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水脉与引汉济渭】/ 孙卫昌

秦岭水脉与引汉济渭

孙卫昌

自古以来,秦岭就是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就连他的名字来由都还是一个迷,究竟出自谁口,得于何时,史学界至今还是莫衷一是,只有一种观点被普遍认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大秦帝国的威名,所以这座横亘于中国内陆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岭。

在秦岭那庞大的身躯两侧,关中平原的小麦,玉米,成都平原的稻谷,果蔬源源不断地充实着秦国的仓禀,秦国拥有了一南一北两大粮仓,也就如同雄鹰身上的两只巨大翅膀,它挟带着人类五百多年奋斗与抗争的雄心与理想,以兵甲利剑为前导而展翅高飞,去实现开疆拓土的帝国伟业了。

公元前23O年,秦王赢政在咸阳城举行庄严的出师仪式,秦军面对秦岭,举起了征讨六国的大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军声势浩大,铠甲利兵奋勇向前,所向披糜,其坚实的食物支柱和精神支柱就凭借于秦岭两冀丰富的物产供给,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完全统一了华夏大地,成为了中华民族有史可载的最大版图之一。

然而在秦岭的另一侧,谁做了它的忠诚儿女,谁就能够发达,连刘邦这个并不怎样的人,因为做了它忠诚的儿女,才获得了灵性,成就了大业,直到把"汉"带进到了一个王朝,一个民族,一种文化。

秦岭相连着一座座高峻的山岭,以西起甘肃,穿越陕西,东到河南,最终把中国大陆一分为南北两半,一座非凡的山脉必然有着不同于寻常的身世,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把中国的南北笼统归结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秦岭地区的环境直接影响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健康,因为它是这两个水系的重要发祥地。

不去秦岭,只是听说,去了秦岭,你是感受,而经历秦岭,你就会神圣,只有真正领悟了秦岭,那你才是真实的成仙得道,因为秦岭地区分布着世界上许多稀有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鹗和黑鹳被称为"秦岭四宝",其中不乏世界级频危动物,大量鬣羚,斑羚,野猪,林麝,小麂,刺猬,竹鼠,松鼠和数不清的哺乳动物,还省广邈的野生植物植被,145科,529属83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37种,陕西省地方保护12种,地区保护几十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植被分布最广而清晰,最具自然风貌的植物家园,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植物王国。

人类的生存是有依赖于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和眷顾的,有了这些山里长的,树上结的,水中产的,地上生的,有了充实肌腹的食物来源,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呢?

鉴于工业革命的发达和人类对地球无节制胡乱开采,破坏伤害,加之地质的溫热效应,造成了北方地区和关中地区的严重缺水,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动,植物生活成旨和地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而秦岭南部那充沛雨露和水量,只在滋润了陕南大地后,淘淘东流,一去不返。

要想维系人类生命,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要想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強国的迈进,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是关中和陕北严重缺水问题,于是在相关部门和水利专家的共同努力和多方论证下,在国家南水北调的強劲东风鼓舞下,陕西省计划投资400多亿元,确定了引汉济渭工程,在秦岭地下4OOO多米横掘一条总长98.3公里的隧洞,由陕西汉中境内汉江上的黄金峡水库,汉江支系的子午河,三河口水库,拦坝筑基穿越到秦岭北麓的周至县黄池浴出山,从金盆水库做输配送水工程,再由南干线,过渭干线,渭北干线和西干线,通向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宝鸡,杨凌,渭南和陕北至渭河两岸地区,工程完工后,一江清泉将源源不断地扑面而来。

秦岭隧洞工程规模和难度综合指标位列世界第一,是引汉济渭工程的重中之重,工程釆用分段承包,便地开花,坚决克服恶劣的生产作业环境,攻豆隧洞复杂的地质险情和严重的岩爆,硬岩,塌方,涌沙涌水等恶劣因素,中铁隧道集团主攻掘进工程,硬岩TBM面对着比钢铁还硬的花岗岩,掘进速度每天最慢才行进2公分,最快也就7一8米,因地热温湿效应,工程现场温度高达4O多度,湿度9O%以上,站在地面积汩隧洞里,空间狭小,工作程序复杂多变,硬岩,崩石,涌沙,涌水随时都可能发生,工人们多以赤身光膀工作,他们每天要坐20分钟的大巴车下道,再换坐小火车3O分钟才能到达人称"山之中,地之心"的施工现场,他们夜以继日,吃喝不离现场,24小时机器不停人换班的向前掘进着……

有的人一干就几年,长年累月地坚持坚守,皮肤油黑,躯肢变形,他们不善言辞,默默奉献,以至于几年后儿孑认不得了父亲,孙子认不得爷爷,如果没有亲临到过现场的人,那是绝对感受不到他们的艰难和辛苦。

引汉济渭工程本身就是一项生态富民工程,不能让秦岭因为引汉济渭而受刑丝毫影响,尤其是整个工程要动迁到10375个群众,淹没及占地近8万余亩,在工程完成后,还要让广大移民群众从库区旅游观光受益,设计者在施工伊始就对库区,坝面设置了旅游观光辅线,通过旅游消费产业再带动当地群众劳动致富。

其实,综观中国文化,它也是两河文化(黄河,长江),秦岭正是处于这两个文化的发源地,而"择水而居"才是江河文化成为千古文化生长摇蓝的根本原因,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需从其源头开始相互交流与融和和渗透,一条南水北调的引汉济渭工程不仅被评为可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千年水利工程相媲美,还可盘活大秦岭水脉资源,也可使黄河与长江水脉相互碰撞与握手,未来的两种交融,碰撞和握手,将共同推进华夏文化,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2018.6.17日于长安沁园

End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卫昌,陕西长安石匣口村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长安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影世欣闻联合会会员。有七十余篇散文,千多首诗词及书法,摄影和篆刻作品散发于报刊杂志以及微信平台和民间。

主一位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一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