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1963年晋升的三名少将之一,在原子弹研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1963年,晋升少将军衔的仪式稍微有点特殊,因为相对于往年,这年晋升少将的人有点少,只有三人,刘西尧便是这三人之一。

刘西尧是谁?听过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这位少将可是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而且很长寿,一直活到2013才去世。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这位少将的生平。

1916年四月,刘西尧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经商发家的封建大家族。他曾在北京读小学,后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求学期间,他便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20岁时便参加革命,21岁时参加新四军。当时是1937年,红军长征刚结束,抵达陕北的红军处境十分艰难,革命前途尚不明朗,且危机重重。刘西尧在这个节点坚定加入红四军,可见其革命意志之坚定。

抗日战争时期,刘西尧先后任黄冈中心县委书记,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5大队军政委员会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5大队宣传部部长等职,还担任过鄂皖边区党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他任鲁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

1949年后,刘西尧脱下军装,全心投入到地方建设中,在诸多领域都有贡献。他先后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主任等职务。1958年2月,刘西尧陪同总理考察三峡坝区,听取中外专家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刘西尧还参与了原子弹研制的前期准备工作。1961年10月,刘西尧随同张爱萍副总长到二机部所属单位,考察我国是否可以研制成原子弹。当时由于苏联专家撤走,我国工业和科技基础薄弱,加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原子弹的研制是"下马"还是"上马",争论很激烈。

张爱萍、刘西尧和二机部部长刘杰,用了将近—个月的时间,对二机部所属主要厂、矿、研究院所,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得出了可在1964年制成原子弹、进行核爆炸试验的论断,并提出了为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1964年8月, "首次核试验委员会"成立,张爱萍是一把手,刘西尧是二把手。9月23日,总理、贺龙、陈毅在北京召集张爱萍、刘杰、刘西尧等对核试验事宜作了最后的布置。、主席也很快批示同意在10月到11月间进行我国首次核试验。终于,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这一成功的背后,有无数科学家日以继夜的勤奋工作,也有刘西尧的一份功劳。

1966年8月,总理特派刘西尧以总理联络员的身份,进驻中国科学院。刘西尧在中科院主要抓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配合1970年第一颗东方红卫星上天抓时间标准等;

二是布置恢复对淮海平原的综合考察;

三是继续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搞大分子核酸合成;

四是在上海和合肥的两家光机所开始了激光的研究;

五是组织队伍到新疆观测日全蚀,加强北京天文台的建设;

六是开始了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测量。

在几年这种,成果凸显,这些目标基本都实现了。

刘西尧一生在核武器、军工、卫星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祖国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1963年被晋升为少将,1979年12月任四川省副省长。离职休养后,定居于湖北武汉东湖之滨的茶港。2013年8月24日9时30分,刘西尧因病在武汉同济医院逝世,享年97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