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药价“太难了”②:带量采购带来的困惑
12月9日,深夜。
“最近各地带量采购都开始了,包括马上开始的国家第二批带量采购,我最近在和财务沟通测算,明年我们的产品报价预计要跌至什么水平。这两天晚上也是天天加班加点,研究各地方案,批复各区域邮件,明年的日子真的是很难过的!”
当晚,笔者的微信中传来了上述语音留言。留言的是一位外企市场准入人员。在她的话语中,有些许无奈和困惑。听完语音后,笔者望着窗外充斥着雾气的夜色,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年关难过年年过。目前,各省药品带量采购已经有渐起之势。作为国家试点,江西省带量采购方案已经正式公布,业内传闻聚焦于用量大、金额高的52个品种。河北两病专项采购、湖南抗菌药专项采购已经正式拉开了序幕。海南新版阳光采购方案已经出台,除此之外,各省省级联动花样频出:天津价格联动要求填报全国线上价格,江苏价格联动只是排除了福建,最近也是争议四起。地级市层面,江苏无锡、湖北武汉、河南濮阳、河北邯郸、福建蒲田、山东济南等地或下发方案或正式启动项目。用风云席卷一词形容,可谓贴切。
作为国家层面,从2018年4+7到2019国家联采扩围,再到即将启动的第二批国家联采,集中采购的速度越来越快,伴随着以药品带量采购为突破口,国家医保目录调整、DRGs等政策正在对存量仿制药市场进行强行出清,风传即将开始的第二批国家联采已经将少数自费药纳入其中,这也说明了全面控费已经从原有的医保支付转移到了医保+自费全面统筹考虑的新阶段。
过去的十余年,在政府定价(地方层面的政府指导价)时代,外企内企相安无事:各分一个质量层次,各分一个剂型、规格,各自有各自的标的,各自有各自的市场。外企价格永远高高在上,仿制药市场却反而杀得昏天暗地,投标死、量价脱离、中标断供的现象层出不穷,奇型怪剂的现象令人费解。随着福建三明模式及福建九标十标模式的正式试点成功,国家超级医保局正式组建,在带量采购方面充分体现了意志的决断性与前瞻性。但随之而来的是,各地对带量采购的理解,有的走上了正途,有的却越走得令人费解。
以最近出台的某某市带量采购为例,在方案入围降幅方面根据质量分层和2018年实际使用量的量价关系制定入围目标降幅。同通用名不同质量层次2018年实际用量占比大于50%列为A组,小于50%的列入B组。A组品种入围降幅在全国最低价基础上不低于20%。B组品种入围降幅在全国最低价基础上不低于10%。随后,为了赢得更多的量,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梯度降价。
有不少企业对此十分不解:这明显的是用小降价换得极小的采购量,用大降价换得小的采购量。如果要换取大采购量,那价格基本上就要血本无归了。如果真要是如此去理解带量采购的真正意义的话,那么,再过几年,随着大量小杂乱的厂家一起,许多原本有志于做强做大仿制药的正规大中型企业也避免不了被迫转型甚至关闭生产线的风险。
还有最近令人费解的价格联动。部分省份没有真正理解新形势下的价格联动的前提是量价合一,而是一味以低价换更低价,螺旋降价。对企业来说,价格联动的本质很简单:用低价换取采购量、配送量、支付量大的市场,用高价换取量相对较小的市场。就像在菜市场卖菜一样,一次性买3公斤的菜和一次性买2两的菜价格一定是有所差异的。量大价低、量小价高的市场原理连90多岁的老奶奶都能说得清清楚楚。
有专家曾经明确表示,“放”和“管”是政府管理市场的两个基本手段。当市场规则比较完善、市场信息比较对称、供需双方竞争充分的时候,政府管理市场的主要手段是“放”。相反,当市场规则不完善,市场信息不对称,供需竞争不充分的时候,政府就必须通过“管”的有形之手予以及时纠偏,健全市场规则,推进信息对称,确保市场供需主体之间充分竞争!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市场主体,企业兴则经济兴。“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对于医药行业而言,企业家同样是最有创造力的群体。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从创业创新、成长成熟到勇毅笃行,正是一批批医药人如同后浪推前浪,最终推起了医药行业排山倒海的改革春潮,最终形成了如今中国医药市场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前进的路上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心中要有畏惧、要有市场,要有长远发展的大局。
“以集中采购为突破口”的科学内涵一定要全方位系统地综合思考充分理解,新形势下的省级带量采购,一定要说得清、说得明!要满足广大患者需求、要符合医保资金合理使用需求,但同时也要化解医药行业和广大中小企业的顾虑,一定要充分兼顾企业生存发展的需求,只有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共同努力,带量采购的步伐才会更坚实。
话糙理不糙。有些话可说可不说,但不得不说的话,还是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