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书友之家书籍分享活动之走进国家图书馆看《尼采传》

REC

然一录制

然一剪辑

写在前面

闲来无事,本想着将读书分享活动内容视频化,每一期选择一家书店,然后在这家书店呆上一天,慢慢阅读一本书,并在这家书店附近搜索美食,然后将这些美好的点滴制作成视频与大家一同分享。这是多么惬意而美好的事情!

奈何,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事情做起来的确蛮有生活形式感,但是加上视频录制还有后期的视频剪辑就有点让人感到疲乏了。所以,这个计划还在完善中,懒散如我也还没有放弃。我会尽量克服不喜麻烦的心态,在每一期读书分享活动中与大家分享我所经历的城市的书店还有美食以及书籍。

书店+美食+阅读

好啦!言归正传,第21期书友之家读书分享活动,我与大家分享的书店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所在地是北京。

国家图书馆内部俯拍

而推荐的美食餐厅是读者餐厅,一来这家餐厅是距离国家图书馆最近的餐厅;二来则是这家餐厅整体的设计还有空间要比其它的餐馆大很多也舒适很多;三来就是这家餐厅的价钱合理,适合一个人去单点消费。

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常客,它附近的美食真的屈指可数,若真的对读者餐厅不感兴趣,我则推荐距离国家图书馆不太远的魏公村的美食。

在国家图书馆阅读时,我选择了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尼采传》,译者是邹园艳。可能这本译作真的不太好吧,当前豆瓣上还没有找到有关这本的踪影,自然也无法看到这本书的评分了。

尽管《尼采传》翻译的的确不太到位,减少了文章原本的风采,但是此书涉及的人物毕竟是一代大师——尼采,而且此人特立独行,自然仍令人心生兴趣。

内容分享

《尼采传》由《我为什么这样智慧》、《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为什么便是命运》以及《<朝霞>——论道德偏见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为一切人而作的书》等数篇文章构成,主要讲述的是尼采对自己思想还有著作的解说。

因为哲学类的书分享起来实在需要很多知识作为支撑,以及对各大哲学流派的了解与他们观点的认知,这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挑战的确很大。所以本篇文章则根据尼采生前的几本著作,来与大家分享他著作中的思想光彩(部分摘自豆瓣):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洛肯村。

1872年出版了《悲剧的诞生》,该书主要是尼采阐述他美学观点的著作。后来他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辩、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尼采后来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其实,“重估”的思想早已蕴含在他早期的美学理论中了。当时他就宣告:“我们今日称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终有一天要带到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艺术。”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的人生态度。

1873-1876年,发表《不合时宜的思考》,其总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篇发表于1873年(《施特劳斯——表白者和作家》)、1874年(《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和1876年(《瓦格纳在拜雷特》)。它们在口吻和结构以及在论证过程上都更与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相应。4篇在内容上的划分表面上看起来是简单的和易解的:两篇探讨消极的、亦即极令人忧虑的现象:“知识庸人”施特劳斯(Strauβ)和历史学;其余两篇是神圣的救世主形象叔本华(Schopenhauer)和瓦格纳(Wagner)的颂歌。

1878年,尼采发表《人性的,太人性的》,它是尼采为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而写,同时也出自作者对早年崇拜的音乐家瓦格纳的失望情绪。全书用格言体写成,分两卷。第一卷共九章,从各方面探讨了世界与人生的基本问题。第二卷的两个部分《见解与箴言杂录》和《漫游者和他的影子》,继续作者在第一卷中开始的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西方文化的全面批判。作者一方面肯定人性中值得肯定的方面,希望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类变得更优秀;另一方面又对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尤其对西方文化传统下形成的这种弱点和缺点,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作者寄希望于“自由精灵”,也就是能超越传统思维方式、传统道德观念而自由思想的人。

1881年,《朝霞》发表。这是一本讨论道德的书籍。《朝霞》分为五卷,每卷分为长短不同的节,少只有一两行,多则一两页,甚至偶尔长达三页以上。

1882年,《快乐的科学》面世。这本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位置,它也是尼采采用哲学的叙述方式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的尼采与科学对立,又以哲学家的身份抗拒艺术,同时也抗拒哲学家的语言。尼采处在艺术和科学的彼岸,为这个主题倾注了持续不断的热情,这部作品正是这种热情的成果。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类精神中关于科学和艺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尼采并不是要压抑和抑制科学和艺术,而是将二者置于一个美化的领域使之共存。

1883-1885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发表,尼采认为这是一本为一切人而作的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1886年,被认为是未来哲学的序幕的《善恶的彼岸》发表。该书于1885年夏动笔,翌年冬完成。写作此书有两个目的,一是解释烽阐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是为写作他最伟大的最重要的著作《强力意志》作准备。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写“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图区分不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他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作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最深层的原理。

《善恶的彼岸》是《道德的谱系》的姊妹篇,本书由一个序言、九大章节和一个终曲组成,包括哲学论说、格言、短评、诗歌等多种话语风格,牵涉到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各个经典问题,比如: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知识?为何要求知?什么是宗教的本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为何?堪称尼采心目中的未来哲学之宏大序曲。尼采在本作中一如既往地“用锤子从事哲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柏拉图主义”进行猛烈敲打,而尼采晚期思想中最重要的“权力意志”,其地位也在本作得到突出,成为帮助破除人们头脑里种种偏见、站在“善恶彼岸”进行真诚思考的关键概念。

