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历史·金融】“衡山之谋”的可怕威力
“衡山之谋”出自三十六计,指春秋时期齐国征服衡山国的货币战争。
齐鲁两国之间有一个衡山国,当时的齐国经过管仲改革,国力日益强盛,其图霸之心也日渐显露,于是卧榻之侧的衡山国就成了齐国称霸之路的首选目标。
衡山国盛产兵器,“衡山利剑,天下无双”。因此若要以武力攻下衡山国,那必然需要经过一番折腾,而且对于齐国国力、经济都会有所损伤。因此管仲认为:“不可硬攻,只可取巧。”
据《管子·轻重戊》记载,齐国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十个月后,与齐国接壤的燕国和代国听说后,以为齐国采购军备是要攻打他们,为防备齐国进攻也开始进入军备采购的行列,齐、燕、代三国大肆采购军备,又引起其他邻国的紧张,于是他们也加入军备采购的行列,最后可谓是天下争购衡山兵器。看到这种情况,衡山国国君告诉宰相:“天下各国都征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受此利好刺激,衡山国百姓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
一年后,齐国派人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按每石五十钱收购。这样一来,包括衡山国在内的诸国都运粮卖给齐国,就在各国为发财欢呼的时候,齐国却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
在夏收前,齐国向衡山国出兵。
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得精光,只得向齐国投降。
借着锋利的齐刀(齐国铸币),管仲最终击溃了所有对手。五年中,管仲先后用这种方法收拾了鲁、代、吕等诸侯,屡试不爽。不是诸侯太愚蠢,而是在利润驱使下,国家的每一个人都已经疯狂,国君就算看清楚了齐国的阴谋,也无计可施。
齐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71年),齐、鲁、宋、陈、郑“同盟于幽”,周惠王“赐齐侯命”,齐国春秋霸主地位正式确立。
小雯曰:
“衡山之谋”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以高价诱使敌人放弃本业,追求某种产业的畸形利润,最终造成敌人经济瘫痪。
要破解“衡山之谋”也很简单,那就是不上当就行,然而时至今日,似乎没有人能够抵抗“衡山之谋”的诱惑。在任何时代,一种商品价格暴涨都会带来巨额利润,这种利润高得让人炫目,除非这种利润来自垄断性技术,否则一定会出事。高利润会吸引相当一批人冲进去,这批人往往还是能率先看到商机的精英。而等到一个国家几乎全民都只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暴利就要终结了——因为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赚钱,一个市场上总有买家和卖家,当所有人都成了卖家,你能赚谁的钱呢。
虽然最初版本的“衡山之谋”是外部势力蓄意已久的阴谋,其目的在于毁坏敌对国家的经济根基(在农耕时代,农业是一国立足之本),但其中蕴含的经济道理放在今天也一样具有现实意义。2009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均是能够获取暴利的行业,2016年一位中介客服甚至可以获得上百万年薪,辛辛苦苦上班工作的工薪阶层却饱尝供房之苦。
在这种暴利之下,大家纷纷逃离实业,投入资本市场的怀抱,于是“脱实就虚”愈发严重。而这种脱离本业的疯狂逐利,究竟会产生什么结果?看看衡山国,其中真味,想必各君自有体会。
说明:以上结论仅为小雯一家之言,未必准确,若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留言提出,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