氏,康熙二十四年奉旨封王职,钦赐皇田五十四顷在河南汴梁开封府许州五女店安插得所,继恒有四子,长子振烈袭父职,次子振勲、三子振熙、四子振照。”后来二、三、四子又返回兖州,改宋姓居住。又据《重修泰安县志·氏族》记载,清初故明鲁王朱以派子弘法(㭕)迁至泰安天保寨(今新泰天宝),后世繁衍,遂为泰山望族之一。然而天宝村朱氏残谱记载本支为朱以海后人,始祖振甲(应为化名)。
广家街:朱姓改广 鲁藩正裔
据《兖州县地名志》记载,广家街“建于清初。据云广家原姓朱,系鲁王后裔。明亡后,清朝捕杀皇族,驻兖州的鲁王朱以潪逃到于家村隐居。后来有个叫朱广德的,又从于家村迁到这里,以广为姓。”广家街朱氏出自鲁王府东阿郡王系。村中现有一碑“故明太祖高皇帝十代孙袭封奉国将军广公之墓碑”,刊于民国三十三年( 1944 年),记载了始祖朱以漆的生平和改姓情况,并记他德配伍宜人,生子五,长弘政,次弘礼,三弘学,四五早卒,无出。原保存在本村的皇谱也在文革中烧毁了。
于家村:避难渔村 明良传世
城西于家村是鲁恭王朱颐坦之弟东原温懿王朱颐埨的孙子朱以潪后裔的聚居村。据地名志记载,于家村始建于清初,因地处涝洼,水草丛生,明朝时只有几户渔民在此临时居住,1644年明朝灭亡,鲁王府后裔为躲避清朝捕杀,逃到此处隐居,后形成村庄,人多以渔为业,故名渔家村“渔”“禹”音近,后讹写禹家村,又演为于家村。据族谱记载:“禹家村朱氏鲁王十代孙以潪因避兵乱,迁居于此。在族立谱树碑后,巨野王支也因避兵乱,送来《明良遗像》,不幸后遭十年浩劫,《明良遗像》虽经族氏再三保护,万不得已交于四清工作队,人已往风已熄,欲置喙而无从,恐年湮代远宗支失传,经……参阅明史及皇谱玉牒,重建宗谱永作纪念……”《明良遗像》现藏于兖州档案局。
三河村:改姓为徐 滋阳正裔
城东三河村是一个徐姓聚居的村子,他们实为明鲁王滋阳王支后裔,本姓“朱”。明末,为逃避追杀,滋阳王后人逃到三河村外祖父家避难,改朱为徐,但依然沿用鲁王府行辈。据了解,本支始祖徐振生,生有二子,长支在村东靠泗河大堤的大路以南,称为南大院,次支住在大路以北,称为北大院。本村原有“柿仙堂”,是滋阳王朱当渍为纪念吕洞宾医好他的寝疾而建,《滋阳县志》中对此有记载。
大厂村:钜野府第 书香传家
据村碑记载,此村原称大马厂,系明代鲁王府牧马的地方。又据李氏谱碑记载:“兖郡城北三十里之大马厂,为李氏祖居之地。始祖李松,明初由南方随鲁藩迁居此处,管理牧事。”后牧地逐渐开垦成粮田,村改称“大厂”。村中朱姓皆为鲁府钜野僖顺王朱泰墱之后,迁居始祖名讳朱振一(朱以沄之孙),在明末清初由城南迁居到此。民国期间,朱达相先生手抄家谱流传至今,实为难得。
东垛庄:钜野后裔 迁居城北
在城北东垛庄,居住着一支鲁王府钜野僖顺王后人。该村建于元末明初,原称窦二庄。据手抄朱氏家谱记载,最早迁入本村的朱姓始祖叫朱宏業,字恢初,生于崇祯六年,祖居郡城东南乡巨王林,自康熙年间迁居城北东垛庄,配张氏,生三子:长振燮、次振鲁、三振德。本村朱氏称与大厂朱氏原是同族,早些年红白喜事还互相走动。
后白楼:三支之一 落户后白
在兖州城北后白家楼居住着很多明鲁王后裔。他们原有家谱,文革中被烧毁了。关于本村朱姓的源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早年从王因迁来三支,分别落户到大厂、东垛庄和白家楼,繁衍至今。第二种说法,据说来自曲阜瓦窑头,与西垛庄一支很近。第三种说法,出自东阿王东阿端懿王朱泰壄之后。2018年10月,本村拆迁挖地时发现一通墓碑,云“皇清例授承德郎燦明朱公德配张/孔安人墓”,墓主朱希亮,字燦明,“公之先系出端懿”( 东阿端懿王朱泰壄)。
