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振华:家乡的桥,承载着几多记忆与变迁|散文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
一条人工河贯穿朱河镇农村腹地,南起阮堤村,北至永红村,绵延数十公里,硬生生将我们村庄与责任田一分为二,它便是中心河,河岸宽约三四十米。
说是人工河,它的作用却不可估量。蓄水抗旱,排涝排积,灌溉良田,简直就是家乡的母亲河。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它就是我们生命之河,生产生活全都离不开。
去大湖、爬戛桥子责任田,去长桥、四环桥、双石打靶台几处责任田,绕行九组桥或者月拱桥,须绕一大弯圈,既误工又耗时,尤其是“双抢”时节,乡亲们苦恼不已。渴望拥有自己生产队的专属桥,迫在眉睫。
白天忙生产抢季节,修凯老队长跃华新队长晚上召集东村西廓村民共聚赵嫂家,共商队事,形成共识,杨树柳树桑椹树串白杨树全都派上用场,做桩的做桩,做面板的做面板。夯河桩,铺面板,短短几天功夫,简易木桥搭成。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老一辈父老乡亲,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趟着齐腰深的水夯桩固基,功不可没啊!那时,我尚小,他们汗流浃背,热火朝天的干活场景,却深深烙印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二
一到夏天,木桥便成了我们调皮鬼的天堂。清亮清亮的长江水,悠悠流淌,从桥下穿过。大红,小红,扬志,我,支华,中华,永红,老四,三炉,训华,站在桥面上,个个脱得精光,噗通噗通跳下河,好半天才钻出水面。有时玩得兴起,比起入水动作来。大红欲学跳水运动员,跃入水中,不曾想动作要领不对劲,整个儿肚面朝下,叭的一声平板下坠,声音特大,吓坏了大家。胆儿小的支华,捏着鼻子,直挺挺走下河去,结果鼻子里还是呛了水。
水面离桥面很近,大家扒着桥桩,拽着桥板,翻身上桥,桥上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扬志乖巧,噗通一声又滚入河中,坐在桥桩横梁上歇凉。突然听见他大叫,快下来,快下来。大家不明就里,纷纷滚落水里游拢过去。原来,他发现了钉在河中心的串白扬桥桩上,竟然长出了大片大片黛色木耳,真够爆炒好几盘的。当然,兴奋之余,我们几个没有忘记凯队长交待的任务,清理缠绕在桥桩上的水草,保证河水畅通。
木桥两端,杨柳依依,是人们垂钓的好去处。绿荫如盖,凉风习习,以一细竹做鱼竿,静心静坐,半天功夫,黄骨鱼,鲫鱼,鲤鱼,总会让人乘兴而归。有不怕暴晒者,坐于桥面垂钓,也有收获,只是鱼儿咬钩不牢,掉于桥面上,想伸手去抢抓,速度跟不上它翻滚逃逸,眼睁睁看它活命去了。
一到阴雨天,农活不多时,慕名前来的钓鱼者络绎不绝。桥面上,挨挨挤挤,桥两侧,三五成群。大家默不作声,专心伺候,谁家钓竿一抬,齐刷刷目光送去,盼着鱼儿早些上钓。那阵势,赶集一样热闹。
若是遇上大雨初歇,上游浑浊的河水湍流奔跑,木桥四周更是人山人海,人们纷纷架好闲置已久的吊鱼网,以网捞鱼,鱼网大小不一,小的单人操作尚可,大的则需两人协同作战,一人牵引拉绳,一人以小网兜捞吊网内鱼。众多吊网捞鱼的,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能人扬秉,三十多年弹指一挥,至今仍清清楚楚记得,有次他居然捞到一条二三十斤重的草鱼,我和扬志用背篓抬着走在木桥上,大草鱼在背篓里晃荡,我俩在桥上晃荡,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三
春去秋来,寒暑易节,简易木桥如同老牛默默守候在中心河,苍老了岁月,蹉跎了年华。乡亲们日出荷锄劳作,日落梨桦晚归,独轮车吱吱噌噌,平板车咿呀咿呀,耕牛膘马踢踢踏踏,木桥便是机械,也得修整修缮。
这不,乡亲们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却是事后诸葛亮了。河对岸十一组小学生排队路经木桥,桥面突然断裂一块木板,一小男孩不偏不倚一条腿卡在缝隙,孩子吓得魂飞魄散,老师家长后背皆冒冷汗,指示孩子们舍近求远弯道而行。
