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时空】达力扎布|清代内外蒙古十盟会名称的固定及其时间考

达力扎布

历史学博士,蒙古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蒙古史,蒙古法律。

摘 要:清代内外扎萨克蒙古十个盟会的名称是以其会盟地点命名的。清初各盟会的会盟地点未固定,亦无盟名。康熙年间会盟地点固定下来,随之以会盟地点的名称作为盟会的名称,盟会名称逐渐固定下来。内扎萨克六个盟会的名称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或四十九年全部固定。至雍正六年(1728)内外扎萨克十盟会的名称全部固定。但是,喀尔喀四盟会因为雍正七年爆发的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其西部三盟游牧地东移,乾隆五年重返故地后会盟地发生变化,至乾隆十二年(1747)新会盟地点固定。同年清廷给内外蒙古十盟会盟长颁发印信,印文中以会盟地作为盟名。自此内外扎萨克蒙古十盟会的名称全部固定下来,再无变化。

关键词:清代;蒙古;盟会;内外扎萨克

盟旗制度是清朝在外藩蒙古推行的军事和行政制度,清初外藩蒙古若干扎萨克旗在一处定期会盟,检阅兵丁、审理刑狱,组成一个盟会,康熙年间漠南和漠北十个盟会的会盟地点先后固定下来,故以其会盟地名作为盟名。雍正年间设立的盟会没有盟名,如青海蒙古二十九扎萨克旗于察罕托罗海会盟,由驻西宁办事大臣主持,道光朝改设为左、右翼两个盟,这些盟都没有盟会名称;曾在漠北推河一带以厄鲁特诸扎萨克设立的盟会,亦无盟名。而乾隆年间以漠西蒙古设立的诸盟会都有盟名,由清高宗赐名。如乾隆十九年,杜尔伯特部“三策凌”率部归附后,赐名“赛因济雅哈图部落”,后设立赛因济雅哈图左、右翼两盟。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率领部众从伏尔加河流域来归,给旧土尔扈特部赐名“乌诺恩苏珠克图部落”,后设立乌诺恩苏珠克图南、北、东、西四路(盟),即四个盟会。给新土尔扈特舍楞部赐名“青色特启勒图部”,后设立青色特启勒图盟;给和硕特恭格所部赐名“巴图色特启勒图部”,后设巴图色特启勒图盟。由皇帝赐名的盟会,盟名和时间都很清楚,而内外扎萨克蒙古十盟会名称何时出现?何时固定下来的?不见于史籍记载。

清朝最早在内扎萨克蒙古(漠南蒙古)建立了盟会制度。崇德年间分三处会盟,即科尔沁十旗在滔里河(即洮尔河)波洛代刚甘(tuur-yin γool-un buludai γangγan)地方会盟,敖汉等十三旗在西拉木伦河乌兰布尔噶苏(sira mören-i ulaγan burγasun)地方会盟,喀喇沁、土默特两部四旗在迈赖滚俄罗木(mayilan-yin gūn olom)地方会盟。这是后来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三盟的滥觞。顺治年间于西部增设三处盟会,即后来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三盟,形成了内扎萨克六个盟会。顺治年间六盟的会盟地点不见于史籍记载,顺治十二年(1655)的一份满文题本反映了理藩院指授东部科尔沁等三盟会盟地的一些信息,其内容转写和汉译如下:

汉译文:

朱批:此次会盟的十一旗于阿布鼐亲王处会集。

理藩院尚书沙济达喇等谨奏为会盟之地事。向来科尔沁十旗在土谢图汗亲王处会盟,察哈尔、二扎鲁特、珠勒扎干额附郡王(阿鲁科尔沁)、二巴林、二翁牛特、敖汉、奈曼、克什克腾此十一旗在其适中地点会集,二喀喇沁、二土默特亦仍在其适中地点会集。遵顺治九年准察哈尔固伦额驸阿布鼐亲王赴盟会之谕,今此会集之十一旗随其为首之王于固伦额驸亲王之处会盟,为此谨奏。顺治十二年七月初十日。

