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一位日本高僧来到镇江,他眼中金山寺是这样的……
北宋中期,日本停了遣唐使,开始国交断决,严禁本国人海外渡航。
官方的交流已经中断,不过当时的大宋国佛法昌盛,乃是日本僧人学者向往的圣地,搭乘商船偷渡来中国学习交流的大有人在。
有一位叫“成寻”的僧人,在日本有名的大云寺担任住持31年,相当有地位,左丞相都聘请他当顾问。就是这样的高僧,隔三差五的上报政府,要求渡洋跨海到大宋国,追寻先人的足迹,特别想到五台山求法巡礼。
他写了一封又一封申请表,表文里说得非常恳切:“以六时六行道,一生斋食,常坐不卧,勇猛精进,凝一心诚,及三个年”。
但说来说去,官方许可证就是不批。
就这么扯来扯去好几年,拖到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成寻大师已经62岁了。逼急了的大师,心一横,挺而走险,找到一条肯带他商船,偷以渡海。
老法师带着八名弟子,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受到宋神宗亲自接见。
宋神宗看了老法师写的表文,很高兴有这样一位身份地位的外国人,把大宋钦慕得跟大唐帝国一样,这让皇帝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于是赐了紫衣袈裟给成寻,其余弟子被赐褐衣袈裟。皇帝不仅获准巡礼五台山,还命令发给盘缠路费,派官员引伴,沿路州军依圣旨派遣护送兵士、船只、马匹等。
于是,老法师开始了遍历华夏的佛教圣地巡礼之旅,一路走,一路把旅途见闻写成日记。
日记里,记载了这一年九月,成寻来到镇江游历的事迹。
成寻阿阇梨画像
01
1072年的九月九日夜,载着成寻的船,驶抵镇江南门外。
次日清晨,船自南水关驶入镇江府城,由关河向北至月华山(青云门一带)附近上岸。
成寻一行先去晋见镇江府治衙署,被安排在官舍“肖闲堂”休息,不多时,府衙的通判、推官过来接见了他们,得到消息赶来的延庆寺宣教大师日花、白超、焦山普济禅院(即今定慧寺)主持庆蒙、甘露寺主持时近、应天等,都过来聚会。按佛规各自出具文状,共相祝福。
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当地佛教界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日本高僧,予以热情的欢迎和接待。
众僧们议论法经,互相问答,交流历史上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谈到当年日本来中土求法的空海、最澄、圆仁、圆珍、宽补、奝然、寂照等高僧,众僧不胜唏嘘。
成寻在诸位法师陪同下,就近对寺院回拜、礼佛,浏览了镇江峻秀壮丽的江山景色。
02
午后,成寻在府衙官员陪同下,来到了闻名已久的金山。
宋神宗时代,金山还在滔滔大江洪波之中,寺中殿堂、楼台亭阁环绕,诸殿佛堂巍巍宏阔,凝重庄严,映日照耀,金碧辉煌,成寻及随从不由被深深的震撼……
这是“”天下水陆法会“”的祖庭啊……山中的十余所法堂,他一一参拜。
参拜时,成寻见金山寺的庙宇规模之大,形势之壮,由衷的赞颂道:“如今日见第一庄严寺也。”
参拜、访游……,不觉已经到了傍晚用膳时。
金山寺的诸大法师,早已安排了珍膳美果,精制的素斋。
斋罢,晚暮拜别,他在寺前久久不愿离去,最后取金山脚下一捧土,才乘船上陆,改道而回。由丹徒知县供给坐骑,成寻等乘马入夜始归官舍。
成寻在镇江游历两天后,继续乘船由古运河北上,到达京都汴京,以后他长期住在开封,宋神宗又赐他任译经场的监事,住开宝寺。
他念念不忘镇江的金山之行,金山寺雄伟的殿宇和楼台亭阁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老法师凭着记忆,将金山之土塑成印台,终身相伴。
老法师在大宋逗留了十年,元丰四年圆寂于汴京开宝寺,享年71岁。
他的弟子为了纪念这位重启两国交流的老法师,将老师的“金山印台”,称之为“金山佛印”,流传至今。
如今,这座充满禅意和镇江故事的“金山佛印”,被更多人喜爱。它记录了以前九百多年盛世的大宋,对当今的对外交往也寓意深远。
点击分享:
《归乡》火了,在这首镇江人最难忘的歌里,背后藏着一个温情的故事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