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号:遥感商业化终于起航,民营企业家尚需努力

昨天的科技新闻中,居于首位的自然是吉林一号组星的成功发射。与国内此前发射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相比,吉林一号最大的区别就是商业化。这组卫星从一开始,就打算按照商业化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卫星图像和视频。这将对国内卫星遥感、地理信息、位置服务等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吉林一号之前,国产民用遥感卫星的数据只能通过一些事业单位性质的卫星遥感单位分发。这些单位的运行模式与行为风格都带着浓重的政府或者学院派风格,并不能充分满足诸多应用单位的需求。在与业界的接触中,我们也曾听到诸多怨言,主要是针对国产遥感卫星的资源垄断。有趣的是,垄断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那些单位并不是反对卫星遥感商业化,而是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推进商业化,从而获得最大利益。当“权”或“利”字当先时,产业这个大格局,往往就放在了次要位置,由此而引发的种种问题,至今仍未能彻底解决。另外一个遥感数据来源就是国外卫星图像代理商,这些代理商确实是按照商业模式来运行的,但国外卫星图像的采购成本比较高,对国家安全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也有企业尝试着用国外卫星摸索商业化道路,这就是得到徐冠华院士高度赞扬的北京一号卫星。这家企业采用了包租国外卫星的方式,为国内的诸多遥感应用单位和应用项目提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有企业,则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模式:与其他机构合作发射卫星。企业在卫星策划过程中就参与进来,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支持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这就使入门企业不需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摸索卫星研制、发射和运营,省去一部分“学费”。对刚刚进入航天产业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是一种值得考虑的业务启动方式。

本次吉林一号组星的发射成功,证明国产卫星也能进行真正的商业化运作。只要卫星的业主单位能够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市场化心态来看待卫星产业,用产业发展的大局及商业化的思维来搭建卫星运营和数据服务体系,国产遥感卫星是完全可以取得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据我们所知,国内颇有一些大学、研究机构信心满满,打算投身卫星研制和运营产业。这必将带来国产卫星服务资源的大幅度扩张,使卫星服务的价格有效下降、质量充分改善,有利于用户,更有利于产业发展。

而需要认真思考自己地位和角色的,是两类人。
一类当然就是曾经垄断遥感卫星数据的单位。商业遥感卫星的出现,使他们的垄断失去了意义。如果商业遥感卫星的数量持续增加、图像质量进一步改善、产品供应流程进一步压缩,谁还会去这些垄断单位那里苦求一两张卫星图片呢?到那个时候,不但已经上天的国产遥感卫星资源遭到浪费,这些单位本身的存废问题也会提上议事日程。被人革命不如自己革命,有关单位是不是应该考虑,主动转型成一个商业公司呢?哪怕是一家两制或者混合型所有制等多种有效的开放合作形式,也是向市场化方向迈出的正确步伐。

另一类是至今仍在航天大门外观望的互联网巨头们。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具备了自行建立和运行卫星系统的财力,国内卫星制造商们也不会拒绝为他们研制和发射卫星。航天部门已经多次主动邀请互联网企业参与航天产业发展的研讨和学术交流。对互联网企业来说,用自己的卫星来提供物流跟踪、物联网支持、地理信息服务,是完全可能也完全划算的。特别是对那些希望帮助国内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大型电商企业——例如阿里巴巴——来说,一个覆盖全球的、独立运行的天基信息服务体系,可能是必须之物。

当然,诸多创业型的中小企业也应当在其中积极寻找自己的位置。每个细分市场都需要自己的独特产品与独特服务,当个人用户进入航天市场以后,对于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就会更加强烈。这给了中小企业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是研发APP还是研发穿戴式设备?那怕研制出用于接受卫星信息的手机附件,也会有自己的市场空间。

谷歌公司在设想全球天基互联网星座的时候指出,这个系统“可能与今天的谷歌规模一样大”。考虑到天基信息系统的能力与优势,此言绝非夸大其词。我们的有关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应当如何拿到这场盛宴的入场券,应当是吉林一号带给我们的热烈议题。


拜托~关注一下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