豆腐店:石佛灵泉 源远流长
兖州城东北豆腐店村,原名“石佛寺村”。清光绪《滋阳县志》记载:“奉国将军墓,在豆腐店南,朱健梗葬此。”朱氏族谱记载,“东阿端懿王孙健梗号肃斋葬豆腐店家南”“东阿端懿王曾孙颐(土旁+上山下黑)号和亭葬豆腐店南”。另据曲阜汉魏碑刻馆朱健梗之父朱当渤墓志载:“(当渤)与夫人合葬于滋阳之雩河东砂堆里,距府城六里许"。可见豆腐店村和东阿王府的渊源之深。朱氏先人朱达森是清末有名的飞毛腿,行侠仗义,兄弟五人,出走四人无考。朱氏族谱显示,明鲁藩东阿王系有一人名朱达“木木木”,料此人名第三字应为“森”的异体字。这应是证明本村是东阿王后人的重要证据。
泗庄村:滋西泗庄 东原疑云
城西泗庄由前街、罗家行、刘场、沟北四片组成。泗庄朱姓是明朝鲁王后裔,清初从于家村到此定居。清代,康字辈朱氏三兄弟在泗庄东西路上建了坐北朝南的三处院落,有地上千亩,成为当地巨族。民国期间,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人物朱本源,率领乡民抗日,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泗庄朱氏始祖名“朱振起”。村碑中关于清初从于家村迁此的说法,但也有说他们是从泗水迁来。
沈官屯:鲁府屯厂 朱分前后
沈官屯位于兖州新兖镇西部,始建于明朝,因管理屯厂的官吏沈国清而得名。沈官屯朱姓有前朱、后朱之分。前朱始祖为“朱振祖”(疑为化名)。后朱先祖朱文登、朱元登兄弟清朝时从晾衣井迁来。在光绪《滋阳县志·耆旧》记有该村清代朱国泰和朱健宁的善举事迹,不知他们和村中朱氏有何关系。
安邱府:安邱王府 难觅鲁踪
在城北七里有个安邱府村,原名“枣林庄”,明朝时因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清代改为“枣林庄”,民国又改回“安邱府”。明代中期之前,皇室成员禁止从事“士农工商”四民之业,到嘉靖年间,明廷为了缓解财政压力,鼓励宗室出府为民,开始允许在城外建立庄园、自谋生路,该村可能始于那时。经走访,安邱府至今已没有鲁王后裔。
北丁庄:断碑悬案 丁庄衍宗
城西的北丁家庄村据说是鲁王朱以派后裔聚居村。据地名志记载,此村始建于明代,曾驻有鲁王的兵丁管理北部的屯厂,故名北丁家庄。据现藏兖州博物馆、修于近代的《牒谱》记载:“鲁王讳以派,自崇祯十五年因闯贼叛兼将相不和失城王缢死,封子袭王职。子因父死无葬,愿进尽子道守孝葬父,于是兄与弟(弘楧、弘杰)私将父王之灵柩运至城西丁家庄东北二百步许安葬……”该村有刊于民国三十年(1941)的墓碑半截,题为“……孙鲁王讳以派字衍宗暨配郭妃朱公母之墓”。史志和谱牒多记载鲁王朱以派葬于城北栗园,这与北丁庄记载不合。
夏家庙:双庙朱氏 鲁王之后
夏家庙村在老城西北约七公里处,与南面武家村之间原有兖州通汶上的官道。该村朱姓和唐姓最早落户。村西小学原是庙宇,大门朝东,庙内有两个小庙,因此也曾叫“双庙村”。从前村西朱家林西原有自南而北的范家跑马趟子(范氏为兖州明代兵马望族),道旁有一溜大旗竿。村中还流传着“朱家林埋白老头”的传说,这位白老头是为躲避清军追杀曾改白姓在白家店亲戚家避难。本支可追溯到先祖朱连棟,其后达德。本支迁入始祖待考。
王鲁村:王炉铸币 朱氏安居
王鲁村位于兖州区新西城,始建于明初。明鲁王朱檀在此设炉炼铜,铸造钱币,故得名王炉村。后因是鲁王造钱币的地方,又改名王鲁村。本村朱氏康字辈有三支,庄字辈四支,今在世的最高辈本字辈。据老人回忆,从前生产队的时候,朱家林有很多一人多高的石碑,上面有各种字体的文字,林内有一处大坟,两个不大的石碑和一个约1.5米见方的石香炉,后来被破坏了。
