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志 200:孙权传》
这是《真·三国志》第 200 篇文章
今天来讲 孙权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孙权,字仲谋,孙坚的儿子,孙策的弟弟。
孙权出生于182年,据说还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呢。
当孙权还是婴儿的时候,黄巾起义就爆发了,孙坚随朱儁出战。
191年,孙坚战死,那一年,孙权才9岁,在影视剧新三国中,年仅9岁的孙权跑到刘表这以勇气与智慧要回了父亲的遗骸,其实在正史中,并无此事,要回孙坚遗骸的是桓阶。
孙坚死后,孙权的哥哥孙策投到了袁术账下,其中故事不多说,之前都在各人物列传中讲过。
200年,孙策去世,临终前选择了与自己性格相左的孙权阶梯自己,那一年,孙权刚成年,年仅19岁,被册封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孙策去世的时候,其实留下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江东,其内部也随时面临着崩盘的风险,当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然反叛,甚至就连自己人,庐陵太守孙辅都打算站到曹操那边去。
幸好,在孙权的周围还是聚集了一些人才,比如程普、周瑜、张昭、周泰、朱治等人,孙权度过了刚上任时的危机,对反对自己的势力逐个击破。江东一带的局面,暂时稳定住了。
随后,孙权自己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才,比如日后的陆逊、吕蒙等,也都在这个时候被孙权提拔委以重任。
208年,孙权第三次征战老对手黄祖,最终消灭了这长达十几年的一个外患。
同年,荆州牧刘表病逝,曹操挥军南征,在占领江陵后,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暗藏杀气,此时的江东,分成了两个阵营,鹰派主战,代表有周瑜、鲁肃,鸽派主和,代表有张昭。
周瑜说:曹操虽然人马很多,但大都是刚刚投降的荆州兵,看似强大无比,实际上却脆弱不堪,只要奋力一搏,获胜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鲁肃说:我们做臣子的投降,无非就是换一个老板罢了,而您呢,您投降了,好一点就是降级,跟我们一样做臣子,坏一点呢,没准行为处处受监视,自由可能都没了。
孙权决定,联刘抗曹,并给予了周瑜很大的希望:公瑾,放手一搏吧,如果失败了,你就回来,本将军将亲自对阵曹操!
最终,孙刘联手,于赤壁大败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出力最多的是刘备军,可实际上,孙权军才是赤壁之战的主力。
之后的事迹襄子也就不多做阐述了,在之前的很多人物列传中都有说明,无非就是在赤壁之战后,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威震逍遥津,以及濡须口之战,还有与刘备从蜜月走向对抗。
219年,孙权与吕蒙袭杀关羽,其后,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也将胳膊拐到了曹操这。
220年,在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为,不久之后代汉称帝,真正意义上建立了魏国。(此前的魏国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汉朝下面的一个诸侯国,由曹操建立)
221年,刘备也称帝了,同一年,孙权迁都武昌。
刘备称帝后的同一年,就对孙权发动了夷陵之战,最终被陆逊击败。
在刘备病重时期,孙权就曾派了郑泉于白帝拜见了刘备,两国的关系也逐渐缓解,223年刘备去世之后,吴蜀两国又重新抱在了一起。
关于其中的事迹,相关人物列传里面都会说到,接下来就是吴国的二宫之争,目前还没有在其他人物中讲到过,其实在后面的东吴人物中都会讲到,这里也就大概梳理个逻辑。
241年,太子孙登去世,孙权重新立了太子孙和,与此同时,还立了一个鲁王孙霸。按理说,鲁王与太子应该有区分,但孙权的表现却对他俩一视同仁,可能是孙权故意为之,总之,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进行了夺嫡之争。
支持太子孙和的有: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老婆孙鲁育)、诸葛恪等。
支持鲁王孙霸的有:孙鲁班、步骘(音同“至”)、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
可能是孙权想通过两边制衡的方法来加强自己的权威,底下大臣分成了两派,互相争斗,对于孙权来讲都是有利的。
作为领导,最好就是让自己的手下相互争斗,怕就怕自己的手下很和谐,一点矛盾都没有,因此,很多时候,就算下面没有矛盾,做领导的也要人为制造一些矛盾出来。
有人说孙权老年昏庸了,但是实际上可能并不是如此。就包括很多历史人物一样,如果晚年都做出了一些造成了坏影响的事情,都会被贴上“老年昏庸”的标签。
在襄子看来,并非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安全感也会随之降低,对于权力丧失的恐惧,也会与日俱增,襄子认为,这可能就是孙权的一部分内心吧。
简而言之,孙权在刷存在感,他要让底下的人知道,老子才是吴国最大!