惊魂之事同样在我身上重演。刚刚学会骑自行车那阵,得意洋洋,自诩车技不差,骑了借来的野马牌自行车,欢天喜地显摆炫耀,顺坡下行至桥面,许是速度过快,后轮忽遭横祸,一块螺钉松动的木板突然弹起,拍打在后轮上,啪啪啪,我一个踉跄,摔倒在桥面上,左腿悬在半空,自行车严严实实倒压在身上,险些掉下河去,因为天冷,穿衣较多,才没酿成大祸,庆幸自己捡了一条命。
更有甚者,一老爹赶着牛车,满载干枯棉花梗,大湖责任田收工归来,老牛踩断腐烂的木板,连车带人,坠入冰冷的河水。所幸,冬季枯水期,河水并不深,老爹只是受了点轻伤,休息休息几天便复原了。老牛折了腿,只得含泪贱卖。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6年,1998年两次特大洪涝灾害,将木桥摧残得破败不堪,成了名副其实的危桥。
拆,拆,拆。建,建,建。本组的跃华村长和修书机务员带领乡亲们筑堤坝,截水流,抽淤泥,整墩基,战严寒,冒风雪,吃自家饭,喝自家水,不计报酬,日夜奋战,马不停蹄,与时间赛跑,与天地斗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一座简易的水泥桥落成了。八个砖彻桥墩,空心预制板做桥面,简简单单,不知胜过木桥多少倍。乡亲们欢呼雀跃,又可以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桥了。
四
时节不居,岁月如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响遍祖国的四面八方,农村、农民的春天时代到来。
家乡清一色的两层小洋楼如后雨笋般拔地而起,中心河两岸小楼房更是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头。拖砂车,拖砖车,唱着欢快的歌儿碾压过简易板桥。它用不算坚毅的脊梁书写着乡村建设的凯歌,公路村村通,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乡亲们穿着皮鞋均可下地干活,乡亲们笑了,而简易板桥超负荷工作,已是苟延残喘,它哭了。终于有一天,它在乡亲们哀婉的叹息中,轰然彤塌,年仅十多岁。
河不可一日无桥,那该阻止多少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啊!新任亚英村支书带领村委一班人急乡亲之所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立项目,拉赞助,想千方,设百计,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2014—2015年,历时近一年半的时间,一座崭新的八墩钢筋水泥平面桥竣工,一度中断的村级公路网再次焕发新的活力。新桥东南侧,合村后的新村委会业已正式投入使用,党中央的惠农政策源源不断通过它传遍新村的每个旮旯。
新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水中。家乡的桥,饱经风霜,几度变迁,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出乡亲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家乡的桥,承载了几代乡亲们的美好回忆,也承载了我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
如今,新桥两侧,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白扬树迎风伸展,绿荫成趣;落霞映空、夏虫鸣啾的傍晚时分,新桥则成了童叟妇孺纳凉的好去处,欢笑声不绝入耳。
登桥望远,绿海翻滚,棉花新苗正茁壮生长,杂交水稻正抽穗吐蕊,好一派生机勃勃景象。站立新桥,中心河南北通畅,河水清澈透亮,缓缓流向远方,仰望高远天空,嗅嗅清爽空气,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我钦佩勤勤垦垦默默无闻的乡亲们,一如欢喜甘愿奉献无言坚守的家乡桥,桥如人,那是家乡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