这三个盟会就是后来的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三盟。阿布鼐为察哈尔林丹汗子,其兄扎萨克和硕亲王额哲于崇德六年(1641)去世,阿布鼐于顺治五年袭爵。顺治九年,理藩院奉旨令阿布鼐亲王参与会盟,故顺治十二年题请将察哈尔等十一旗会盟地点改在阿布鼐亲王旗境内举行。敖汉等十一旗原在本盟适中地点会盟,因为阿布鼐亲王参与会盟,将会盟地改在“为首之王”阿布鼐之处,科尔沁十旗则一直于土谢图亲王处会盟。清初将察哈尔和科尔沁两部都称之为国(ulus),察哈尔汗后裔阿布鼐亲王和科尔沁部土谢图亲王地位特殊,故清廷将该盟的会盟地设在其旗境内,不过题本中没有称之为盟长,而称“为首之王”。清朝在各盟会设立盟长的时间不详,康熙年间才见诸史籍。

清前期的盟会不是常设机构,无日常行政职能,每届三年各扎萨克集会一次,会盟地点亦不固定,以故《实录》等史籍不载。内扎萨克蒙古盟会的名称首次出现于史籍的时间是雍正十二年,提到乌兰查卜(即乌兰察布)、西林郭尔(锡林郭勒)、集鲁穆(哲里木)等三个盟的名称,六盟会名称全部一次性出现则在乾隆二年有关六盟防秋兵的记载。雍正末年清朝与准噶尔对峙,内扎萨克以盟会为单位出兵防秋,盟名才见于史籍。

近年对内扎萨克六盟会名称和盟会形成时间的研究有所进展,屈罗木图发现内扎萨克六盟的名称全部见于雍正六年档案,并探讨了乌兰察布盟的形成时间。玉海指出昭乌达、哲里木两盟名称更早见于康熙四十九年档案,并考证了昭乌达盟的形成时间及其会盟地。新近出版的《杭锦旗扎萨克衙门档案》又提供了一些新史料。以下结合有关记载对内外扎萨克蒙古十盟会名称的固定及其时间作进一步探讨。

杭锦旗档案中一份康熙四十一年的蒙古文折件具有重要价值,这里先将其转写和汉译如下:

汉译文:

理藩院文,札鄂尔多斯贝子都棱等。本院奏,原定外藩蒙古三年之末会盟一次,钦派[大臣]审理刑狱、比丁。故今年举行比丁会盟。据查原四十九扎萨克会盟为一路,二喀喇沁、二土默特于卓索图之地为一会;敖汉、奈曼、喀尔喀贝勒罗卜藏,二扎鲁特、二巴林、阿鲁科尔沁、克什克腾、二翁牛特(等旗)在门楚克之北的昭乌达之地为一会;十科尔沁仍在之前会盟之哲里木之地为一会;二乌珠穆沁、二浩齐特、二阿巴噶、二阿巴哈纳尔、(02/03)二苏尼特于呼尔哈哈雅(即呼尔罕哈雅)之地为一会;四子部、喀尔喀达尔罕亲王、茂明安、三乌拉特于乌兰察布之地为一会。六鄂尔多斯于伊克昭之地为一会。呼和浩特(köke qota)二土默特于呼和浩特之地为一会;八旗游牧察哈尔于哈喇巴拉噶逊为一会。由此,四十九扎萨克仍依原先会盟之例为一路举行会盟。据查原居于卡伦内之喀尔喀扎萨克等均于四十九旗扎萨克内距离最近处之盟会参加会盟。现居卡伦内喀尔喀扎萨克图汗亲王策旺扎布、贝勒喇嘛扎布仍在呼和浩特一会会盟。喀尔喀扎萨克台吉垂扎布仍在乌兰察布一会会盟。厄鲁特贝勒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即阿拉善旗扎萨克——引者)、喀尔喀公索诺木依斯扎布、扎萨克台吉辉特罗卜藏于鄂尔多斯伊克昭一会会盟。得旨,依议。由内大臣公坡尔盆、副都统赵赖、侍郎常绶、一等侍卫殷达等赴此会盟。扎萨克以下,小拨什库、十家长以上,又,一切有诉讼之人,由其扎萨克等携带相关诉讼之人及证人集会于会盟地。再,原诉于理藩院,又欲在会盟地审理之事,将诉讼之人及证人携至会盟地会集。若诉讼之事无证人,则不受理。又,若与他旗人有诉讼之事,应至被诉人之旗所指定的会盟地诉之。又,在内扎萨克盟会之人诉卡伦外居住之喀尔喀人,(03/04)赴喀尔喀盟会处诉之,若在内扎萨克盟会诉讼则无效。会盟应预备的一切所需之物依旧例预备,特此札付。康熙四十一年四月二十日。