东关村:王族归兖 认祖定居
东关村居住着一支明鲁王后人,原住在兖州城东门外老大街,九仙桥府河河南为主要居住地。清康熙二十四年,南避福建泉州的明鲁王朱以海第四子讳弘桓,字继恒奉旨封王职,封皇田五十四顷在河南许州五女店安居,弘桓生有四子,长子袭父职,其余三子先后陆续在得乾隆年间复归兖州,认祖定居,在城中居住的改宋姓。其它在城东关以及在皇家村居住。东关村朱氏自连宇公、连敬公、连捷公在兖州东门外定居至今,家族兴旺。
巨王林:巨王林中 安居落户
清光绪十二年(1886)版《滋阳县志》记载:“巨野王墓在城东南八里。明巨野恭定王阳蓥、庄宪王当涵葬此。”因系巨野王林墓,故村名巨王林。据老人传说,清军破城后,本支老祖奶奶孔氏带着孩子先投奔了孔府,在孔府暂住两月后,又来到巨王林投奔看坟户张家,于是在林中住了下来。本支弘字辈有四支:长支一直住在巨王林直到现在,二支在诸天寺,三支无后,四支迁到东垛庄。长支到连字辈有兄弟三人:连漳、连氵质、连源。后来长支达字辈的朱达栒迁到长庆屯。
长庆屯:西县迁来 析分六支
明亡后,由于满清政治压迫,朱氏后裔四处逃散,隐姓埋名,流传至今。据老人传说,本村始祖是明末清初时从西县迁来定居。据说当时是一母携两子而来。该村朱氏由近推远,可分为老三支。长支、二支不变,三支又分为东西南北四院,又可为新六支。民国时本支族人朱遇唐陶宾先生曾在祖茔立一石碑,文曰:朱氏鼻祖。后来石碑也没了。长庆屯朱氏中还有一支是从巨王林迁来。
刘官庄:隐居农事 为护祖茔
龙桥街道刘官庄村在清朝嘉庆之前叫八里白庙。朱姓人边种地边看坟。传说,刘官庄朱氏与泗庄、沈官屯、于村是一个老祖,但字辈不同于标准字辈,可能是为避追杀而改。本支可追溯至祖先朱守礼,朱守智,朱守信兄弟三个(达字辈)。从十八代开始用字辈玉,本,宁,现在已到明字辈。清末,有一支从刘家村搬到前道义,后来又有人迁回。
龙桥村:飞龙之地 城内迁居
在老城西有个龙桥村,因府河上“飞龙桥”而得名。龙桥朱氏现有达、康、庄、玉、本五辈人,保存有一副清朝的祖牌和朽坏的家堂。据记载,老祖名朱希成,生二子连捷、连才(字文卿),连才又有二子达润(运)、达伟。达伟早年已迁重庆。据老人讲,本村朱氏是从兖州老城内、护城河之东的白衣堂迁来,他们和西关、范家堂等都很近,而且几个村辈分都很高。经过走访,白衣堂村和长安社区朱氏实为一支。
李家楼:城北迁来 又分两支
李家楼村居住着一支朱姓是明鲁王后人,共70多口人,字辈从本字辈到历字辈。据老人传说,在李家楼的南面以前有一座庙宇,还有个叫段家村的村子。这个段家村据老人常讲,是清朝政府为了“断”绝朱氏而建的村庄。关于本村朱氏的由来,只知道是从兖州城北迁来。目前能知道的先祖是朱贵方(庄字辈),贵方育有二子,玉成、玉辉,这是目前村中的两大支系。
北张村:乱世改姓 兄弟徙居
明末清兵攻陷兖州,巨野王后裔朱以沄带长子弘木、次子弘林由郡城逃难城北张村隐居下来。朱以沄改名为“用三公”,长子弘木改名“蒋大漠”,次子弘林改名“蒋大材”。蒋大漠后裔居住张家村,蒋大材后裔居住庙西村至今。据家谱记载,朱以沄共有五子:弘木、弘林、弘楷、弘乐、弘楫。其中,弘乐的后裔现居住于大厂村,弘楫住费县同石,弘楷后裔现居住何处尚待查证。另据调查,除了改姓的蒋姓为鲁王后裔,张家村的张姓也是由朱姓改姓而来。
南张村:兄弟二人 落户张村
南张村位于兴隆庄街道最南部,2012年因压煤整体搬迁到兴隆庄街道办事处驻地兴隆社区。目前,村中有2300余人,以朱、曹、张三姓为主,朱姓人口400人。村中健在的最大辈是玉字辈,目前最小辈是能字辈。据说最早是朱姓兄弟二人逃荒到此安家,村里所有朱姓都是兄弟二人的后代。
