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红楼女子花签(5):风露清愁林黛玉
东风代表着美好,但是,你是否也会想到,古之文人最怨恨的就是东风呢?
虽然有着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美好,但是更多的却是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惆怅,还有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埋怨,更有着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悲剧。
我们看红楼梦,里面也不乏对于本身应当带来温暖的东风的批判,词句有: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间接出现,见探春花签中的诗句);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花签);嫁与东风春不敢,凭儿去,忍淹留。因此,在红楼梦里,大多数时候,红楼梦里的东风,它就是冷漠、无情的象征。
我们再看贾府,谁又最有资格代表东风呢?当然就是封建家长的势力。
东风无力百花残,首先来说,说明的是贾府里的掌门人是无能的,他们无力保护好自己的儿女,无力避免她们受到伤害。刚刚没落之时,他们就牺牲了贾元春,以此换来了贾府短暂的中兴。
贾府里东风无力,百花凋残,贾元春就是最先凋残的一位。她省亲时的痛哭流涕,内心里难以抑制的悲伤,没有多少人理解,更没有多少人关心,她的薄命无人知。因此,她是多么希望宝玉能够好起来,为家族争光,能够振兴家族,使得家族的儿女免受这骨肉分离之苦。
贾府里的东风,自己的儿女都保护不好,也就更不谈保护人家的儿女。因此,林黛玉进贾府,一开始就是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上文提到的陆游的词句,一句句的,都验证在了林黛玉身上。
我们从后往前看,林黛玉在贾府虽然明地里有着贾母的宠爱,但是过的却一直都是离群索居的生活。如果林黛玉是十几岁的时候香消玉殒,也就算是几年离索了。
小编之前多次写文,阐明了黛玉本是一个活泼灿烂的女子,她住在贾府里,本有的天真烂漫只好收敛,只能处处委曲求全。你说这是一个得到了极度疼爱之人的正常的表现吗?
所以我们看黛玉的心灵感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也就觉得尤为真实了。它不是林黛玉的无病呻吟,而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她生活在贾府里最真实的感触。
这里的风,指的当然就是东风——贾府里的封建家长的势力。陆游说的是东风恶,是直接明了的责骂,黛玉寄人篱下,也就只好尽量把恶势力形象化,批判委婉化。但是却来得却更有力量,更有深度。
欢情薄,也足可形容黛玉宝玉二人之间的情深缘浅。黛玉本来就薄命,遇上了宝玉,也就变得更加的薄命了,这一点,被赖头和尚诌对了,因为赖头和尚说她见不得亲人,要不然更是会一病不好。王夫人就是横亘在宝黛爱情之间的一把利剑,她随时都会彻底地葬送掉黛玉的幸福。
贾府中兴之后的再次陨落,在没有人可利用的情况下,王夫人们立马就将林黛玉推上了末路,彻底葬送掉林黛玉的幻想与幸福,想以此为贾府挽回败局。将林黛玉当作第二个元春,送给有权势男人们,则就成了贾府里封建家长的必然选择。因此,因为林黛玉的优秀,元春的悲剧命运,早就对对林黛玉悲剧命运作出了暗示。
那么,她们把林黛玉送给了皇家的哪个人物呢?据广大红迷的推测,那个皇家人物是北静王。当然,也有人推测出,林黛玉被送进皇宫,做了皇妃,而不是王妃。小编这里采信第一点,她被迫嫁给了北静王。
不因别的,红楼梦中,林黛玉跟北静王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就是作者借宝玉之手送给黛玉鹡鸰香念珠,只是黛玉没有要,之后,又是宝玉送给黛玉的斗笠也是北静王的,黛玉收下了,还有宝玉撒谎说去北静王凭吊北静王的过世的妾室,这似乎就是作者为黛玉被送去北静王后立马香消玉殒伏脉。还有诸多种种,无不说明了黛玉与北静王也有着某种奇缘。
而林黛玉呢,应当也是被欺骗了。
我们看欧阳修写的这一整句诗: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它是为王昭君而写的。联系到上一段所说,黛玉的命运,是多么地好似王昭君的命运,都是为了家园的安逸,而牺牲掉胜人的红颜。历史再次惊人的相似。
而作者偏偏又是引用了欧阳修写给王昭君的词,作为黛玉花签里的句子,不得不说,这就是作者的暗示。
为何说,将林黛玉嫁给北静王,又是一场欺骗呢?按照林黛玉的性子,要她嫁给北静王,她是虽死不从的,要让黛玉心安理得的成婚,唯有告诉她是跟宝玉成婚。
而宝玉呢,这个时候也应当也是受到了蒙蔽。后来,黛玉则就是像王昭君一样,在无奈之中被挟制着送进了北静王府。薛宝钗也就此捡了一个大便宜,补了一个空缺,嫁给了贾宝玉。王夫人自然就是称心如意了。
再回到欧阳修的那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他心底超越时空,让王昭君不要埋怨东风,不要埋怨朝廷的无情,要埋怨就埋怨自己的美貌,埋怨因为美貌而薄命,看似无理,却是对于当时朝廷最深刻的谴责,深刻的揭露当时朝廷的无能,老百姓只能自求多福。
如此,曹雪芹把她用在林黛玉身上,也让林黛玉不要埋怨贾府,贾府也实在是无能为力,要埋怨就埋怨自己太过优秀。这也就等于是曹雪芹送给林黛玉的最无情的话语了。
于是,作者通过欧阳修的词句,再次在林黛玉的命运上,笼罩了一层悲凉。她投靠亲戚,本想生活得安慰,却被亲戚所利用,更是有怨无处诉,只能偷偷地掉眼泪,只能责怪自己薄命。
莫怨东风当自嗟,也就是林黛玉生命里最痛彻心扉的哀伤。不过作者写出林黛玉的这份无奈,也是饱含热泪中,对于林黛玉最深切的同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