据此文康熙四十一年内扎萨克于七处会盟,包括呼和浩特盟。内扎萨克六盟会除呼尔哈哈雅盟会(即后来的锡林郭勒盟)外,其余五个盟会的会盟地点和名称都已固定,后来再没有变化。锡林郭勒盟的名称至雍正六年出现于档案。雍正六年的这份档案不仅揭示了内扎萨克六盟会名称全部固定的史实,而且提供了有关喀尔喀四盟会的重要信息,其转写和汉译如下:

汉译文:

为请旨事。查定例,每个盟会内于蒙古王、贝勒、贝子、公、扎萨克台吉、塔布囊等中选任一位盟长,办理事情。今年为会盟奏闻时,有旨:停遣京城大臣,蒙古人自己会盟。故谨遵圣旨。会盟时仍循旧例内扎萨克三喀喇沁、二土默特此五旗在卓索图地方为一会。敖汉、奈曼、阿鲁科尔沁、克什克腾、二扎鲁特、二巴林、二翁牛特、喀尔喀多罗贝勒噶勒藏此十一旗在门楚克迤北的昭乌达之地为一会;科尔沁十旗于哲里木之地为一会;二乌珠穆沁、二浩齐特、二阿巴噶、二阿巴哈纳尔、二苏尼特此十旗于锡林郭勒之地为一会;四子部、喀尔喀达尔罕贝勒詹达固密、茂明安、三乌拉特,此六旗于乌兰察布之地为一会。鄂尔多斯六旗于伊克昭之地为一会。呼和浩特(köke qota)土默特两旗于呼和浩特之地为一会。

卓索图一会,以土默特多罗贝勒和硕额驸阿喇布坦、喀喇沁旗贝子和硕额驸僧衮扎布;昭乌达一会,翁牛特多罗杜棱郡王鄂齐尔,敖汉多罗郡王垂木丕勒;哲里木一会,科尔沁达尔汉亲王和硕额驸罗卜藏衮布,科尔沁和硕土谢图亲王阿喇布坦;锡林郭勒一会,乌珠穆沁和硕车臣亲(051/052)王色登敦多布、苏尼特多罗郡王垂吉恭苏咙;乌兰察布一会,喀尔喀多罗达尔罕贝勒詹达固密、乌拉特辅国公垂扎木素;伊克昭一会,鄂尔多斯多罗贝勒达什喇布坦、鄂尔多斯贝子齐旺班珠尔;呼和浩特一会,都统丹津、都统根敦;内扎萨克七个盟会,各盟委任一名盟长。等因。雍正六年三月二十三日,令和硕果亲王、尚书特古忒、侍郎众佛保入宫觐见,有旨:内扎萨克、喀尔喀扎萨克等盟会各以一人为盟长,另一人为副盟长,协助盟长办理事情,与事有益。卓索图盟以贝勒阿喇布坦为盟长,贝子僧衮扎布为副盟长;昭乌达盟以郡王鄂齐尔为盟长,郡王垂木丕勒为副盟长;哲里木盟以达尔罕亲王罗卜藏衮布为盟长,土谢图亲王阿喇布坦为副盟长。锡林郭勒盟以车臣亲王色登敦多布为盟长、郡王垂吉恭苏咙为副盟长,乌兰察布盟以贝勒詹达固密为盟长、公垂扎木素为副盟长,伊克昭盟以贝勒达什喇布坦为盟长、贝子齐旺班珠尔为副盟长,呼和浩特盟以都统丹津为首,根敦为副,协助办事。

