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乡村服饰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趁着在江南求学的儿子尚未返校,星期天,我们一家人驱车到惠民县魏集镇,一探鲁北古村落和魏氏庄园的风貌。

古村落有点像江南小镇的山寨版,看惯了江南小桥流水秀丽美景的我们,总觉得这新修建的仿古村落有点轻俏和怪异,南不南,北不北的。倒是魏氏庄园的恢宏气势让人震惊!在魏氏庄园的非物质文化展厅中,我被几双毡靴,还有几件儿童穿戴的兔儿帽和虎头鞋吸引住了。这些曾经在鲁北乡村风行多年的服饰要不是今天从这里发现,几乎完全从我的记忆中消逝了。

这些物件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勾起了我对童年往事的深远回忆。我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鲁北乡村曾经穿戴使用过的一些鞋帽和服饰。

1

毡 靴

毡靴,在我的老家又叫毡窝、毡疙瘩。在我小时候,鲁北乡村这种靴子很常见。高筒宽帮,厚重坚实,颜色灰头土脸,大多是老人穿的。之前我只知道这种靴子很暖和,但不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在魏氏庄园的展厅解释中,我才知道,这种毡靴是纯羊毛手工制作的。粗羊毛经过梳理擀制成毛毡,经高温加热、熏蒸、挤压等十几道工序制成,具有回弹、吸震、耐磨、保暖等性能。据说,毡靴制作工艺来源于遥远极寒的俄罗斯,是严冬不可缺少的保暖用品。“没有缝好的小毡靴,怎能穿它见情郎”,这是俄罗斯非常有名的民歌《毡靴》中的一句。这句歌词为毡靴增添了浪漫的气息,但它在我的记忆中却只是灰头土脸的一双粗笨丑陋的大靴子。

小时候,我们家就有一双毡疙瘩靴子,好像它并不专属于哪一个人,全家谁都能穿。当然是母亲穿得更多一些。下雪天,毡靴就体现出了它的优势,既不怕湿,又耐脏保暖。母亲穿着在院子里出出进进地干活。但在室内是不宜久穿的,因为太沉重,又不大跟脚,穿时间长了脚脖子会感觉很累。

每当晚上睡觉前,母亲就会把毡靴放在炕沿下,预备着夜里孩子们从土炕上溜下来起夜,或给煤炉子加炭时穿用。因为毡靴开口大,且质地坚硬,孩子们的小脚丫很容易放进去,里面又不凉。但因为我脚小,毡靴又特别坚硬沉重,我穿上就像套上一个大木船,特别不容易驾驭,只能平拖着往前走。

2

兔儿帽

兔儿帽,有的地方叫虎头帽,是过去乡村儿童戴的一种棉帽。在帽子的顶端有两个竖起的毛茸茸的兔耳朵,前脸处有一圈兔毛,儿童戴上像个卡通娃娃,既保暖又美观。帽子外层用颜色鲜艳的绸缎,里层用柔软舒适的棉布,中间絮棉花。在帽子的前额刺绣老虎或其它动物脸谱图案,前脸处缝制一圈兔毛,后脖颈处还垂着长长的褶皱后搭,所以非常暖和。小时候,三岁以下的儿童基本都戴这种厚暖严实的棉帽,既美观又暖和。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戴的是一顶绿绸子的兔儿帽,外脸一圈白兔毛。把白嫩嫩的小脸衬得粉嘟嘟的。戴上它总能让人想起童话故事中蹦蹦跳跳的小白兔。现在这种纯手工制作的棉帽子已经很少见了,代之以毛线制品的帽子,缺少了一份童真和灵动。

3

转脖围嘴

为防止儿童流口水弄湿衣服洇红下巴而佩戴在脖子下面的一圈棉布制作的环形布垫。在我老家也叫脖噶乐子。纯棉布手工制作而成,4、5片花瓣状围成一个圆圈,花瓣处有的手工刺绣精美图案。在后脖处开口,用细绳系上。下巴下面这一瓣流口水弄湿了,就转一下。儿童戴上既美观又实用。记得以前农村流口水的孩子特别多,父母们就为孩子佩戴上这个转脖围嘴。孩子流口水流得厉害的,有一个偏方说吃猪尾巴能治流口水。至于是否管用,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小时候不流口水,也没吃过猪尾巴。以前家里孩子多,大人忙着干活顾不上,这种佩饰很实用。现在的儿童好像都不大流口水了,偶尔流口水也被家长及时用纸巾擦掉了。

