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高桥街道计家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槽坊村南1公里处,村东沙河由南向北经过,村西有咸秦公路和阴水坊村毗邻,南与马务村接壤。现有近500人,土地1600余亩。相对而言,地广人稀,加之地下水充裕,旱涝保收,物产丰富。

计家村北,原沙河上有一古老渡口,村中有条东西大道,是西路人赶高桥古会或途经高桥再往省城的必经之地。

据老人讲,唐代有位皇帝经常去西滩一带巡视军营,当时渡口处没有桥,只有些大石头放在河床上,人马跳跃而过。该皇帝有一次骑马欲过渡口,不慎人和马滑落水中而死,灵柩停放在当时的村庄里,所以自称皇晏村。之后土地荒芜,杳无人迹。清末民初,有几户外地和外省籍人(郭、焦、冯、宋姓等)陆续迁居于此,开荒种地,形成散居村落。当时人们常以“几家人”称之,以后官府核查户籍,才以俗称定名为“计家村”。

新中国成立前,人们过着“吃不饱、饿不死”的贫困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村容村貌到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除保证一定粮食种植面积外,积极发展以大棚草莓为主的各类种植业。十多年来,大棚草莓已从最初的十多亩发展到目前的200余亩。此外,还有大棚菜、大棚花卉等20余亩。再加上食品厂、水泥构件厂、小商店、出外打工、在外职工以及粮食收入、大棚草莓收入等,村子年总收入不下300万元。

村民家家建起漂亮的小楼房。人均居住面积达50—70平方米,甚至有超过100平方米的。空调、冰箱、电视机、电炊具等基本普及,电脑、大小汽车年年增多。老年人在一起谈天时,不禁感慨万千:“过去过年是过难,现在过年还过难;过去过难是没钱,现在天天在过年,难的是咋个来过年。”

至目前,村中修通环村水泥路、环村绿化带,建起健身广场,修起自来水供水站,设置垃圾台,配齐水利设施,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十多年来,村民违法犯罪率为0%。不良现象已基本根除,代之而起的是宽容、协作、互助互爱、和睦和谐。每到农忙时,村民自发协作,形成集体化生产模式,帮助许多家种草莓、收粮食。村里谁家有了红、白事,建房上板、为老人过生日等,家家出力,人人帮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