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承认自己是“革命家”,反而对吃喝玩乐更有兴趣
提起鲁迅,人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副冷峻的面孔,倔强的胡须,再加上如匕首、投枪一样的杂文,共同构成了一个不苟言笑、愤世嫉俗的斗士形象,仿佛鲁迅生来就是为了战斗的,生活中的“享受”跟他无缘。
其实,鲁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绝不是一个“斗士”的标签就能概括完的。关于鲁迅战斗的一面人们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今天来给大家说说他“享受”的一面。
鲁迅是一个美食家,早年生活拮据,还没多少讲究,等收入一多起来,就开始对美食讲究起来,无论在北京还是厦门,都对当地的美食了如指掌。尤其是到了上海,稿费收入更多,社会地位也更高,再加上上海美食荟萃,更加成了鲁迅的乐园,只要有朋友来找他,在口福上绝不会让朋友失望。
在上海有一家梁园致美楼,招牌菜是扒猴头,深得鲁迅的青睐,经常去大饱口福。次数多了,跟梁园致美楼的老板成了朋友,有时候家里有喜事,这位老板还会亲自登门,特地为鲁迅做家宴。
鲁迅对扒猴头的喜爱,在当时的文人圈里尽人皆知。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的河南老家有一棵桦栎树,树根上长了一棵硕大的猴头菇,曹靖华专门回了趟老家,把这棵猴头菇带到了上海,送给鲁迅。鲁迅大喜,当即请梁园的老板来做这道菜,还请了好几位朋友,来一起品尝这人间绝味。
过了两天,鲁迅还给曹靖华写信,盛赞了这棵猴头菇的美味,但也深为遗憾地说,要是能人工培育出来就更好了。
还别说,40多年后,浙江一个叫徐序坤的人还真培养出了这种猴头菇,并大量生产。已是80多岁高龄的曹靖华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告诉鲁迅他的愿望实现了。
在上海,鲁迅去的最多的一家菜馆,还要数知味观,是一家杭州菜馆,叫化鸡、东坡肉、西湖醋鱼等等杭州名菜做得极为地道,自然也深深地吸引住了鲁迅。
有一次,鲁迅的朋友日本福民医院院长来找他,鲁迅专门请他们到知味观,点了叫化鸡、西湖醋鱼等名菜。鲁迅边吃边向院长等人介绍这道菜的来历,甚至一些历史典故也信手拈来,让院长不光大快朵颐,而且知道了那么多故事,大呼不虚此行。回日本后,院长仍然对这些菜回味无穷,经常向朋友介绍,以至于知味观在日本拥有了极高的名气。
半个世纪后,到了80年代,“日本中国料理代表团”到上海访问,指名要去知味观,而且特地点了叫化鸡、西湖醋鱼等菜。
除了菜馆的美食,鲁迅对小吃零食也是情有独钟。那时候的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小吃零食自然也是全国最丰富的。鲁迅家里的零食不断,平时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一边吃一边写,写散文就吃甜的,写杂文就吃辣的,写小说就吃咸的,各有各的风味。
他还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中记载道:“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一个吃货的形象跃然纸上。
鲁迅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零食》,说道:“上海的居民,原就喜欢吃零食。假使留心一听,则屋外叫卖零食者,总是‘实繁有徒’。桂花白糖伦敦糕,猪油白糖莲心粥,虾肉馄饨面,芝麻香蕉,南洋芒果,西路蜜橘,瓜子大王,还有蜜饯、橄榄,等等。”“上海的居民,和零食是死也拆不开的。”
鲁迅还是一个电影迷。当时大上海的开放程度比现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好莱坞大片都选择上海作为亚洲首映的地方,每到这时候,鲁迅都会兴奋好几天,首映的那天,还特地穿上干净的衣服,租辆黄包车,前去观赏。
而且鲁迅不差钱,每次都是买最好位置的票,那时候的电影票价跟现在不一样,不同的位置票价也是不同的,反正鲁迅有的是稿费,又没什么大的支出,怎么舒服怎么来。
据统计,在上海的9年时间,鲁迅共看了140多部电影,平均每年15部,远远多于今天的人看电影的平均次数。
记得小时候有一篇课文,说鲁迅看电影从来不看夺宝类的商业片,而是看介绍南极之类的科教片,让同学们很是自卑,科教片有什么看头啊?夺宝片才好看嘛!
其实,这都是骗人的,为了打压学生们正常的看电影偏好,编教材的人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实际上,鲁迅跟大家都一样,最喜欢看的就是好莱坞大片,还有卡通片。
好莱坞大片《仲夏夜之梦》在上海首映时,鲁迅因为有事耽搁了,等赶到电影院,票已经卖完了,急得鲁迅团团转,不得已只能买了下一场的票。可下一场还得很长时间才开始,怎么办呢?鲁迅等得无聊,就打了辆车回家吃饭,吃完饭又打车回来,光来回车费也够再买两张电影票了。但鲁迅不在乎,谁叫咱不差钱呢?
鲁迅对卡通片也情有独钟,经常带着儿子周海婴去看,有时候周海婴看着看着睡着了,鲁迅还在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茅盾的儿子韦韬病了,没有精神,鲁迅去了一看,就对茅盾说,交给我吧,保准让他精神起来。茅盾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也随口答应了。于是,鲁迅就带着韦韬去了电影院,看了一部卡通片,看完后,两个人都兴高采烈地回来了,让茅盾惊讶不已。
鲁迅看完电影,还喜欢在日记里写上两句,比如在哪家电影院看的什么片子,质量怎么样,好的就夸奖两句,差的也免不了大骂两声。要是鲁迅活在现在,肯定是一位出色的影评人。
鲁迅对电影如此的热爱,以至于在他临终前几天还去看了一部苏联电影,译名为《复仇艳遇》(听听这名字),还对这部电影非常满意,在日记里评价为“甚佳”。夫人许广平说:“这是先生最后一次看电影,是先生永远不能忘怀的一次,也是先生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是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基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鲁迅了,他不光是一个“斗士”,更是一个有趣的人,喜欢美食,爱看电影。
实际上,鲁迅对“斗士”这个标签并不认可。1927年,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作演讲,副校长朱家骅在欢迎会上盛赞鲁迅是伟大的战士、革命家,鲁迅摇了摇头,说:“朱先生说我是‘革命家’,我这个人有什么‘革命?’我不是什么‘战士’和‘革命家’,朱先生说的那一套我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