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名言素材运用例析

无论是叙述文写作,还是论述文写作,引用名言几乎已成为考生考场写作的常规操作。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考生只是为了装点文章门面而引用名言,甚至是为了引用而引用,而不顾及名言的特定含意与文章表达的具体需求,致使名言沦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似可惜。其实,名言如“他山之石”,为的是“攻玉”,因此考生考场作文时首先要用对名言,然后在此基础上用好名言。名言不是文章的附着物,而应深深地植入文章内部,成为文章的血肉,以丰富文章的思想内容,深化文章的思考维度,提升精神境界。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打开名言的正确使用方式。

技法1:准确 —— 语意上高度契合

准确,是考生写作时运用名言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考生要对名言的出处有所了解,务必从原文本的具体语境出发,揣摩原作者表述相关名言的真实意图,切忌断章取义。其次,考生要对自己试图表达的含意有确定的认知,意明才能言清,警惕外引名言歪曲自己的表达意图。搞清楚了“我要表达什么”和“这句名言能表达什么”,考生就可以进行两者之间的语意对接了。由于名言是固定的,不可擅改,考生可适当改变自己的表述形式,将名言与自己作文内在的意义融为一体。

高分示范: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袁枚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朵渺小的苔花,知道自己没有牡丹的华贵,却依旧昂首舒展出牡丹的自信。中岛敦曾在一本书中讲道:“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细忖苔花的内心,或许就是这种状态吧。面对华贵的牡丹,苔花或许有些害羞与迟疑,但她更相信未来,于是同样以牡丹的热情去回报春天。这是苔花的勇气。

——考生作文《不学牡丹开的苔花不是好苔花》

教师点拨:

该语段中所引名言出自中岛敦的代表作《山月记》,该书对人性的幽深与自我的存在具有深度探究,充满现代特质。中岛敦的这句名言指向一种矛盾的自我定位——“害怕自己并非明珠”和“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由此衍生出既有“不敢”又有“不甘”的两难心理。而考生在文中试图表达的就是这种内涵,苔花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但又不甘心永远居于卑微之地,于是她鼓起勇气学牡丹那样开放,呈现出一种羞涩而又自信的微妙心理。这样,名言和语段在语意上达到了高度契合。

技法2:自然 —— 语境上水乳交融

考生在作文中引用名言,既要注意语意上的契合,也要顾及语境上的融合。也就是说,考生所引名言在言语组织、表述习惯、情感色彩和语体特征等方面,要与上下文咬合无间,切忌让引文和原文变成两张皮,语意虽联而文气不通。这就需要考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表述形式上的协调和整合工作。根据一般的写作经验,考生有了某种表达欲望之后,可据此选用契合语意的名言。由此,考生可让自己即将形成的言语内容切入名言固有的言语形式中,顺着名言来表达,以使名言与上下文水乳交融。

高分示范:

哲学家们提出过种种幸福论,可没有一种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幸福是一种不确定的东西。一般人把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一旦愿望实现了,就真感到幸福吗?萨特的一生可谓功成愿遂,常人最企望的两件事——爱情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他都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却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这没多大意思。不过你有什么办法?”所以,我对一切关于幸福的抽象议论都不屑一顾,对一切许诺幸福的翔实方案则简直要嗤之以鼻了。

——周国平《幸福的悖论》

教师点拨:

该语段中引用了萨特的一句名言,意在佐证“愿望的实现不等于幸福”这一观点。作者没有将名言置于段首,以导出下文,而是将名言放在段中连接上下文,这就要注意名言与上下文的兼容性了。在上文的论述中,作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可一旦愿望实现了,就真感到幸福吗?”作者没有自己回答,而是在简要叙述萨特一生后,导入名言,让萨特来回答,显得巧妙而又自然。引用名言之后,作者又顺着萨特的无奈,得出结论,呼应上文观点,可谓水到而渠成。

技法3:灵活 —— 形式上不拘一格

在引用名言时,考生多喜直接引用和全部引用,一是因为简单,二是因为不易失真走样,但这也会使行文表述变得呆板。其实,考生只要牢牢抓住名言的要义,不妨在直接引用和全部引用之外,间以适量的间接引用和部分引用,使行文绵密有致,富有变化之姿。间接引用主要是化用名言大意,灵活处理名言的表述形式。部分引用是取名言中的关键词,或改造提炼名言中的关键语,融入行文组织中。考生作文时兼用各种引用方式,可活跃行文版面,增强表达效果。

高分示范:

水晶,澄澈透亮,不与其他颜色苟且,始终坚守着内心的纯粹。世上也有这样一类人,执着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最终成了极敏感又极易受伤的人。《渔父》里被楚王放逐的屈原,宁投湘流,葬身鱼腹,也不愿使自己洁白的身躯蒙受尘埃。面对渔父语重心长的教导,屈原固执得近乎无知小儿,坚决不愿听从渔父“清则濯缨,浊则濯足”的圆滑处世之道。也许,我们会对他的偏激行为感到不解,可谁又能说屈原的选择不正是其赤子之心的体现呢?

——考生作文《水晶人生》

教师点拨:

该语段有两处名言引用,处理方式略有不同。第一处引用的名言的原文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考生没有将之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文章中,而是采用了间接化用原文大意的方法,将暗引之语与自己作文的言语组织得天衣无缝,读起来流畅自然。第二处引用的名言的原文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考生将其概括为“清则濯缨,浊则濯足”,相当于提炼了一个简短的定语,扼要而不失真,灵活而不走样。

技法4  :深刻 —— 内涵上深挖细析

引用名言,不仅仅是为了引导思路、充实内容或佐证观点,更是为了深化文章的思想精髓,提升行文的精神境界。因此,追求深刻应成为考生引用名言的重要目标。而要追求深刻,势必不能引一些与自己文章内涵层级并列的名言,或者重复一下自己的观点,而要在自己浅层的表述上导入深一度的名言,最好兼含一定的分析,从而为整篇文章的某一观点挖掘出一条纵向的内涵通道,让人看到事物表象背后更为内在的东西。

高分示范:

宝钗身上有一种“空”。贾母曾问:你什么也没有?实际上宝钗是最早悟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她不是通过痛苦悟到的,而是天性如此。但宝钗的“空”和宝玉有所不同,诗人顾城敏锐地意识到:“宝钗空而无我,她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伤心。但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安慰母亲,照顾别人。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

——考生作文《我眼中的宝钗》

教师点拨:

该考生要阐释宝钗身上的“空”,这显然是一个高难度的命题,没有相当的灵性悟识和哲学修养,很难写出一定深度来。于是,考生在抛出观点、搭起论述框架后,干脆引入了顾城的名言,借他人之力来深挖细析宝钗之“空”的独特性及其深层内涵。名言中指出宝钗明知“生活毫无意义”,而又意识到“这就是全部意义”;明知“空无”,而又“不会像宝玉移情于空无”。借这样悖论性的阐释,文章深度揭示了宝钗精神世界的丰富复杂与独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