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心理学:七十岁之后,谁才是最亲的人?
在心理学上,判断一份关系是否为亲密关系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与这个人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会不会产生更进一步的想法,可不可以长久的与对方相互扶持。
亲密关系心理学(Intimacy Psychology)
人际关系是社会交换方式中的一种,主要是情感上的交换,类似于物质交换,但是从本质来说又超过了物质交换。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想牺牲小部分利益,和能够提供最大价值的人进行交往。
但是,实际上人们只会与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足够价值的人维持稳定而亲密的关系。
亲密关系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小分支,有调查表明:如果我们与特别亲密的人待在一起,通常会觉得更加轻松自在,并且亲密的人能够给予我们很多良好的情绪体验。
除此之外,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年龄的变化是共同进行的,比如说:刚出生时,我们最亲近的人是父母;而长大后,我们开始更在乎自己的伴侣和朋友。
总的来说,亲密关系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期间,我们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青春期,我们与朋友建立亲密关系;成年后,我们与伴侣、后代建立亲密关系。
当年岁尚小时,孩子更喜欢和父母待在一起,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亲密程度也会影响到其将来的人格形成。一个好的童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我,收获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进入青春期后,每个人的亲密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和父母之间开始产生距离感,和朋友走的更近一些,有些叛逆的孩子甚至会对父母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
成年后,我们变得更加向往爱情,成家立业成为了每个人的首要任务,亲密关系也再次发生转变。我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留给自己的小家庭。
当我们成为父母时,亲密关系将再次转变,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变得更多,他们也变成了自己最重要的羁绊。
我们的亲密关系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有一定的阶段规律性,可是年轻的读者是否思考过,70岁之后,谁才是与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人?
保证自我适应水平
一段从来不发生争执的亲密关系就是健康的吗?
不吵架并不意味着,这段关系就是快乐和充实的。无法通过摩擦来认识对方的不同点,我们的关系将得不到深度的进展。
其实,每个人的心理空间都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亲密关系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认知,意识到自己不一定要孤独的生活,团体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度过许多艰难的时刻。
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或者是亲人,都能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多面性,而不是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这也是生物进化发展的意义之一。
在自我延伸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认识更多有趣的人,比如:具有新鲜感的爱好、学习新技术,不同思想的碰撞,都能够收获更多的内在满足感。
亲密关系经过最开始的热情阶段之后,多数人都会到达瓶颈期。这时,便需要两个人作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彼此之间的个性。
熬过瓶颈期后,你们的亲密关系就会变得更深一个层次。
词汇实验中,当我们看到有关“伴侣”和“父母”等这类词汇时,大脑的反应会变得更加迅速,但是,看到与社会相关的词汇时,我们的反应却变慢了许多。
这其实就是“恋人参照效应”,毕竟我们总是将伴侣和父母,当作生命中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人。
我们在一生中会建立许多段亲密关系,但并不是每一段都可以持久稳定。
在人们的心中,每段关系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结婚生子后,我们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养育自己的子女,努力于自身事业,父母与我们的关系会变得渐行渐远。
在我们年纪渐长时,心心念念的孩子也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圈子。所以说,在70岁以后,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人。
毕竟,只有伴侣是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无论生老病死,贫穷与富贵都能携手并肩。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y and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