没有鲁王孙霸,感情你们都会跑到太子孙和那而忘了老子吧!
当然,孙权借此机会也算摸清了底下人的套路,类似于:哦,原来这人站在了孙和/孙霸一边呀!
底下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也在二宫之争中爆发了出来,至少浮出了水面。
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外部事件的刺激,可能很多宝贵的东西都被隐藏了起来,孙权当时面临的可能就是这么一种情况,于是,他顺手扔了一个烟雾弹进去,里面的人慌张地开始跑了起来,哪个人靠近了谁,哪个人辱骂了谁,都暴露在了孙权眼里。
孙权,真的是昏庸吗?
至于孙权逼死陆逊一事,也并非是孙权处心积虑的结果,因为在当时,孙权是听信了谗言才对陆逊产生了一些误会甚至猜疑,想想看,孙权是吴国权力斗争的中心,周边可能每天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虚假的,被包装过的信息进来,谁能保证完全理性呢?
后来,孙权在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情况下,废了孙和,赐死了孙霸,将位子传给了孙亮。
无论你们是支持孙和也好,支持孙霸也罢,你们都失算了,呵呵。
只不过,二宫之争对吴国带来的创伤,也是显而易见的,也许,这也是孙权将位子传给了孙亮的原因之一吧。就算在孙权死后,二宫之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葛恪,孙峻,孙綝,以及孙鲁育和孙鲁班等,都是其后遗症。
但是,这能全怪在孙权身上吗?
也许,这也是孙权在临死之前将位子传给了孙亮吧。
难道没有二宫之争,吴国就能一片和谐吗?自古以来,斗争都是恒古不变的,只不过是有大有小,因为一些事情而被折射了出来,就好比,光照在一个黑暗的物体上,我们看到了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我们能说没有光,这个物体就不存在吗?
252年,孙权去世,享年71岁。
孙权的政权对于江东来讲,其实也是一个外来政权,这一点,很多人都已经讲过了,因此这里也就不多讲了。
孙权在江东的时候,也算是为中华文明版图的扩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南下交州、夷州等,第一次派兵登陆了台湾。另外,孙权对江东一带的整合,也为后世西晋南渡、东晋建立打下了基础。
当然,没有孙权,可能曹操早就统一了中国,在曹操手上,江东也会有所整合,只不过平心而论,假设曹操统一了中国,江东的受重视程度肯定就不如孙权时期,因为,江东对曹操来讲,也许是可有可无的,就算不去花心思管他,朕还有中原呢;而对于孙权来讲,没了江东,朕就真的成孤家寡人了。于此,曹操统一中国后的江东管理,大概率来讲,肯定是不如孙权的。
另外,孙权也是擅长书法的,擅长行书、草书、隶书,唐朝的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孙权的书法列为第三等,评为“奇材见拔,绝世难求”。
除了孙权,吴国第三人皇帝孙休和末代皇帝孙皓,也都擅长书法。
孙权还有六柄宝剑,称为“吴六剑”,分别名为白虹、紫电、辟邪、流星、青冥、百里。
END
对于孙权,您还有什么看法与想说的呢
欢迎在底部留言留下您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编撰这部《真·三国志》
下期:周群
精彩回顾
▲【孙坚】传
▲【孙策】传
▲【周泰】传
▲【甘宁】传
▲【刘备】传
▲【陆逊】传
▲【张辽】传
▲【凌统】传
▲【潘璋】传
▲【士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