1887年,《道德的谱系》发表,它是一片辩论文。本书与《善恶的彼岸》并称,为尼采晚期著作,是其思想发展至最成熟阶段的文字。为回应评论家对其作品《善恶的彼岸》的批评,尼采以15天时间起草了三篇文章,合集为《论道德的谱系》。尼采说此书是“一个心理学家为重估一切价值而做的三篇关键性的预备之作。

它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1887-1889年,《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华格纳》等相继发表。

《瓦格纳事件》——关于音乐家的问题。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中将瓦格纳视为一个“事件”,意在针对世纪之交主要在法国、但也在欧洲其他地方出现的颓废派运动。瓦格纳仅被作为该运动的范例。作为摆脱瓦格纳的郑重宣告,尼采深刻地认识了瓦格纳的艺术并非颓废的使作俑者,相反是其实施者,他坚定地将其对颓废派的认识推向极致,也比较了其他的诸位后现代主义者。同时,该书也是尼采对自己本身的克服。

《尼采反瓦格纳》是《瓦格纳事件》的某种附件。一方面,它表现了与瓦格纳的敌对立场,另一方面,对于敌手的尊敬之情亦如此明显。例如在标题“我有异议的地方”和“我敬佩的地方”下的文字。有关拜罗伊特,尼采的批判尤为强烈——作为浮夸的戏剧演出的概括,认为它麻醉大众,欺骗个体。尼采的认识是在最最痛苦的努力之上,亦即分裂自身乃至抛弃自身所获得的一种对真理的认识。

《偶像的黄昏》探讨了怎样以锤敲的态度研究哲学。 尼采在本书针对的不是充斥着世界的许多偶像,而是人被不公正地和并非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牺牲给他的偶像。 其中“格言与箭”针对的是认识论、道德和心理学之基本准则形式中的偶像,针对的是这些基本准则那长久的效用或者甚至宗教上得到认证的庄严,还有让那些偶像成为不可侵犯的原则,亦即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公利。 尼采通过叩问与倾听的方式进行审视,批判,必要的话还进行纠正。在书中,尼采自称狄俄尼索斯最后的门徒以及永恒轮回的老师。

《反基督徒》,是尼采论宗教的文选。

《看哪这人》,副标题是《尼采自述》。它代表着尼采后期的思想。作者本人认为:“这本书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它为我本人和我的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人们对我的情况将人一目了然。”了解尼采其人及尼采的思想,均不可不读此书。

1889年,尼采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从而进入了生命的最后十年。1900年8月25日,在魏玛与世长辞。

《尼采传》经典语句

1. 然而我们又该如何辨识这种卓越的人呢?一个卓越的人总会带给我们一种温良如玉的感觉,他仿佛是由一块坚硬、温润而且散发着幽香的木头所雕刻而成的。他只会享受对他身心而言健康有益的东西;一旦超过了这个尺度,他的兴致和欲望也就戛然而止了。他会用良药来治愈损伤,他也会利用并不怎么好的机会,变害为益;那些凡是不能将他置于死地的东西,都反而使他变得更坚强有力。

2. 机会总是应运而生,我最不需要过分干涉。

3. 我所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伤害,很多并不是因为“有意为之”,更不是“恶意相向”,就像刚才说的那样,使我抱怨的反而是那些善意——在我生命中引发过不少麻烦的善意。我的经验总是使我对那些所谓的“牺牲自我”和“爱人如己”之类的事情产生怀疑。我认为这些都是懦弱无为、不敢抵抗的表现——同情总是被颓唐之人看作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我批评这些同情者,是因为他们容易在这种情绪中丧失起码的羞耻、敬畏,还有那些应适度保持距离的礼貌。同情转瞬之间就有可能与庸俗和劣习同流合污。这种看似悲天悯人的同情之心,在一些情况下足够破坏一种生死攸关的命运,一种痛彻心扉的孤独,一种于斯人也的重任。所以我反而觉得抛弃同情之心才能算作高贵的美德。

4. 在我看来,最粗暴的文字或者是最粗暴的语言要比沉默更加柔和,更加仁慈,那些静静矗立着的人们啊,通常来说更加缺乏心灵上的宁静和优雅;沉默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反抗,无休止的忍让势必会造成不好的品性——不断地将忧虑吞忍下去的人又怎会不伤及脾胃呢?所有沉默的人其实都是患有严重消化不良的人啊,不是吗?显而易见,我并不认为粗暴是非常低劣的手段,相反,它是所有反抗手段里最仁慈的一种,在世风逐渐变得柔和的今天,这其实算得上是一种美德。假如人群中总是充斥着粗暴,那么即便是无理也可以称作是幸福。一个降临到人间的天神,就不应该做那些无理之事——能够承认罪责但是却不因罪责惩罚自己,才能够算是有些神的味道。

5. 我想我并不需要虔诚的信徒或者追随者,因为我连自己都不太相信,我也从不会到群众中去游说、演说······我最大的恐惧便是,未来有一天,人们奉我为圣贤!

6. 若想成为善与恶的缔造者,首先就要做一个毁灭者,将以往的一切价值都统统打破。

7. 善良的人们——他们不会去创造,他们只会充当末路的起点······

8. 道德的含义:道德是属于颓废主义者的,他们带着欺骗的目的在报复生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重视这个定义。

9. 我预言一种悲剧的时代将要来临:当人类经历了战争,体会了战争的痛苦,却又意识到这是必不可少的,不会再觉得它是痛苦了之后,就是认可了生命的最高艺术形式,即悲剧,必定会再次出现······

第22期读书分享活动预告

分享书籍《古董局中局1》,作者:马伯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