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南京梅山钢铁的点滴往事
作者:大马
梅山,现称梅山钢铁,过去称9424,后来称梅山工程指挥部,又改为梅山冶金公司。
不管如何称呼,我与梅山24年,走进工厂,成家立业,从17岁-40岁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我的一生中,其实也是包括万多个职工和我一样,烙印已深深刻入。
在庆祝梅山五十大庆的日子里,收集了部分资料,编辑成个人的纪念文章,也是以个人的名义作个纪念。下一个十年,也许梅山钢铁会有大变动,但,我们认南京梅山这块土地,因为,这里有我们的汗水和欢乐...
巧合,实在是巧合,2019年经我考证,我太爷爷就是江宁人,也就是今天梅山所在的南京市江宁区所在地。也就是说,1971年我其实是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地。
1971年老的厂门口形象已不复,这是最新的大门,但我们能辨出当初。
这里是我们70-73届几千新职工1971-1973年从上海来到梅山下车的地点,几十年了,没有改变。
2018年刚好是我在梅山24年,回到上海24年的特别年份。站在1971年落地梅山的地方,让我感慨...。
1971.10.13我17岁来到梅山,第一次穿上了工作服留的影,背景文化大楼是我们的第一个集体宿舍,现已被拆除。
找到一张当年我们机修厂大门口的照片。
我们的金工车间(分一金工和二金工两排四跨厂房,同属金工车间)就靠在厂大门口。
厂门口对面也就是这个拍摄位置,就是我们第一次上海过来火车下车的轨道位置。
2018.7月我们旧地重游,来到了我们的机修厂金工车间(二金工车间)留影。
老车间没变,差不多还是这个样子。
只是一金工车间没了。
看到了当年我做过的老机床还在,原来是放在一金工车间里的,可惜一金工厂房被拆除了。
不过一金工虽然拆了,在原地又盖起了9000平米的钢结构车间,也算是脱胎换骨新生了。
我的师傅,令我尊敬的孙慧珍师傅,今年已高寿86了,我自1972年就跟她学徒三年,直至满师。师傅待我如亲妈,我在她的技术、工作、生活的关怀下,在梅山这些年中进步很快。
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
她的老爱人,焦化厂后勤科长宋建文今年90高寿了,身体尚不错。
老人身体康健,我们后辈也欣慰。
我的俩师妹师弟 :
杨明晖,公司乒乓球队队员,一手好技术,至今65岁了,还掌管着一家中型出口型企业的技术业务。
李大勇,名字和我只差一个字,技术业务好手,退休前一直是虹口区区机关通讯站骨干技术人员。
来梅山不久,1972年参加了畅游长江的活动,留下的游泳帽至今是个纪念。
当初选拔条件是,必须在池塘里游一小时不靠岸,后来训练到三小时不靠岸,才能跳入长江。
在集体宿舍八九年的日子里,自学了金加工技术、摄影、绘画与书法、烹饪...,喜欢的都自学,包括缝补等生活自理能力,乐在其中。
现在想来,我们没有荒废自己。
当年的团组织很活跃,义务劳动、拉练凭吊雨花台等等,活动很多,至今觉得有意思。
雨花台凭吊,常常拉练,路程50里路,梅山几千团员青年,十里长队伍,前锋已到板桥,这里还刚刚出发。
这是我们当涂县采石矶合影。
当涂离梅山35-40公里左右
这里现在不仅有早先的青莲祠,唐代大诗人李太白就在这里醉酒驾鹤而去,还留有衣冠墓。还有大书法家林散之的墓地和纪念馆。
我家李姓,据上代祖先传训,我们的李姓源自青莲一族,故感情上我很喜欢采石矶公园,而林散之也是我最喜欢最崇拜没有之一的大书法家,故我曾很多次留迹采石矶。
长江对岸就是和县,当年楚霸王“霸王别姬”自刎就发生在这里的乌江,我们到【霸王祠】凭吊后合影,三个字记得是张爱萍上将的书法,那个时候祠堂很简单,估计现在搞大了!
下面的团活动集体照是摄于南京玄武湖公园,集体照中,可惜两位同事(右侧上下两位)英年离世了 :我们班组的刘清卿(2005年1月)和大车班高德良(2016年)。两位都很优秀,刘清卿的女高音在公司是出名的,高德良聪明好学,技术精湛。
我们金工车间一金工厂房已被拆了,现在留下我这幅速写还是半跨,不过我的滚铣班组还是在这里有点印象。
滚齿机。
地板组。
抢修高炉备件,当年画的草图。
1975-1977年我参加了“7.21”工人大学“机械班”两年的半脱产学习。
怀念尹加禾老师。
向张文淑老师、季民达老师、杨宗栋老师、李申荣老师...致敬!
