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冰教授谈谈【081】—— 唇裂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的异同

对唇裂手术的目的,医患双方比较容易达成一致,那就是如何做得好看。为了达到更美的外观,患者一生中可能需要多次手术。

所以,每当遇到患者或患儿家长问“你觉得该不该再做一次的时候”,我常难以应答,因为好看的标准因人而异,即使有相似的审美观,但也会因各自的目标和接纳程度,而有所差异,所以最终手术的决定权还是在患者或患儿家长。

当然,医者也不是一点决定权都没有,那就是当患者要求手术,同时医者也认同。但医者应从个人的能力与技术出发,考虑是否接受患者的手术请求,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统统答应下来。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医者明明知道此处或此时手术的效果并不好,但因患者强烈要求,所以予以施术,我是坚决反对这样做的(不是医者能做什么,而是医者该做什么)。

对二期手术的方法,很多患者以为就是重新切开再做一遍,即使在部分医者,也多是按原切口切开上唇,重新调整肌肉和皮肤的结构。但本团队二十余年积累的经验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我们发现,婴幼儿的鼻唇组织,极容易对创伤引起过度的反应,表现为皮下或黏膜下组织增生,使鼻唇某些天然解剖结构变的不自然(主要是肥厚)甚至消失,如鼻唇角,鼻穹窿,鼻堤,鼻孔形态,红唇游离缘及前庭黏膜和鼻腔衬里等。

所以经常会发生医者的辛劳度与患者的满意度背道而驰的情况,医者不容易,患者不理解,双方心情都不好。

而成年之后患者的二期整复手术,却对创伤的反应性增生明显变缓或不明显,即使术后肿胀很明显,术后也多能随时间逐渐恢复术后即刻已有的形态。

针对上述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们果断地调整了对唇裂一期与二期手术的策略,那就是:

一期手术

❶  唇裂一期手术中,严格限制操作的范围,尽可能不解剖鼻唇器官天然的解剖结构,如对鼻翼基部的分离;

❷  从国际上广泛使用的皮下分离操作,改为仅在肌肉深面的分离,而且将此处肌肉与上颌骨骨面的固有附着作为维持鼻孔形态的基础,避免在广泛分离皮下后再用鼻模塑形的做法;

❸  对红唇黏膜下的分离,要时刻提高警惕,避免随意扩大,导致患侧术后红唇肥厚等;

二期手术

在二期唇裂在修复手术中,不再沿一期手术的原切口进行切开整复,因为在瘢痕组织处再做切口,只会激惹更严重的瘢痕组织增生,另外瘢痕组织的表现与皮下组织的粘连和形态(走形方向)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如果做了瘢痕与皮下组织的松解和走形方向的改变,大多数原先很明显难看的瘢痕就会变的不那么显眼了。

为此,我们发明了沿红唇干湿黏膜交界线作切口或鼻底作“W”形隐形切口的技术,通过这样的隐形切口,可以广泛的行皮下分离,重建口轮匝肌的结构,进而移位或重建皮肤及附属的各器官精细形态,使术者在较大的空间内,游刃有余,瘢痕的形态和附着关系也随之改变,效果满意。

这种一期与二期唇裂整复术操作模式的改变,完全是基于本团队对长期大样本患者仔细观察和测量分析的结构上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来的,从而改变了二期手术只是一期手术的重复整复的传统做法。

当然,我们正在开展相关基础方面的实验研究,从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因子调控的角度,为一期和二期手术的合理操作寻找有区别的科学依据。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