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市场”有多远,投资人如何看待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商业航天的特殊性在于“自由竞争市场”意义上的商业尚未开发,但是两个本质要素——“商业”存在,“航天”也存在。根本上讲,商业航天不是行业的拓荒者,而是市场的开拓者。

商业逻辑观照下的商业航天


特约观察员:冯晨翔(风险投资人)

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也就是说,商业航天在中国的发展不足两年,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商业航天的兴起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当前,商业航天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深入分析,支撑商业航天发展的信心和依据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参照物——互联网产业的成功。

从政府主导产业逐渐走向大众消费领域,互联网的普及有赖于终端设备成本、网络流量资费的大幅降低,便捷性和低成本逐步让电脑和网络成为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参照互联网的发展路径,商业航天的发展正处于计算机的晶体管时代,萌芽阶段的商业航天怎样运用商业逻辑来理解,又有何意义?

01
成熟商业逻辑的基础是完整产业链

对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都有其自身的商业逻辑,并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 简言之,一个产业的商业逻辑有成熟与不成熟的区分,这往往是确定该产业的发展阶段和路径选择的基本理论依据。

所谓成熟的商业逻辑,核心是指上下游拥有稳定的市场,稳定的上游市场需要优质供给,除去基础设施,原材料外,各层次人才供应和完善的政策空间是很重要的因素,稳定的下游市场需要拥有持续性消费的群体,购买力和消费意愿支撑着市场的连续性。

任何一家企业都处于市场供应链中的一个节点,其生存都紧密依赖产业链中各个节点的相互配合,为了能够认清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财务分析人员创造了“应收”和“应付”的概念来衡量,但这都是基于完整产业链的分析。

而商业逻辑并不成熟的产业,则大都表现为产业的完整链条尚未成熟,说明行业处于萌芽状态,在理论上的链条结构中出现的个别现实节点,通常都是基础服务型企业,这类企业期待自己提供的基础性设施能够带动服务型企业的萌芽成长,依靠市场环境的迅速成熟,占据先发优势而成为行业领军。

纵观商业史,先行者往往能够在未来市场格局中占据竞争的有利位置,因为其抓住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获取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2
商业逻辑下商业航天的定位

根据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从商业逻辑的角度和思路对商业航天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商业航天的特殊性在于“自由竞争市场”意义上的商业尚未开发,但是两个本质要素——“商业”存在,“航天”也存在。

这种情况在中国、欧洲、美国、俄罗斯拥有完整航天产业的国家或地区基本类似,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负责研发与生产,产品出售给国家,国家用于科研、国防以及“诗与远方”的探索。这种“商业”模式的存在有其因行业特殊性而导致的必然,但这种模式的投入产出比对于任何一家外围企业来讲都是不经济的,更不用说小微创业公司了。

由于其产品可军用可民用的特殊性,国家层面的“小心翼翼”就不可避免,而这种谨慎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能不能让你干”和“会不会买你的”。前者属于政策天花板,航天领域的实体产品主要是火箭与卫星,其他主要是围绕这两者提供服务,火箭在一定意义上是导弹,卫星的通信、遥感、导航等功能也属于敏感领域。各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红线来界定政策天花板,但态度基本是“不反对”。

美国以可行的方式给予实际支持,NASA在技术与市场方面对商业航天的支持是各国都无法比拟的。但不管其他国家目前的态度如何,从产业发展的长期来看政策通常不会成为扼杀一个行业的关键,政策也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的,特别是中国商业航天的现状,市场倒逼改革,未来政策更可能的选项是国家如何规范和管理行业,而不是限制。

由此,我们可以对商业航天进行一个基本的定位:商业航天不是行业的拓荒者,而是市场的开拓者。从商业逻辑的角度讲,即商业航天的产业链条特别是下游需求端处于正在建构的阶段。

☝ 商业化是人类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必将成为航天事业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新的动力。SpaceX公司的“龙飞船”正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代表之一,未来,它不仅将从NASA手中获得为国际空间站补给粮草的巨额订单,还将在低轨道基础运输商业化上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的共识是:商业航天的市场开发将成为决定航天业兴衰的一个关键因素。

3
从互联网产业看商业航天的发展阶段

为什么将互联网作为商业航天的参照物,乃在于二者有一个基本的相同点:拥有完整的基础设施和供给能力,下游需求端的消费市场开发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

尽管互联网产业是在自由竞争市场环境下成长、成熟并改变世界的产物,但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这一产业发展的前提乃在于行业的拓荒者来自不计短期利益的政府背景的产业集团——没有光纤就没有互联网,没有4G网络就没有移动互联网。

产业发展之初,基础设施的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最关键的是投资风险不可控,唯一具有承受能力的是超大型民营或者国有背景的产业集团,良好的基础设施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速度。

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良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撑下,面向需求端的消费市场开发吸引了难以计数的人才与资本,如果按照1983年微软公司推出window操作系统来作为互联网应用普及的起始标志,到2008年美国苹果公司在手机端推出 iPhone OS引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应用产业经过了20多年才完全成熟。在此过程中,也经历了无数次面对下游需求市场的迷惘甚至误判,并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2000年波及全球的互联网泡沫的破裂甚至沉重打击了世界经济。那时,没有人能够或者敢于预测互联网将来会以怎样的形态深入每个人的生活,更无法想象互联网能够嫁接到各个产业。

互联网产业的涅槃重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完备和行业科技的进步,包括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上游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终端设备电脑价格的大幅下降,软件及内容服务商的蓬勃发展。