4

连脚棉裤、虎头鞋

连脚棉裤也是婴幼儿的专用服饰。就是棉裤和裤脚是一个整体,在裤腿处拐个弯,加上一个三角形的连脚。穿连脚棉裤必须穿虎头鞋。虎头鞋方口方底,像一只小船。鞋面上用彩线刺绣着动物的脸谱,以虎头为主,张着口呲着牙,再用布缝上两个大耳朵,鞋脚后跟处还加一块方布当虎尾巴,既为了好看,也为了穿戴时用手拽着进脚方便。鞋底子一般不很厚,因为有厚厚的连脚棉裤踩着,婴幼儿不会感觉单薄硌脚。左右鞋帮上用两条鞋带子系在棉裤上。穿这种棉裤的孩子大多在1岁以前,还不会走路,穿上鞋子只是为了孩子在地下站立或爬行时不弄脏棉裤。真正到孩子学走路了,就不能穿这种连脚棉裤和虎头鞋了,因为棉裤脚袜太厚,孩子会站不稳当。这样的棉裤是上下一体的,上面有个夹层的坎肩盾子,套在孩子的肩膀上,把棉袄穿在棉盾子里面,后背开口,给孩子从后背套上,在后面系上扣子。光滑的小屁股露在外面。我儿子小时候还穿过这种棉裤,是母亲亲手做的,现在北部乡村的孩子好像还有穿的。这种连脚棉裤和虎头鞋都是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甚至有刺绣工艺,做工工艺复杂,年轻人没有几个会做的了。

5

高筒棉袜子、牛鼻子布鞋

高筒棉袜子,也就是传统的布袜子,似乎也是和牛鼻子布鞋搭配着穿的。袜子是原白老粗布缝制的,袜底一般是夹层的,纳着细密的针脚,袜筒很高很阔,没有伸缩性,不穿在脚上也能直立着。穿这种袜子好像还得有系裤腿的带子,脚上再蹬上一双黑色粗布的牛鼻子布鞋。之所以叫牛鼻子布鞋,是因为两片鞋帮接头处在鞋面上,用两个皮沿条在鞋面上端平行包裹,在鞋口处打个盘扣皮结,外观看起来像牛鼻子状。好像现在寺庙里的和尚还穿这种鞋,所以也叫僧鞋。记得小时候农村的老头、老太太都穿这种鞋袜。老太太都是小脚,牛鼻子鞋子尖尖的头,肥裤腿在脚踝部都有绑腿绳子绑着,走起路来前颠后倒的。

6

高腰棉裤、扎腰绳

高腰棉裤和扎腰绳似乎也要搭配着穿。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的棉裤腰都快到前胸口,裤腰一般是夹层的白棉布做的,因为肥大不贴身,外面就需要用一个围脖状的粗绳子扎着腰。讲究的家主用丝绦扎腰,穷苦的主也有用草腰子代替扎腰绳的。在我的记忆中,乡村老头多数用麻绳和线围脖扎腰,棉袄的扣子总是系不严整,露着里面的破毛衫。老头嘴里叼着长柄烟斗,烟斗上挂着旱烟荷包,一明一暗的烟火光里总是映着一张古铜色的饱经风霜的脸。老太太的扎腰绳都扎在里面,多数是红布绳。

7

瓜皮帽、大襟褂子

这是乡村老太太的经典服饰。瓜皮帽是黑色平绒的,帽子正中额头上方镶嵌一块绿宝石。当然那是家底殷实的家主,更多的农村老太太是缝一个闪着绿光的假宝石或圆扣子。稀疏花白的头发挽成一个圆疙瘩,用网兜套起来,露在瓜皮帽外。大襟褂子一般是宝蓝色,斜开口,从脖子到腋下一排盘扣。褂子前襟掀起来能兜很多东西。下面则是肥腿裤,裤腿用绑腿绳系着,下面一双尖头小脚牛鼻子鞋。我本家的一个大奶奶,从我记事起就是这身打扮,直到1998年去世,一直保持着这种装束。

这些带着自给自足农耕文明特色的服饰,早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封存在人们模糊的记忆和民俗文化博物馆中了。今天偶尔在这里看到,竟然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在梳理这些过去的服饰的时候,我眼前浮现的却是一张张父老乡亲温厚纯朴、亲切祥慈的音容笑貌。

作者:杨玉美,笔名青杨梅。山东阳信人,现任滨州技师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滨州市作协会员。先后在《滨州日报》《鲁北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50余篇。作品以散文随笔为主,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多以描写读书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为主。近来关注鲁北民俗,已发表多篇反映乡情民俗的文章。

▼杨玉美女士作品欣赏

场院情思

老家的热炕头

房顶上的欢乐时光

远去的小清河摆渡
初次回忆的青春

纯化东王文村:轱辘把胡同今安在?

