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地震,震碎人心劫后余生 | 震后心理危机干预4点必知

说起地震,不得不让人回想起十一年前的汶川地震。汶川8级地震,共造成87150人遇难或失踪,374643人受伤。

而十一年后,四川宜宾又迎来了一场灾难。宜宾6级地震,截止至发文时,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158人受伤、14万余人受灾。

这是两场规模不可同日而语的地震,可对于受难家属来说,近乎灭顶之灾。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造成许多人的心理创伤。

很多人一夜间就遭遇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与世长辞,因此心理难免出现一些异常波动。所以地震后的心理干预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地震后要如何修复受害人的心理创伤呢?

地震灾难后心理干预指面对突发灾难,人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在亲眼目睹亲人死亡和房屋坍塌后,受害者将造成恐惧、焦虑、紧张等急性心理创伤,甚至留下无法弥补的永久心理伤害。

灾难发生后及时进行心理援助,可以帮助那些亲历灾难的人最大限度的恢复心理健康水平,抚慰心理创伤,走出心理阴影。因为满目疮痍的灾难场景会给他们造成特别大的心理压力。

六年级的铭宇在震后的20小时被救出,宜宾地震后他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当学校教学楼坍塌的瞬间,一群孩子被压倒在废墟瓦砾中,小伙伴们相互鼓励,铭宇是最坚强的那个。可渐渐地,没了周边同学的声音,他看到自己身上涌出一股股鲜血。铭宇推旁边的同学,没有反应。铭宇被救出的时候,不停的追问:“他们人呢?XX在哪里?”在医院里,他整晚盯着天花板喃喃自语,轻轻一碰就大喊“疼,疼,疼死我了”对疼痛异常敏感。

当心理专家问铭宇“现在感觉如何”时,铭宇的表情凝重,面带菜色的说,“闭上眼我满脑子都是房屋倒塌的情景”。当这些话从一个11岁孩子的口中说出来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他经历了何种的恐惧和不安。经问卷测试和访谈,专家认为铭宇已患有抑郁症,对他进行药物治疗,并让妈妈多陪伴,给他安全感。

心理专家表示,灾难心理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干预,也许会影响他们一生,且目前正在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治疗。

1.惊吓期

在此阶段,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暂时失去知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魂不守舍”,事后往往对此不能正确回忆。

2.恢复期

受害者在这个阶段易出现紧张、焦虑、失眠、注意力下降、记忆减退等。受害者会先后历经“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这五个环节。

3.康复期

心理逐渐恢复平衡的阶段,但易出现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恐怖性神经症(phobia)、焦虑性神经症(anxiety disorder)、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等。

心理干预,简单来讲就是尽量让受害者把压抑已久的情感宣泄出来,可以通过让其对灾难事件、内心感受和体验说出来的方式化解灾后恐惧、焦虑的消极情绪,从而让受害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

1.直面死亡,接纳不良情绪反应

劫后余生,让受难者惊魂未定,这是人的本能。对于受难者来说,首先还是解决生存的问题,而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工作。很多受难者的心理反应是在一周、半个月甚至更长的世界延迟出现的。

当我们敢于面对死亡,接纳现实的时候,会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反应,如惊恐、无力、自责、担忧。只有当受难者能接纳问题,才会开始真正解决问题,一味的逃避可以一时,但未必长久。

2.构建爱和归属感

灾难让我们知道人类是如此的渺小,人类的生命又是何等的脆弱。当受难者面对一地鸡毛般的断壁残垣,感到被整个世界所遗弃了。这时,越快进行心理干预,越早进行外界联系越好。毕竟一个人是脆弱的,一群人是有力量的。

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是救援人员还是有着同样遭遇的受难者,一抹微笑,一个拥抱,一通电话都能给受难者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巨大的力量。在接受了自己脆弱的一面后,要求受难者要振作起来,对灾后的重建和新生活充满信心。

1.允许哭泣

在灾难的打击下,不管是默默流泪还是痛哭流涕都是好事,试着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对心理修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强迫其压抑自己的情绪,反而会造成身体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延迟恢复时间。

2.小组讨论交流

比起个体心理咨询来说,灾后的团体心理干预往往效果最好。小组讨论中,把同一伤害等级的个体放在一起,通过共情激发、情感共鸣后,让他们相互慰藉和支持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3.对死者的告别

幸存者可以通过埋葬小纸条、漂流瓶等方式,写下对死去亲人或朋友想说的话,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其不回避现实,把情绪宣泄出来。尤其对于孩子,不要隐瞒亲人离世的消息,否则会对他造成更大的伤害。要平静的告诉他,他的亲人或朋友去了另一个世界,并允许他有个告别仪式,这是一个了结,是承认现实的过程。

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引发我们的格外关注。丧失双亲的创伤,对孩子的未来难免有负面影响。我们要尽早鼓励他把自己当下的感受说出来,然后给他营造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环境,后期的干预可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具体症状和反应而进行。

写在最后:

虽然我们不可阻止灾难的发生,但万幸的是,我们可以及早做心理干预和疏通,把震灾给受难者带来的心理创伤度降至最低。

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