以上是走访到的兖州部分村庄朱姓的情况。
下面,选取兖州以外的几个代表性的鲁王后裔宗支加以介绍。
曲阜大柳村:扎根大柳 滋阳流芳
在曲阜城西有一个叫大柳的村庄,朱氏始祖鲁藩滋阳荣庄王朱当渍四世孙、恭裕王朱颐堄之子、昭顺王朱寿鍑的弟弟朱寿〈钅耆〉。传到振字辈,共有四支(焕、焜、?、熙),其中有三支繁衍至今,现在形成了村中大姓,约有400多人。他们祖林在兖州王因娄庄,解放后娄庄朱氏还曾联系他们去分老林里的树木。明万历七年(西元1579年)祖颐堄(恭裕王子)迁此立村,名皇府庄。清初,因村东南隅有棵大柳树,故易名大柳村。
曲阜蓝家庄:石碑记录 安丘之裔
在曲阜市陵城镇有村名“蓝家庄”。蓝姓有100多口人,朱姓有400多口人。本村朱氏字辈从本字辈到友字辈跨越6辈人。村中有一座重立于1961年的墓碑,正中书“明故鲁都安丘靖恭王十世孙思敬朱公之墓”,两侧是碑序和落款。背面世系显示,始祖是朱振宗,有二子举祯、举祥。
曲阜曹家庄:左右溯源 曹庄探秘
在曲阜西部、兖州城东十五里处,坐落着一个村庄名叫“曹家庄”。明中后期,有朱氏两兄弟从兖州舞雩台迁入本村,弟兄俩老大朱以左,老二朱以右,传说二人是孪生兄弟。本村朱姓目前有二百多人,应都是以右的后人。
曲阜西程村:响石林畔 大刀豪杰
程家庄位于曲阜西南部,2012年因采煤塌陷搬迁。西程朱氏据说最早是从曲阜瓦窑头先迁至西程村北1公里的青龙庄。庄主名朱希泽(音),善使一把大刀,后被清朝灭庄抄家,其幼子朱廉友被西程一户孔姓人家从青龙庄解救出来。被孔姓恩人养大成人后,孔姓恩人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朱廉友,朱姓由此得以开枝散叶。据说村北原有老林“响石林”后遭破坏。
邹城西朱庄:择地而居 得名朱庄
在邹城石墙镇东南约10公里处有个“西朱庄”,整个村子全为鲁王后裔朱氏。据古邾朱氏族谱记载:“祖九孙仁孝王颐坦有二子长寿<钅爵>孙以淮,次寿镜孙以河均居古邾西陶城村,历年久远至明清之际遭告警之年,我以淮祖迁至后圬山安居,以河祖迁南井村居之……”康熙二十年(1682),朱氏后裔以淮三世孙成美在圬山之东一里处以始建村为朱庄。2000年12月,因有重名遂更名为西朱庄。村中还有一座古老的朱氏庄园。
泗水申家庄:龙门宝地 人杰地灵
在泗水中册镇申家庄村居住着一支鲁王后人,传说是清初由一位希字辈老祖因泗河泛滥逃荒到此建村。现已繁衍到200多人。村中朱氏主要分五支,是这位老祖两个儿子的后人。据说他们祖坟在泗水龙门山一带。龙门山有灵光寺,寺外有碑廊,陈列着佛寺碑记数通和三合明鲁府宗室圹志,分别是“鲁邹平王妃石氏圹志”、“敕褒善行东瓯礼冈公墓志铭”、“东瓯辅国将军夫人张氏墓志”。本村朱氏和志主有无关系尚不清楚。
宁阳后辛庄:祖居瓦窑 迁自石孟
宁阳县泗店镇后辛庄朱姓家谱因战乱搬迁遗失。据说本支是由举字辈始祖从曲阜瓦窑头迁到宁阳县石孟村,生希字辈二子。长子朱希桂(字中秋)在石孟,有连仲、连捷、连魁三子为其立碑为证。次子后来迁到后辛村,名讳已无法考证,只知有三子:兼峰、兼仲、兼清。二支兼仲到庄字辈已无后,长支和三支流传至今。
金乡胡集村:东原一脉 金乡望族
济宁金乡胡集、卜集朱氏族谱记载,迁入始祖是士第,士科、士奎兄弟,三人父亲是朱寿禄,据称是鲁藩东原王颐埨之子(待考)。本支曾改姓马,乾隆年间才改回朱姓。本支发展较好,家道中兴,庄园遍布附近几个乡镇。这一支字辈为:寿(10世祖)士用民,壁廷朴(博)允〈火+丕〉,振(伯/风)广保心景,怀明永长久,淑善学继昌,文林宪俊秀,庆华慕邵良。
