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学】——尿液分析(下)
尿液细胞学检查
在尿液环境中,细胞会迅速退化并且发生形态改变,导致尿液细胞学检查无效。因此,尿液细胞学通常不作为尿液分析的常规检查项目。但在下列特定情况下,可进行尿液细胞学检查:
(1)尿沉渣检查中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或形态明显异常;
(2)怀疑尿沉渣中有细菌;
(3)影像学检查发现尿道肿物,由于费用问题或担心操作过程中引起肿瘤细胞种植转移而无法进行细针抽吸(FNA)或活检。
在参考实验室,尿液细胞学检查是使用专用的细胞离心机通过低速离心将尿液中的细胞成分分离,以最大程度降低对细胞的损伤。若无法达到这一条件,则采用制备尿沉渣涂片的方法作为替代;使用罗曼诺夫斯基染色法染色。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细胞成分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也称尿路上皮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见下表。
尿液中细胞成分增多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炎症
常见嗜中性粒细胞性炎症,通常提示感染。嗜中性粒细胞在尿液中发生皱缩、细胞核失去分叶结构(有时呈现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可能不完整。
还可能观察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罕见)或细菌。即使镜检没有发现细菌,嗜中性粒细胞性炎症仍是尿液培养的指征。
细胞增生、异生与化生
由于感染、尿石症或毒素(特别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慢性炎症可导致移行上皮细胞增生,与正常细胞难以区分。长期的炎症还可能导致移行上皮细胞异生和鳞状上皮化生。
异生细胞表现为轻度细胞大小不等,胞浆嗜碱性增强或空泡化,染色质可能变粗,与细胞保存不当所产生的变化难以区分。
鳞状上皮化生表现为移行上皮细胞呈现鳞状上皮样外观,而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起源于雄性动物末端尿道和雌性动物阴道和阴门,因此,膀胱穿刺尿液样本中发现鳞状细胞提示化生或肿瘤。
肿瘤
泌尿道肿瘤通常是恶性的,但仅从尿液细胞学无法鉴别恶性肿瘤、息肉或增生性病变。
尿液样本中含有不明确的恶性肿瘤特征的细胞时,需要通过FNA获得病变部位细胞进行评估。但需要注意穿刺孔道可能发生肿瘤细胞种植转移。
尿液细胞学诊断最常见的肿瘤是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尿道TCC很少见)。其他泌尿生殖道肿瘤包括乳头状瘤、前列腺癌和腺癌、尿路上皮腺癌和鳞状细胞癌。
尿液培养
尿液培养通常不作为尿液分析的常规检查项目。即使动物没有表现出UTI的临床症状或尿沉渣/细胞学检查中没有炎症的证据,但尿液培养的阳性结果可能与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慢性肾病等)相关(Forrester et al., 1999;Bailiff et al., 2008)。对于顽固性尿路感染和多重耐药细菌导致的泌尿道感染,尿液培养往往非常关键。
尿液培养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采样方法与尿沉渣检查(是否存在脓尿)进行综合分析解读,以确定其临床意义。下列情况下进行尿液细菌分离培养更有意义:
(1)尿液样本由膀胱穿刺采集;
(2)动物并发脓尿,但在免疫抑制的动物中也可能出现无脓尿症状的UTI;
(3)尿液培养中有纯培养物,混合培养物通常提示样品污染。
在临床中,一些情况会导致尿沉渣细菌阳性,而尿液培养结果阴性,可能的原因包括:
(1)未获取到活菌:宿主防御机制、抗生素用药史、样品暴露于极端环境、添加过量硼酸;
(2)细菌培养失败:常规细菌分离方法无法培养、细菌量太少、实验室结果误判;
(3)将微粒碎片误认为“细菌”:可通过细菌的布朗运动进行区分。
结石分析
尿结石是由于尿液中阳离子或阴离子或者其他因素(pH、尿液流速)等原因导致泌尿道内的晶体和有机基质聚集所形成。如果存在有利于晶体形成的环境,如管型、细菌聚集、粘蛋白栓、细胞碎片或已经形成的晶体时,会增加尿结石形成的可能性。结晶和尿结石的天然抑制剂包括TH蛋白(Tamm Horsfall protein)和柠檬酸盐。犬最常见的尿结石类型为草酸钙结石(41%)和鸟粪石(磷酸铵镁,40%)。常见的尿结石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