赶集卖布的岁月

追忆童年∣卖鹅蛋

小小说∣枣儿红了

老家情怀∣一日两餐的岁月

我为父亲剪指甲

风中飘舞“萝卜钱儿”

(0)

相关推荐

  • 万万没想到穿棉裤竟是一味“药”

    本文经三和课堂授权转载 冬季健康习惯营已经开营三周了,不断有新同学加入,几次直播课的主题也涵盖了穿衣.饮食.情志等多个方面,但是在微信群里有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就是穿棉裤. 为什么小伙伴们这么热衷于讨 ...

  • 怎样在俄罗斯过冬:给外国应招生的建议

    了解俄罗斯留学信息,尽在俄罗斯留学一站通公众号,输入大学名称即可自动获取回复. 申请,咨询留学;办理公证认证,签证,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QIEedu,俄罗斯留学认准启俄留学! 您想在俄罗斯留学,可是担 ...

  • 窦小凡:消失的乡村讨饭者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消失的乡村讨饭者 作者 | 窦小凡 原创 | 乡土 ...

  • 他把家乡画在油画布上,提醒我们关注即将消失的乡村风景

    贝奇科夫·维克多 俄罗斯功勋画家 贝奇科夫·维克多出生和成长于弗拉基米尔州的科夫罗夫市,在伊万诺沃美术学校开启了自己的艺术学习之路.之后考入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毕业后又在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攻读 ...

  •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为何在农村奔波辛苦了一辈子的他们却处在消失边缘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日益繁重的任务和报酬成反比,着实让村医寒心.但是自己苦苦经营几十年换来的一点自信,又不愿就此舍弃.有抱怨的已经离去,我们这些嘴里喊着"鸡肋""鸡肋& ...

  • 《文化安顺》乡村档案 消失的屯堡村寨 2018年第88期(总327期)

    参与考察的朋友们 吕燕平 摄 消失的屯堡村寨 田野手记之三 --杜应国 2018年9月23日,星期天,明日就是中秋节.我们一行六人,趁着节前的余暇,来到东屯乡的高寨山探访. 水坉内的稻田 吕燕平 摄 ...

  • 广东河源和平小山村,只有2个老人在坚守家园,守着将消失乡村

    有很多的乡村即将消失,今天我带大家来到广东河源和平县阳明镇星星村,里面一个只有2个老人坚守的乡村,不知道是因为他们放不下家园,还是没有更好的去处?总之她们与青山作伴,听溪水入眠,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 编包谷壳背垫,即将消失的传统乡村技艺

    背垫 蒙鹏 前几天去老杨家走访,看到老杨的老伴汪老太太在编背垫.去了老杨家几次,还没发现汪老太太有这手艺.我一时来了兴趣,便和汪老太太仔细交流起来. 汪老太太一边给我摆谈,一边理着手里的包谷壳.包谷壳 ...

  • 乡村风物(中):消失的行当

    岁月匆匆而过,时代急急向前.乡间诸多风物,有些已经遁踪,有些依然相沿.移风易俗,此消彼长,彰显着历史的力量,时代的力量. 货 郎 货郎,走街串巷出售针头线脑的小贩.我小的时候,农村的商业还是欠发达的. ...

  • 患癌6年,乡村医生的土方法,2年后癌细胞慢慢消失了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我们身边的人总在得癌症?现在的癌症为什么越来越多?好像周围朋友亲戚同事当中,几乎都在不停地得癌.研究显示这个和我们生活环境日益相关,另外和我们生活压力也密切关联,自然就会 ...

  • 浅谈乡村治理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随着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走上了建设数字乡村的道路,从传统的乡村治理到使用互联网数字化治理的模式,乡村的风貌和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乡村治理模式到底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