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守心,亦清欢
文/飞鱼
庄子说:“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正如那一句,热闹是别人的狂欢,孤独是自己的自由。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独处,享受一个人的清欢,就算是恬静,也是万物的本色。
人这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心,朋友不在多,而在于真心,圈子不在于大,而在于合适,人生,懂得清理自己的朋友圈,学会独处,才是最重要的修行。
陈道明在杨澜的采访里说:
我一上酒桌应酬就是煎熬,尤其是一个人当一个人喝醉了,一句话跟你说了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八次时,你就会感到一种窝火,一种愤怒,特别烦。
很多人心中的陈道明是一个非常“孤芳自赏”的人,其实并不是,他也不是有意地跟圈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他的性格就是这样,他的朋友也了解他,因为他觉得自己上酒桌就是一种煎熬,因为他没啥话说,也不喜欢喝酒,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他来说,在酒桌上的应酬就是一种煎熬。
他曾说,因为竞争,往往就忽略和忘记独处的美德。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的陈道明,他自己能够一个人对着窗边的那台钢琴,自己一个人开心与不开心的时候,都会弹奏小曲,就相当于一个情绪的输出口。
他推掉一些酒席,也是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参与的,就不会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留出来自己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看一会儿书,这应该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他在独处的过程中,不管是通过看书,还是练字,还是弹琴,能够教化自己,才能真正安安静静地去思考。
《围炉夜话》里讲:”滥交朋友,不如读书。“
读书能够沉淀一个人的气质,陈道明是一个演员,但他的身上却流露出文人的气质,深深地吸引着很多人。
周国平说:“人人们往往把交往看成了一种能力,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
一个善于独处的人,也一定善于学习,善于思考。
陈道明他在独处的时候,不是单纯地让自己一个人静静地不动,而是通过独处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并认为这样的独处,才是一个人的美德。
我想,越优秀的人,越能够在独处中坚持自己的内心,守住自己的心,越能够让一个人在独处中找到自我,获得一处清欢吧。
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而陈道明是兼具皮相和骨相的人。一个人的修养在骨子里,在日常琐碎里,在待人接物上。
对陈道明老师确实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他是当今万众繁华里的一股清流:静心,养心……
而喜欢的独处的人,不是因为不合群,而是想要自己获得灵魂上的独立。
像杨绛和钱钟书一样,他们一直都在坚守着自己的本心,保持一份清醒,听从内心的选择,享受自己的人生精彩。
杨绛和钱钟书两个人很少出去应酬,都是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读书,看书,翻译,写作。
他们两个人这辈子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着,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正如杨绛先生说的那一句:“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身居陋室,以物为伴,独享闲情,最好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独处是一种境界,宁静而致远。
《瓦尔登湖》中,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里,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独自生活,他用行动来得出自己对生活的定义,“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
梭罗告诉我们的是,人们可以通过独处来去放下自己的执念,当我们一味地沉迷在对物质的追求的时候,身体就会显得很疲惫,人的心情也很焦虑,而适当地让自己学会独处,通过放下和降低自己的物欲,从而转化为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从而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
在独处的过程中,通过舍弃一些没必要的东西,放下欲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也能让自己活得通透。
现在我时常也会一个人走在乡间小路上,无人打扰,抛开烦杂, 没有羁绊,没有缠绕,没有伪装,真正地放松心情,或大笑或痛哭一场,亦可向路边的大树式小草,诉说我不为人知的心事。
以前,我总喜欢往外跑,跟朋友一起玩,热闹的地方都喜欢去。
但自从自己在学习了书法以后,总是觉得自己太喜欢那种书法的感觉了!
所以,老是泡在那书写的海洋里,写完一次又一次,写完一种又一种。总而言之,就是没有想停下来的想法,除非吃饭了才不得不停下来。
这种独处,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个人独处很安静的时候,就会听一些新闻读报、听听音乐,看看书,很沉醉。
独处可以让人,心灵归于平静,让人清醒,远离混浊,了无牵挂,让自己适当地放缓脚步,让灵魂停留片刻,不再盲目地奔碌。
独处是一种能力,静中固守凝聚力。激发灵感挥智力,学习思考悟真谛。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手握清欢,心掬淡泊,岁月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