喀尔喀克鲁伦巴尔和屯盟以车臣汗衮臣为盟长,郡王额尔德尼济农达玛林多尔济为副盟长,鄂尔浑土拉贝勒齐尔盟以土谢图汗旺扎勒多尔济为盟长、郡王丹津多尔济为副盟长,翁金伊和哈巴齐海盟(052/053)以亲王喇嘛扎布为盟长,贝子策旺诺尔布为副盟长,推河布拉干和硕盟以扎萨克图汗亲王策旺扎布为盟长、贝勒博贝为副盟长。此后各盟依此例设盟长等因。钦此,钦遵。特此札付。雍正六年四月。

理藩院的这篇文书详细记载了内外蒙古十一个盟会的名称和各盟盟长、副盟长的名字。其中“锡林郭勒”盟名替代了“呼尔哈哈雅”旧名,此外出现了喀尔喀四盟会的名称,包括雍正二年从土谢图汗部分出的赛音诺颜部及其盟名。雍正六年内外扎萨克十盟的会盟地点和名称已全部固定。

从札文“仍循旧例”于六处会盟的记叙来看,“锡林郭勒”不是雍正六年初次安排的会盟地。何时从“呼尔哈哈雅”移至锡林郭勒会盟的呢?据史籍档案记载,康熙四十一年会盟以后至雍正六年前内扎萨克举行过两次会盟,即康熙四十五年和康熙四十九年两次会盟。清廷于康熙四十五年改三年一次会盟为五年一次,故于康熙四十九年举行会盟。之后康熙五十四年是会盟之年,因为雪灾理藩院奏请推迟至五十五年举行,康熙五十五年又因为内外扎萨克率兵从征准噶尔停止会盟,清廷令各扎萨克于会盟之年自己比丁,将丁数和及岁台吉数呈报理藩院,轻微案件扎萨克审理,重大案件呈报理藩院派员审理。康熙五十六年内外扎萨克派兵进藏驱逐准噶尔,雍正元年派兵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战事连绵,一直未举行会盟。雍正二年,理藩院又奏请因战事未结束,仍按康熙五十五年之例,停止会盟,由各旗将丁数和及岁台吉数上报理藩院。雍正六年是会盟之年,清廷恢复会盟,停派大臣,令外藩蒙古自己会盟,增设副盟长协助盟长办理事务,对盟会事务作了重大调整。因此“锡林郭勒”之地成为新会盟地的时间应在康熙四十五年或四十九年两次会盟之时。

漠北喀尔喀四盟会的会盟地点变化较大。最初喀尔喀来归附,康熙三十年清廷安排喀尔喀部与内扎萨克四十九旗在多伦诺尔一同会盟,并在喀尔喀设立三个盟会。到康熙三十六年喀尔喀大部分返回故地,少数在卡伦内游牧的喀尔喀扎萨克就近在呼和浩特(归化城)或乌兰察布盟会盟。上述康熙四十一年杭锦旗档案记载“在内扎萨克盟会之人民诉卡伦外居住之喀尔喀人,赴喀尔喀盟会处诉之,若在内扎萨克盟会诉讼则无效”。可知卡伦外居住的喀尔喀部人已经独自会盟。雍正二年,清廷从土谢图汗部分出赛音诺颜部,喀尔喀成为四个盟会。雍正六年喀尔喀各部的会盟地点如前引档案所记:车臣汗部在克鲁伦巴尔和屯地方会盟,土谢图汗部在鄂尔浑土拉贝勒齐尔地方会盟,赛音诺颜部在翁金伊和哈巴齐海地方会盟,扎萨克图汗部在推河布拉干和硕地方会盟。而乾隆二十年《大清会典则例》稿本记载:“土谢图汗及所辖十有八旗盟于汗阿林地方为一会,车臣汗及所辖二十一旗盟于克鲁伦巴尔河屯为一会,扎萨克图汗及所辖十有六旗,盟于扎克毕赖塞钦毕都里也诺尔为一会,赛因诺颜及所辖二十旗,盟于齐齐尔里克为一会。”与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记载相同。这是喀尔喀后来的盟名。与前者比较,除车臣汗盟(克鲁伦巴尔和屯)以外其他三盟的会盟地点都有变化,这与雍正年间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事密切相关。