魏运华老师也已离世
在这座机动大楼(机修厂和动力部两单位的厂部办公大楼)里,我于1980-1985年在此工作了五年时间。今天已经破烂不堪了。
这是70年代中后期在厂部大楼前的集体照。
我于1976-1978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
我们的滚铣班组至今未散,经常在一起聚会聚餐。
电大同学几十年保持着深厚友谊,经常来往走动。
同厂同宿舍的老朋友老同事始终常聚言欢。
分配到梅山的上海市新沪中学老同学常聚【无茶轩】。
机修老同事一往情深。
70年代中,我是梅山第一届团委委员(当时梅山全公司2万多职工,号称有8000多团员青年),这是梅山团委和各厂团委书记合影照。
1978-79年,各厂团委陆续有人高考录取,我们欢送着他她们离开梅山。我的文化基础非常好,因一重要原因,我选择留在了梅山,后来八九十年代,通过电大、江苏教育学院成人教育等途径,完成了大专与本科的学业。
今天和他们比起来,我没走正规高校的路,其实也是有失有得,如果1977-78年我选择离开,梅山这后来一大段人生经历也就没了,故事可能另写了,而我现在看自己,觉得当初选择也没啥不好,至少用人生的前半段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浓浓的梅山情!
1981-1989年我住12幢303室,这里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孩子。
如今老房子还幸存着,去年看望了老房子。
这里是我们散步最多的地方。
1982.4 女儿在上海出生,我们那时没那么多假去陪同夫人生孩子,期间一个人在这里没事,现场画的新建乘降站水彩画,现在倒是成了很多梅山人怀念的场景。
1989年这一年是梅山工地的大喜日,家家户户分到了新工房,二室一厅,这在当时上海可是令人羡慕的哦!
1985年我调到了公司职工教育部门,公司1988年成立职工培训部,在这里,我愉快地工作到1994年10月。我从1985-1994十年的教育工作中,享受了十年寒暑假,享受了中国第1-10届教师节待遇。
1993年3月负责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参与布展的梅山职工教育成就展,那个时候文字都要亲自按黑体字写出来,再一个个剪出来贴上去,好费功夫哦。展览得到当时的市经委主任蒋以任的赞扬。
有件事情值得一提,1994年4月,梅山建厂25周年庆,公司第一次举办大型厂庆展览,展览共计一万多个美术字,都是我亲手书写,并请来一批新进厂的大学生在我指导下用剪刀剪出来,再贴到展板上的!过去没有电脑刻印,工程就这么“浩大”。
1993年元宵节公司灯会比赛,由我主设计,并与李文斌、徐耀武等同事共同制作的大型元宵灯,代表公司培训部参赛获得公司二十多个单位参赛第二名的荣誉。
著名的牛首山风景区离梅山约10公里左右。
那个时候我们每年两次自行车郊游活动开心着。
这么多年过去了,培训部的集体至今互相还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1994年4-8月,我参加了梅山合唱团,在上海300万产业工人歌咏比赛中,一曲【心愿】让我们梅山夺得头筹,荣获全上海第一名的荣誉,至今想来都很激动。
八月,又应邀参加北京【第三届国际合唱节】,受到热烈好评。
顺此,也深深怀念现已离世,曾为参赛作出重大贡献的文化站郭永治老师(大合唱总指挥);深深怀念大合唱主唱之一的刘清卿(我的班组同事、好友)。
1994年11月,我终于结束了梅山24年工作生活生涯,回到上海,调入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这一年,我步入40不惑。
梅山在我离开前一直是这个样子,高炉是这里的主体和标志。
如今,梅山钢铁早已成为年产七-八百万吨钢和钢材的特大型企业。
2018年我们一群梅山人再次结伴共游新梅山,体验新发展,梅山人有自己的企业精神,就是希望它永远美好!
永远的梅山情。
尽管离开很多年了,但是梅山这块热土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回味与记忆。
有一段在上海飞地--南京梅山工作生活经历的上海人,真棒!
有一大批同经历的梅山老朋友伴随一生的上海人,真是棒上加好!!
虽然,今天梅山钢铁的庆祝大会我们无法参加,但几万梅山人的心是相通的,老梅山人,这辈子,我们永远在一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