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宝玉读书,宝钗见缝插针,黛玉只字不提,这四字道尽玄机

作者:陌游常乐

黛玉一直都是一个很有趣的姑娘,她的想法做法经常都和大家不一样。例如,袭人、宝钗、湘云每一个都曾劝宝玉要好好读书,但是黛玉从来没有劝过。

而且,黛玉不仅没有像袭人一般事无巨细的叮嘱,反而还打趣了宝玉一回。

那回,因为秦钟刚一到来,宝玉就决定拉着秦钟去家里的私塾上学。临行之前,宝玉特来辞别黛玉。彼时黛玉正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从镜子里看着宝玉,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两人玩笑了一会,宝玉才去上学。

读书肯定是件好事情,为什么黛玉从来不劝宝玉要读书,不劝他要多结交一些懂得“经济学问”达官显贵,为以后的做官铺路呢?

首先。黛玉同宝玉一样,出身与达官显贵之家,官场的情形和门道,她早已看得门清。黛玉自己不喜欢这些,自然不强求别人喜欢这些。这也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看林如海,简简单单的一封书信,就让贾雨村享有高官厚禄,还有贾雨村为官后的一些作为,其中的龌龊,黛玉不可能不反感。贾宝玉要是成为贾雨村那样的人,你让黛玉怎么活?

相反,宝钗们家里并没有什么达官显贵,在官场上影响力比较小,自然是格外的注重那种地位,那种身份。黛玉早已是高贵的,她们还在走向高贵的路上,她们是两个阶层的人,所以世界观会不一样。

其次。黛玉知道宝玉并不是不是不爱看书,只是不喜欢那些仕途经济学问,八股类的文章。正统的四书五经之类,宝玉也是十分尊重,奉为经典。

黛玉自己看的书读,更加知道一个人看书学习,不光是为了应试,也该为了增长见识、明事理、知礼仪。而且,黛玉也十分地知道,宝玉每日都在读书,杂学旁收,其才情远远高于当时社会上的许多官员,只是她不屑于用自己的学问,去参与那些世故。

第三。黛玉自己是最爱看书,以她对书的喜爱程度,和她一起玩的小伙伴自然而然就会被她影响,变得爱看书。黛玉屋里的鹦鹉都会吟诗,更何况是在周围的人呢。

黛玉进贾府之前,就已经念了《四书》。她的潇湘馆俨然就是一个上等的书房,闲暇时黛玉就在看书写诗。黛玉每次作诗都又快又好,平日里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有她的带动,宝玉自然也会跟着看书学习。这就是以身作则,好过耳提面命。既然黛玉知道不要看了那多么的书,为什么还要多次一举在众人面前劝宝玉读书。那不成作秀了吗?

而且,黛玉也可能猜到,宝玉若真是要去参加可靠,也一定是能一举高中的。那么早就加入虚伪着的行列,怎如快乐潇洒若干年。

第四。宝玉身边已有太多的长辈教导他,要干着这样,要干那样,已经很累很烦了,黛玉没有必要反复强调。

人不是机器,也要有休息放松的时间。宝钗湘云就是有事没事就劝宝玉,这不就是明摆着不体谅人,招人烦么!

黛玉也想给宝玉一个轻松的环境,在她这里,宝玉可以有一个喘气放松的地方。

第五。读书不是一夕一朝的功夫就可以读完学完的,大家都是孩子又是爱玩的年纪,所以该玩的年纪畅快的玩,该用功的时候再认真的学,也许效果好过一直都在读死书。

第六。世间路有千万条,不是只有为官这一条。做其他的事情也不是就不能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有她在,宝玉不懂的,她会帮忙,她会和宝玉一起撑起他们的家。黛玉不指望宝玉一定要当官,只希望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譬如,宝玉是渔翁,黛玉是渔婆,黛玉会感到幸福吧。

最后总结一下,劝宝玉读书,宝钗见缝插针,黛玉只字不提,主因是阶层不同,次因是见识不同,所以世界观也就有着根本的不同。黛玉不劝宝玉读书,也就什么什么好责怪的了。阶层、见识,这四个字,也就决定一切世界观玄机,包括黛玉宝玉是否劝宝玉读书的玄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