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王寺街道大古城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据《西安通览》“古城”条载,大古城村因地处秦阿房宫古阿城的一部分,后因西燕慕容冲所筑阿城遗址得名古城村。
据传清嘉庆以前,古城村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上西北地势低洼处,时称“北古城”,后因人口增加,9户人家迁至现址即大古城村,7户迁至现在的小古城村,两村在清嘉庆年间合建一座马王庙。因大古城人口较多,所以破例将庙门开向北面。马王庙旧址在今古城小学。
大古城村旧城池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30米,城墙宽3米、高6米,城池四周内有约2.3米宽的马道。村东南阿房宫前殿遗址上有魁星楼,西南角是与小古城村合建的关公庙,东南角修建小庙称马王庙,西北角建了一座地母庙。村西门为正门,可以出入马车,城门楼上镶钦着砖刻“古时金汤”四个大字。东门外有一小楼称玉皇楼。最早的村子规划是30户。抗日战争时期全村设三个甲,每甲12户。新中国成立时全村61户,253人,耕地920亩。2010年,有3个村民小组,159户,776人。耕地765亩。
全村共有九大姓,冯姓最多,其次是纪、杜、朱、唐、李、郭、赵、翁、高。据传,冯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纪姓与纪杨村、小古城村属于同族同祖,新中国成立前曾经同上一个祖坟,相互拜年。东头唐姓从西安南郊吉祥村迁来,村东李姓由邻村狮子寨村迁来,村西李姓于1880年由河南怀庆府孟县即今河南焦作市孟州市迁来,郭姓1942年由河南郑州市金水区庙里村迁来;赵姓1912年随姐姐从未央区三桥镇阿房宫村迁来。翁姓因做生意于新中国成立前迁往西安城西门内,高姓因瘟疫20世纪40年代已绝户。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迅速增加,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分居盖房,原有的城池不能满足,从1952年开始新住宅地在旧城池以外建设。
1962年西安自来水公司在扩建第三水厂时,占用本村耕地,村中同时用上电,吃上自来水。
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先后开办铸造厂、胶合板厂、加工厂等,集体经济进一步扩大,劳动日值达到两元四角。1975年开始建设新农村,成为长安县学大寨的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住房标准是全村实现砖混结构建设,建筑面积商定为两种,50%住户达到改造以前全村最大的128平方米。所有新的分居户达到90平方米以上。提出的口号是奋斗三年,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是集体出三分之二,居民个人出资三分之一,128平方米的户型预算投资4500元,90平方米的个人投资是1300元。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大队又开办水泥预制厂、机砖场,成立运输队、建筑队、缝纫组等,全村农闲时70%的劳动力都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四年基本建成含大队部、接待室、代销店、医疗站、托儿所在内的20栋11420平方米住宅和公用砖混结构房子。解决102户居民的永久住房问题。新增23户,节约耕地十余亩。期间大队和村民个人先后购买汽车一辆、大型拖拉机一台、小型拖拉机十余台,户户购买电视机。其间,时任县委书记卜克义、县长张家谋等多次现场指导工作。建成后先后接待东德青年访问团,南斯拉夫、柬埔寨农业代表团,卸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外国友人的参观访问和国内多个省市县参观团。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农忙务农、农闲外出打工,收入大增,有十余户进城入县购买土地使用权和房子,土地流转种植经济作物,开办私营企业。全村200户中有三分之一都购买了小汽车。村里建成篮球场,购买健身器材,添置图书室、电教室。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