反观商业航天,与互联网产业萌芽阶段的市场情况非常相似:拥有完整的航天产业研发、生产基础设施和体系,而相关产品的需求市场虽然呈现模糊或不确定的状态,但前景广阔的蓝海市场仍然吸引了无数资本和人才投入到商业航天中。

通常所说的商业航天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参与火箭的研发、制造、发射,卫星的运营、控制、数据处理等,就其商业本质来讲,需要追问的是:“谁来出钱”、“谁能出得起这个钱”,商业经济的内循环决定了产业链中不会出现“冤大头”。

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类似,目前商业航天的发展,“冤大头”主要由VC(风险投资者)来承担,承担这一切的唯一理由就是由未来前景广阔的蓝海市场所构筑的“市梦率”。资本市场的火爆也导致连续两年出现了很多项目不是“to B”端,而是“to VC”,投资人喜欢什么样的语言和哪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创业者就讲什么样的故事,部分“不靠谱”的创业者“忽悠”投资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损害了同行利益,也间接减缓了行业发展的进程。

钱到手了,该怎么花?之前给投资人的承诺能否实现?宏伟蓝图从哪里着手描绘?这是商业航天的创业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这一产业的商业逻辑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4
商业航天创业:SpaceX不具备可复制性

除了美国NASA给予市场有限的资源以外,各国对商业航天都没有官方的强有力支持,地面服务的整体升级需要空天资源与信息的完善,卫星应用领域的大发展需要不同轨道高度和不同位置的大量卫星来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卫星星座计划的实施需要低成本的火箭运输体系的完备,火箭整体工艺的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投入,运输系统的升级改造从而适应新的自由竞争环境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谈到火箭运输系统的发展,不能不提SpaceX,其成功运作也成为国内商业航天描绘美好未来的代表性对标公司。但是马斯克能够在中国简单复制吗?这个需要仔细琢磨。

马斯克的Paypal是当时全球最成功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退出后马斯克个人拥有以亿计的资产,而后其所运营的新能源汽车特斯拉成为高端时尚电动汽车的代名词。马斯克是连续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连续成功创业,并把每一件产品都推到全球的风口浪尖,这一切使得伊隆·马斯克本人成为神一样的存在。

个人品牌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SpaceX的几次发射失败并没有阻挡太空探索公司的步伐,最终猎鹰9号“正中靶心” 的炫酷回收表演再一次让马斯克成为科技创新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马斯克个人形象的塑造成为最独特的品牌,品牌意味着影响力,影响力直接带来资本的追捧,这一点在国内的创业环境中,民营火箭公司翎客航天的胡振宇有类似的运作方式,以个人形象来塑造公司品牌,并通过各种电视节目、行业活动等来打造独有形象,深度绑定个人形象与公司品牌之间的关联性,“火箭小子”的个人标签已经成为其在这个领域创业者中的独有称谓,也使其在2016年9月13日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在对外介绍中国天宫二号时,翎客航天作为民营火箭公司而被一同报道。

当然,个人形象直接牵引公司品牌会有一定的风险,个人的社会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一旦有任何负面的新闻或者事件将会直接牵连到公司本身,创业公司在融资过程中,投资人很看重创业者本身是否“靠谱”,投资即是投人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话可能直接影响到公司股价。区别于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这种运作模式在早期更能够快速得到市场认同,通过个人形象为公司带来实际利益。

创始人的个人资产是另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外部资金往往倾向于“锦上添花”,创始人的资本才能在危急关头“扭转乾坤”。马斯克的个人财富在SpaceX的早期运作中起了很大作用,同时支撑猎鹰火箭几次发射失败后挺过难关,对于创业公司来讲,很多时候最关键的问题是资金能否支撑公司挺过难关,简单讲,最难的是“持续融资能力”。比如滴滴这样的公司,核心竞争力就是持续融资能力,这也是柳青的价值所在。

持续融资意味着有实力迅速占领市场,吸引足够多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出现困境时,现金流是充裕的。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创业企业中九天微星、天仪研究院、蓝箭空间、零一空间都相继融资数千万元,国内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的重视和给予行业萌芽阶段的支持都是值得赞赏的。

当然,对于新兴市场可能出现的爆发性投资机会的敏锐是风险投资者的本能,“锦上添花”是投资行业的铁律。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这几家创业公司在融到现阶段足够的资金以后,接下来能够有哪些亮眼的动作来回馈投资人是值得关注的,也是能否得到持续融资的最关键的一点。持续获得融资,要求有阶段性的技术进步及市场开拓,比如卫星的应用端开发普及程度,火箭的可靠性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等,体制内的央企对可靠性的要求是大于一切的,但是民营企业可以适当降低可靠性而获得市场价格的优势,辅之以商业保险、再保险等多种保障机制,商业航天总归会有独特的市场。

当前段时间软银大举投资美国One Web 公司时,国内商业航天人士羡慕之余还是要回归现实,国内的融资环境本身就不比美国,国内投资人的资金实力和资金期限都要较发达国家更不适合于航天这种投资大、周期长的领域,再加上国内政策环境尚不明朗,航天类央企并不完全和美国NASA的职责与定位相同,同民营航天类公司更大程度上是处于竞争关系,因此国内的商业航天的创业环境决定了萌芽状态的商业航天市场可能会艰难地存活着,但是市场就是如此,从来不因个别企业的生存而存在,但这个行业一定会有合适的发展空间,支持比否定更有意义。

理性看待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对商业航天的创业者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来源:《卫星与网络》杂志2016年12月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