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到底做了什么?为何中原皇帝非要消灭它
由于电视节目的影响,在现代人眼中,对于楼兰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关于楼兰美女的。然而在古人眼中,似乎楼兰并没有那么美好,反而是中国人经常派兵讨伐的对象。比如我们可以看看唐诗当中都有哪些描写楼兰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那么,楼兰国究竟干了啥“天怒人怨”的事情,导致直到唐朝人们还把楼兰视作平定西域、建立军功的代名词呢?要知道唐朝的时候,公元前176年建国,公元630年灭亡的楼兰国都不知道去哪里了,为啥唐朝人还对楼兰保持着“假想敌”的身份呢?我们不妨从历史和地理位置2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楼兰的历史,实际上正是楼兰的历史,是它成为后来历朝历代“假想敌”的关键因素。
楼兰最早发现是在汉朝时期,从张骞开始,汉武帝不断地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在来来往往之中,人们当然会发现楼兰这个在西域也算是“大国”的国家。《汉书·西域传》当中记载: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
楼兰的人口达到了14100多人,在当时那个西域到处都是几千人的“大国”的地方,楼兰不可谓不是一个“大国”。但是当时这个西域的“大国”对汉朝很不友好,那时候的他们还只知道匈奴人的强大,而不了解汉朝。汉朝使者常常经过大沙漠在楼兰城下过路,他们往往带着大量的丝绸、茶叶,十分富裕,引起了楼兰人的觊觎。
加上匈奴人的挑拨,楼兰多次“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当时西汉距离西域很远,且跨过大沙漠之后十分辛苦,遭到楼兰不断骚扰的西汉使者十分不快。这让男人中大男人汉武帝十分愤怒,于是让苦主王恢(就是那个几次被楼兰打劫的汉朝使者)带着赵破奴前去攻打楼兰。
楼兰国虽然“其国多城池”,但是在汉朝的军队面前它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赵破奴带了数万大军前去西域,但是不等大军到齐,他就与王恢带着700人直扑楼兰城,活捉了楼兰王,顺带还把楼兰的邻居姑师给打破了,把当时的楼兰王吓得赶紧遣送到长安,祈求汉朝的宽恕。汉武帝饶恕了他,希望他能够为西域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但是这时候汉朝不知道的是,楼兰王同时又向匈奴称臣,并且也遣送了一个质子。不仅如此,当时而是将军李广利出征在外,楼兰王还想与匈奴人一起里应外合攻击汉朝军队。这个消息被玉门关守将得知,他告知上级,并且抓捕了楼兰王。汉朝派使者谴责楼兰王背信弃义,楼兰王非常可怜地说到:
“小国在大国间,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
汉武帝一想,他说的也有道理,虽然没有答应他们“徙国入居汉地”的要求(这在当时是很过分的要求了,汉地不是谁都可以进来居住的),但是也没有责罚他,希望他以后能够遵守信义。然而楼兰人似乎三面两刀惯了,后来又追随了匈奴人,并且袭击汉朝过往的使者和商人,严重损害了汉朝的利益。
这激怒了一位汉朝的英雄,他叫傅子介。傅子介带着几个人来到了楼兰城,然后诱惑楼兰王说要赏赐他,楼兰王大喜,带着几个人和他商议。傅子介直接杀死了他,其他楼兰人吓得四散而逃,有的人还调来了楼兰军队,傅子介说:
“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
就这一句话,就把楼兰举国上下吓得不敢动弹了,然后听凭傅子介任命了一个亲近汉朝的楼兰王。
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楼兰这个国家在匈奴与汉朝之间常常反复不定,而且贪图汉朝使者的财物,所以它成了不守信义、两面三刀的代名词,所以后面的中原王朝都比较讨厌它。同时因为它不断的挑衅中原王朝,又给了中原王朝许多人建立奇功的机会,傅子介几人就平定楼兰的故事,直到现在还被人传唱,所以诗歌当中都把“楼兰”当作假想敌。
而从地理位置上看,楼兰处在一个“四战之地”,它的东边是强大的汉朝,东北边是强大的匈奴,南边是同样比楼兰强大的羌,而西边则是更为广阔的中亚、欧洲地区。作为一个小国,夹在这中间,导致了它必然被各方势力打击的命运。同时它还是汉朝向中亚、欧洲通商的交通要道,也是匈奴、羌族通商的必经之地,汉朝掌握了它就可以控制整个亚洲的战略态势,他们当然不能允许楼兰倒向其他的国家了。
中学生考试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