雍正七年五月,清军出征准噶尔;八年十二月,西路军兵败阔舍图卡伦;九年六月北路军再败于和通诺尔。清军被迫从进攻转入防御。傅尔丹率领北路军从科布多东撤至察罕叟尔,防守察罕叟尔、扎卜堪(亦译作扎布韩,即今蒙古国境内扎布罕河)等地。令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游牧地东移躲避,喀尔喀西面三盟游牧地均相应东移,最东面的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未受影响。雍正十年,准噶尔军越过察罕叟尔军营,直至克尔伦地方抢掠喀尔喀,在推河劫去额驸策凌妻子及军营人畜。策凌率军追击,在德尼召大败准噶尔军。清军获胜后,雍正十二年开始与准噶尔议和。乾隆皇帝即位后,继续遣使与准噶尔议和划界。乾隆二年,喀尔喀出兵三千人驻鄂尔昆,扎萨克图汗部设卡伦于扎卜堪、台西里、空圭、特斯等处。乾隆元年,清高宗谕喀尔喀游牧毋遽外徙,上谕总理王大臣曰:

西部喀尔喀等原在茂岱察罕叟尔、扎卜堪河等处游牧,因准噶尔厄鲁特等久怀窥伺之意,我皇考圣虑周详,念喀尔喀等若不预令内徙,贼来侵犯,伊等游牧处不能一时就便迁移,则人畜受伤,而贼反获利,是以屡降谕旨,交大将军及喀尔喀副将军等将喀尔喀游牧内徙之处详查定议具奏。寻议,喀尔喀等俱各向东移徙,外以杭爱之阴,塞楞额多欢、鄂尔昆之鄂圭淖尔为界,内以杭爱之阳,翁金河、古尔班赛堪等处为界。去年喀尔喀扎萨克图汗格勒克雅木丕勒奏称,伊所住哈鲁纳地方既无野兽,又牲畜不得孳生,乞移驻于旧游牧推河、伊克鄂拉、翁金等处,经大将军议奏准其外徙。现今噶尔丹策零遣使求和,我大兵以次撤回,止留兵驻防边境,念准噶尔素与喀尔喀为仇,宁保其不相侵犯,自宜预为备。喀尔喀等不知其故,以为既经和好,大兵全撤,思念原游牧处,渐欲向外迁移。但计地方辽阔游牧从容,不思居可虞之地被贼残害牲畜掳掠子女之患,是见小利而不知大计者也。准噶尔定界之事尚在未决,喀尔喀游牧且令勿遽挪移,著额驸策凌等戒谕喀尔喀扎萨克人众,仍驻原驻之地,禁其逾界游牧,此亦为喀尔喀起见,非欲竟弃其地也,俟数载后准噶尔大定,绝无可虞,度量情形,必令伊等仍移本处,临时再降谕旨。

喀尔喀西部三盟的牧地东移是在雍正九年北路清军失利之后。对于喀尔喀东移前后的牧地,冈洋树考证指出:“扎萨克图汗部的牧地从察罕瘦尔、翁金(在扎布罕河西部、翁金河沿岸地区)至拜格勒(在戈壁阿尔泰省东部)、哈萨克图山(阿尔泰山脉中的山名,在戈壁阿尔泰省中部)、哈喇阿扎尔干(阿尔泰山脉中的山名,在戈壁阿尔泰省锡尔嘎县东南)一带地方。雍正初年,在同准噶尔的战争中,扎萨克图汗部避乱东迁,居住在乌喇特西境哈鲁纳等地。当时,喀尔喀其他各部为了躲避准噶尔的进攻,也都向东移徙。喀尔喀内徙后的牧地,北侧以杭爱山脉的塞楞额多欢、鄂尔昆之鄂圭淖尔(湖名,在后杭爱省)为界,南侧以翁金河、古尔班塞堪(山名,属于戈壁阿尔泰山脉)为界。”