巨野西杨楼:避乱弃爵 远走巨野
在菏泽巨野西杨楼村,居住着第八代鲁王朱颐坦之弟东原温懿王颐埨的孙子、镇国将军朱寿钢的儿子朱以湺的后裔。明末,先祖朱以湺为避战乱从兖州来到巨野北小清河南岸田家衚衕定居,后改称杨家楼。解放后土改时更名为西杨楼、东杨楼。该村朱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保存完好。祠堂供奉明太祖像,悬挂对联:“泗水派流根本固,鲁府分封世系长”。
山亭东山腰:避祸南迁 古槐作证
东山腰村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东南1.5公里处,村中保留着一处明清时期的朱氏古宅,古宅后有古槐,故名“古槐朱氏”,旁有一亭,名“槐科亭”。明末,鲁王第九代孙朱以治,因躲避清军追杀南迁滕县,化名文科,育有六子,繁衍至今。2007年,本支重修族谱、重修朱家陵。目前人口达6000余人,分布于全国各地。
薛城南北于:峄郡朱氏 大浪淘沙
明末,鲁王七世孙一元公(朱颐垣)从祖籍兖州迁居薛城区张范乡南于村。朱颐垣是安丘端惠王庶三子朱观爝之子,名颐垣,字东凕,有一子为朱寿乾,朱寿乾有二子为朱以安、朱以清。本支人丁兴旺,已繁衍十八世,在枣庄分布很广。在明太祖御批字辈之后,后续字辈“广昭兴世永 文德锡光恩”,后又新续“开全庆丰满 诚信崇英隆 忠正实厚茂 瑞品裕晟荣”二十字。民国时,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政委,峄县抗日人民政府县长,电影《大浪淘沙》作者,枣庄抗日武装的开创人朱道南(本邵)出自本支,还涌现出很多革命烈士和英模人物。
费县垛庄村:躲藏费县 繁衍生息
在枣庄及费县西南一带居住着一支鲁王后裔。为避战乱,九世“以”字辈先祖于明末清初从兖州迁到费县西南垛庄一带山区隐居。后来十六世朱康友迁往枣庄(峄县)东北青石岭居住。本支可追溯到廉(兼)字辈先祖朱廉镜,达字辈朱达伦,康字辈以下世系清晰,已传至二十三世“福”字辈。
莱芜罗汉峪:菩萨保佑 落户挡峪
在莱芜罗汉峪村有一支明鲁王后人。据族谱记载,本支始祖是朱寿鈂,其子朱以水。明末,为躲避清兵追杀,始祖从曲阜瓦窑头逃难而来,逃难时携带一尊传家宝“玉菩萨”,落户“挡峪”(当峪),最初村名叫朱全庄。后人又迁到罗汉峪居住至今。据族谱记载,朱寿鈂(谱注:迁沂州府蒙阴县)之父是鲁恭王颐坦,其兄是寿<钅爵>(谱注:居住兖州府),其子以水生子八人,目前仅剩三支,五百多口人。
舟山皋泄:隐居皋泄 监国后裔
在浙江舟山居住着一支皋泄朱氏,是明鲁王朱以海的后裔。明末,清军入主中原,明鲁王朱以海携眷南迁浙江,在绍兴监国继续抗清。后来在清军的包抄下,从宁波绍兴一带渡海来到舟山定海驻跸。据1987版《定海县志·姓氏篇》记载:“安徽凤阳朱氏,清顺治迁入,分布于皋泄乡皋泄村,白泉水管口村,排行‘三士瑞正,宁宗安定,昌明应运,继世咸盛,顺德才生,作肃起敬,治国经邦,兆和有庆,遵礼上人,教乃敦本,宜尔克行,校成大圣,巨鼎占象,家锡百详,均守永文,嗣统如品’。相传为明鲁王朱以海遗族,至‘继’字辈已传13代以上(皋泄有谱)”。该支朱氏存有《皋泄五凤堂朱氏宗谱》(钞本)一册,民国十三年(1924)修纂。
(未完待续)
欢迎提供更多资料线索!请在下方留言。
—— END ——
@天朝忠孝无双士,鲁国人文第一家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