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才发明出来火药,那唐朝之前的鞭炮,是用什么做的
春节将至,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本该欢天喜地才对,但却有不少人都吐槽说:“现在过年是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
之所以会这么说,一方面是由于大家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难觅从前的闲情雅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少老传统、老习俗正在慢慢消失,比如放鞭炮。
这几年,很多城市都出台了春节期间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既是为了人身安全,也是为了低碳环保。当然,这样的政策是非常好的,咱也得举双手赞成,既然听不到放鞭炮的声音了,那咱就来聊一聊鞭炮的历史。
鞭炮又叫“爆竹”,至于为什么叫“爆竹”,可能很多人都答不上来。
众所周知,鞭炮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年兽”的传说,古民们正是靠鞭炮来驱赶怪兽的。虽说这只是个传说,但至少可以证明,在当时已经有了鞭炮的概念。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火药的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唐朝,民间真正开始普及火药,更是在北宋年间,那么古民的鞭炮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古时的百姓把砍来的竹子晒干,然后用火烧,逐节燃烧的竹竿,就会发出不断爆裂的声音,用以驱逐野兽。直到唐朝年间,到了春节,老百姓还是用这种方式来驱邪避害。因此,那时候的鞭炮又叫做“爆竹”,或者“爆竿”。
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便是佐证。
唐朝年间,道术盛行,术士们炼制灵丹妙药,而火药便是其中的“副产品”。有趣的是,道家子弟呕心沥血研究的仙丹没有流传下来,反而是无意发现的火药配方,成了改变世界的利器。
关于火药的发明,大多数历史书上都会将其归结为那帮炼丹家的功劳,其实不然,在这其中,有一个人的作用其实是很大的。
谁呢?孙思邈。
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想:孙思邈?不就是那个被称为“药王”的神医吗?没错,孙思邈的正式身份是医生,但还有个副业,就是炼制丹药的道士。
当年,孙思邈为了炼丹,还专门跑到了浏阳一带的山中隐居起来。为什么选在这里呢?一是人烟稀少,二是附近有座硫磺矿,原料用起来方便。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努力,孙思邈最终没能练出什么仙丹,倒是总结出了一套火药配方。我国最早用火药制作的爆竹和烟花,就是得益于孙思邈的配方。因此,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孙思邈当年炼丹的地方取名为“孙隐崖”、“炼丹台”、“洗药井”等等。
唐代虽然已经有了鞭炮,但其真正得以普及,却是在北宋,究其原因便是造纸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此之前,由于纸张昂贵,人们只能将火药装进竹筒里,而随着造纸术的改进,人们开始利用卷纸来包裹火药,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鞭炮”。
另外,关于鞭炮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传说。
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因为受到恶龙亡魂的惊扰而夜不能寐,为了让皇上睡个好觉,大臣们便提议说,在寝宫外面放爆竹,来驱赶恶龙。但这么一来,恶龙是不敢来了,唐太宗也是被爆竹吵得睡不着觉。
怎么办呢?这时候,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主动请缨,晚上给唐太宗站岗,这样恶龙就不敢来了。
过了几天,唐太宗觉得每天晚上让这两位爱将站岗,过意不去,就让画师把两人的画像画了下来,贴在寝宫的大门上,后来就成了“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