雍正十三年,扎萨克图汗(推河布拉干和硕盟)请求返回翁金、推河故地游牧,因为准噶尔在谈判中坚持厄鲁特无逾阿尔台岭(阿尔泰山),蒙古亦止在扎卜堪,不得在科布多驻兵等条件,清高宗未允准其返回故地游牧。乾隆五年清准达成和议,二月,清高宗再谕喀尔喀部落王等定游牧界址,不得西越扎卜堪。五月,定边左副将军策凌等奏定喀尔喀游牧界,向西扩展至“今设立卡伦之扎卜堪、齐克济、哈萨克图库克岭等处,自此以内三四百里,就鄂尔海取中,向南一带至博罗椿济、塔尔喇布喀代、汗淖尔、党那尔台、图穆尔哈巴沙喇,布鲁都、奇齐格纳之阿鲁通金、鄂伦淖尔、达兰图鲁等处,向北一带至额德尔齐德尔之伯勒齐尔、准舒玛勒台、桑金达赖、喀喇塔尔、阿勒坦噶达苏等处,定为外界,其内游牧人众悉扎萨克图汗格勒克雅木丕勒稽查,不许逾越定界”。乾隆十一年九月,清高宗命展放喀尔喀游牧地方,定边左副将军策凌等以干旱为由请求在卡内距扎卜堪百里之遥游牧居住,获得允准。至此西三盟的游牧地界线暂时稳定。

雍正六年会盟后,清廷停派大臣,内外扎萨克自己会盟。喀尔喀西部三盟东徙后的会盟地史籍不载。乾隆五年西部三盟返回原牧地,但是受清准和约限制,扎萨克图汗部只能距扎卜堪等边界三四百里内游牧,没有完全回到原牧地。乾隆八年、十二年喀尔喀举行比丁会盟,这是西部三盟返回故地之后举行的,会盟地发生变化后有了新的盟名。乾隆十二年,清廷给内扎萨克六盟长颁发印信。同时给喀尔喀四盟长颁发印信。清廷是以喀尔喀西部三盟的新会盟地名称作为盟名颁发了盟长印信,如喀尔喀赛音诺颜部(齐齐尔里克盟)盟长印满文为:“cecerlig i culgan i da i doron”,蒙古文为:“čečerlig-ün čiγulγan-u daruγ-a-yin tamaγ-a”,即“齐齐尔里克盟盟长印”。赛音诺颜部新盟名“齐齐尔里克盟”见于乾隆十五年的理藩院题本,扎萨克图汗部的新盟名“扎克毕拉塞钦毕都里也诺尔盟”亦见于乾隆十七年的理藩院题本。而车臣汗部的盟名“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始终没有变化,自此喀尔喀四盟的名称固定下来。

自雍正六年内外扎萨克各盟自己会盟以来,盟长的日常军政事务增多,逐渐成为一级行政长官。乾隆十二年,清廷给内外扎萨克十盟盟长统一颁发印信,镌刻有盟会名称。这样,盟会的名称全部固定下来。此后尽管会盟地点有变化,官方确定的盟名不再改动。例如,乾隆十二年以后伊克昭盟的会盟地已不在伊克昭,改在白塔;光绪年间,昭乌达盟会盟地在昭乌达西面二十华里的达尔罕布拉格。但盟会名称不再随会盟地点的变化而改变了。

综上所述,内外扎萨克蒙古十盟名称是以其会盟地点命名的,内扎萨克六盟的会盟地点和名称约于康熙四十五年或四十九年固定下来。雍正六年内外扎萨克十盟会的名称已固定。雍正年间发生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后,喀尔喀西部三盟的游牧地东移,乾隆五年返回旧牧地之后会盟地和名称发生了变化。乾隆十二年,清廷给内外扎萨克十盟盟长颁发了有盟名的印信,至此内外扎萨克蒙古十盟会的会盟地和名称全部固定,再没有变化。

【注】本文原载于《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

责编:李静

声 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