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运用中医外治法治心血管疾病经验

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心血管疾病(CVD)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且因CVD病死率高、治疗费用高,防治CVD刻不容缓。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掌握一些简易的中医外治疗法,对缓解患者痛苦、减少慢性CVD反复住院次数、减轻经济负担及为急重症之抢救,争取时间意义重大。现对中医内、外治法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邓铁涛治疗CVD常用中医外治法的经验总结梳理如下。

01

中医内、外治法特点

· 内治法

中医内治法主要是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口服中药治疗疾病。中医内治法有以下3个优点:①理论成熟:七方、十剂、八阵、八法等组方理论高度成熟及历代本草、方书浩如烟海,如古代载方最多的《普济方》载方61739首,其中绝大部分为内服方;②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灵活,个体化辨证用药;③剂型多样:有汤剂、丸剂、片剂、滴丸、胶囊、膏方等,可满足不同人群的选择。

· 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药以外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气功、体育疗法等。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古今医家普遍重视并广泛使用。早在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对敷法的用途、敷药的剂型、方法及注意事项,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首次提出外伤愈后留有瘢痕及用药物外敷以预防之。清代出现了第一部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系统总结了外治法的运用经验。吴尚先改《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予知说之不行也,而要围垦遂弃。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相对于内治法,外治法更能体现中医药“简验便廉”优势:①简便易行:较少受时间、地点、条件影响,如吴尚先认为“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制,无黏滞”;②见效迅速,无口服药之苦;③成本低廉,外治法可以不使用中药或者仅需少量中药即可;④实用性强,病情标本缓急均有使用可能;⑤便于推广,百姓喜闻乐见。

· 二者的关系

吴尚先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还举了叶天士的例子:“昔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用常山饮炒嗅治疟,变汤剂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邓铁涛在治病的过程中,既重视内治法,又重视外治法,包括其自身防治疾病及养生,常用外治法。内外都不可偏执,两者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治沉疴。正如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记载:“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便是将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的杰出例子。

02

中医外治法治疗CVD

· 眩晕(高血压病)

上病下治 调和阴阳

眩晕的病机为“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阳升风动”,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邓铁涛基于“上病取之下”的理论,采取针刺太冲穴、中药沐足及砭石疗法干预高血压病。血压骤然升高或出现高血压急症,从中医的辨证角度观察,多为肝阳上亢所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针刺太冲穴,运用行针泻法,能条达肝气、平肝潜阳、引热下行,起到迅速降压之效。邓铁涛还拟定中药沐足方:怀牛膝30g,川芎30g,白芷30g,钩藤(后下)30g,夏枯草30g,吴茱萸10g,肉桂10g。全方有平肝潜阳,调和阴阳之效。且川芎、吴茱萸、肉桂具有辛散温通之力,为外治法中常用之品,能促进其他药物透皮吸收直达病所。根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方中7味药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该沐足方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并且改善血压变异性及平滑指数。同时该方对失眠亦有一定作用,若失眠甚,可加夜交藤30g,合欢皮30g解郁安神。此外,还可使用砭石在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循行路线进行刮痧治疗,疏通经络,效果颇佳。邓铁涛也患高血压病多年,但常以该沐足方配合气功、八段锦等运动,进行调适,降压效果显著。

· 胸痹心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辛香温通 直达病所

邓铁涛认为胸痹心痛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伤、阳衰,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治标可以恢复胸中之阳气,缓解心绞痛突然发作时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邓铁涛根据“急则治其标”及其治疗痛证的验方,创制五灵止痛散(将五灵脂、蒲黄、冰片等研细为末)舌下含服,用于心绞痛发作时的治疗。方中五灵脂苦泄温通,《本草纲目》载其“主气血诸痛”,蒲黄甘平化瘀,《本草择要纲目》谓其“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冰片是凉开药,气味芳香走窜,三药并用,辛香温通,对气滞、血瘀、邪闭导致的疼痛都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近年来邓铁涛又在五灵止痛散的基础上,结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病机特点及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研制成冠心止痛贴(由川芎、冰片等组成),外贴心俞、膻中、虚里等穴,可使其药效通过经络直达病所。临证使用冠心止痛贴治疗心绞痛,疗效满意。

· 厥证(心脑血管疾病致意识障碍)

点舌开窍 按穴醒神

根据发病特点,急性昏迷属中医学“厥证”范畴。厥证的病机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对于昏迷、舌咽反射消失、牙关紧闭的危急重症患者,常无法服用中药。邓铁涛根据中医“心主神明”“心开窍于舌”和“舌为心之苗”的理论,常用温病三宝(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或含有冰片、麝香、牛黄的丸散点舌(邓铁涛拟定为“点舌法”),开窍醒神,使其气血阴阳相顺接,待患者有吞咽反射,可口服中药治疗;必要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可取得甚佳的疗效。具体运用有以下4个方面:①急性脑卒中,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皆可使用;②心源性晕厥;③中暑;④温热病之神昏谵语。此外,晕厥急救时采用指掐人中穴,疗效也佳。邓铁涛指出,厥证的病机多属阴阳不相顺接,而人中穴在面部前正中线,鼻唇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是阴阳交接之处,晕厥时指掐人中穴,有使阴阳顺畅之功。此穴最早见于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葛洪《肘后方》称之为“人中穴”救卒死方。记载“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若合并脱证,可配合艾灸神阙,回阳固脱。

·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动静结合 畅通气血

根据发病特点,风湿性心脏病归属中医学“心痹”“怔忡”范畴。不论是《素问·痹论》认为的“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还是《济生方·痹》中的“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因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均不难看出本虚(心之阳气虚)标实(血瘀水停)为风湿性心脏病主要病机,风寒湿会进一步损伤心的阳气,阳气无力推动血脉、水湿,湿聚成水,血脉瘀滞。风心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活调理,适当锻炼,但不能过劳。邓铁涛认为,八段锦是优秀的中国传统保健功法,以意为主,以意为引,以气运肢体,不偏不倚,不会耗伤气血。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简单易行,动静相兼,“动则生阳、静则育阴;生阳为主、育阴为辅”,既有“少火生气”“阴中求阳”之利,又无“壮火食气之弊”,不但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抗病能力,而且能锻炼心脏,有效地提高心脏储备力,起到“治本”的作用。

·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少火生气 温化水饮

心衰病多由气血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心失所养,心血不运,导致气滞、痰阻、血瘀、水饮遏阻心之阳气而发生。邓铁涛认为心衰病本虚以“气虚”为主,补气助阳为要;标实以“痰阻、水饮”为扰,化痰温饮为助。治疗此类疾病,邓铁涛在《黄帝内经》“少火生气”理论的指导下,采取药物贴敷、熨敷神阙穴,温化水饮,治疗心衰病。神阙是任脉要穴,与督脉的命门穴相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神阙,治水肿臌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邓铁涛认为吴茱萸辛热,芥子辛温,二者均能透达腠理,研末贴敷肚脐,温而不燥,化饮而不伤阴,正合“少火生气”之意。若水肿较甚,可将上述药物用微波炉加热或者炒盐熨敷肚脐及其周围,增强其利水化饮之功。除此之外,亦可用老生姜、葱白煎水沐足,微通阳气,上通胸中之阳,下利浊阴之水。

03

小结

综上所述,邓铁涛在使用中医外治法治疗CVD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学习、传承与推广。邓铁涛认为,未来应建更多康复养老院,而不是扩大医院规模,使中医简廉便验的外治法得以广泛使用。建议开展中医外治法临床试验研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补充临床治疗CVD方法提供依据。(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何伟峰 金政 吴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卿立金 褚庆民 吴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