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② | 最糟糕的父母,永远在“为了孩子”

10天听完一部人物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领读 | 霁颜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为您带来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

昨天我们读到有毒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是长久持续的,尽管一部分人在成年后意识到,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同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联系起来,然而,想要消除父母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且漫长的过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有毒父母中的一种——不称职的父母,是如何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被剥夺的童年

闺蜜周五又找到了我,这是她今年第三次因为同一件事情来找我:和男朋友分手。三次分手的原因也大同小异,基本可以总结为男方觉得她无趣,每次约会,三言两语就开始话不投机。

同样的事情循环发生在前前任、前任和现任的身上,她恨透了这样的结局,尽管再不愿意面对,她也不得不承认,问题真的出在自己身上,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她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

“越长大越发现,除了工作,我什么也不会做。我总能把天聊死,总是会操很多心,想很多事。”

“我一直拼命工作,每周工作60个小时,这点倒是没变,我从很小就开始忙忙碌碌,别人出去玩,我八成在家做饭、打扫卫生,帮妈妈料理完家务,还得照顾弟弟,送完他上学,我再自己去学校。”

我问她,那你爸呢?

她说,忙着赚钱呗。

我打趣她,你就不能可怜可怜自己,让自己喘息一下吗?

她白了我一眼:我那么忙,哪有时间可怜自己!

这或许就是原因所在。

成长在一个四口之家,她不仅要在弟弟出生前照顾怀孕的妈妈,弟弟出生后,更是不得不被陷入一种“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的状态,为家人忙个不停。

那时的她也不过是个孩子,却要被迫成长,和父母一起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别的孩子玩的时候,她却要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弟弟,不仅剥夺了她正常的童年生活,甚至令她变身为“小大人”,陷入一种角色颠倒的混乱状态。

料理家务和抚养小孩的重任足以击垮任何小孩,对于身陷角色颠倒的混乱之中的孩子来说,无力感如影随形。

他们无法发挥大人的作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大人,然而,孩子们却会因为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而陷入一种“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才没做到”的愧疚情绪中。

导致的后果就是,“小大人”没有太多的时间玩耍,但也无法摆脱忧虑,同时,因为自己作为孩子的需求无法得到回应,“小大人”便会干脆学着否认自己有需求这回事儿,以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

她的父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应该“让孩子成为孩子”,而不是在应该做孩子的阶段,成为懂事的“小大人”。

那些集中精力于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维护的家长,向他们的孩子传递了一条明确信息:“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让孩子做个孩子

父母的角色榜样作用对于孩子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尤其是性别身份的形成至关重要。

从古至今,为人父母要承担的义务都是差不多的。比如:

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

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而我们所讨论的有毒的父母,大多连清单上的第一条都没有完成。

有毒的父母往往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或是他们本身心态就不够健康,所以,他们不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还常常指责、甚至要求孩子反过来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责任分工乱套后,家庭成员的各个角色当然会变得模糊甚至扭曲。

被迫成为自己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在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失去了父母的角色榜样作用,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便会消失殆尽,就像闺蜜一样,她没有在家庭中学会如何爱人,也没有学会要如何接受别人的爱,结果感情生活一团糟糕。

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了情感的滋养,她索性关闭了自己的情感之门。而这扇门被关得太久了,久到她成人以后,想打也打不开。

我不愿活成我最讨厌的模样

除了角色颠倒,让孩子无法成为孩子以外,有毒父母还可能会使孩子形成“共依存”型人格。

孩子们建立起自我价值感的前提是,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并不只是占据空间,而是自己很重要,他们需要向父母确认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然而当父母本身的情感需求过于强烈时,就很容易忽略孩子的需求,不仅如此,当孩子给了父母需求的回应时,父母也未必会给他们任何的回报。

这时,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会变成:对父母来说,自己无足轻重,他们会用父母的感受对自己进行定义,父母开心,他们就是好人,父母不开心,他们就是坏人。

在这种境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在成年人的生活中界定自己的身份,他们独立的思想、情感以及需求从未得到过任何鼓励,因此很容易形成“共依存”型人格。

“共依存”型人格的人,由于失去了对自己内在的爱和信任,会依赖外界的某些人事物以求生存,却对这些人事物引发的问题视而不见。

他们依赖“被需要”的感觉,有时甚至会觉得自己是某个人唯一的拯救者,甘愿以牺牲自己的生活为代价,拯救那个需要他们的人。

苏珊·福沃德通过帮助多位咨询者,制定了一份检测表,如果你觉得共依存这个概念也适用于你,那么请你看一看这份列表,不过在进行检测之前,你需要知道,凡事都有轻重,“共依存”型人格也是如此。

我用ta来指代共依存关系中的受困者,也就是需要“被拯救”的那一方。

1.解决ta遇到的问题或者减轻ta的痛苦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我愿意为此付出任何的情感代价;

2.我的好心情来自ta的赞许;

3.我保护ta不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的伤害,我为ta说谎,替ta掩饰,绝不允许别人说ta半点坏话。

4.我尽力让ta按照我的方法行事;

5.我从不在意自己的感受或愿望,我只在乎ta的感受和愿望;

6.只要ta不抛弃我,我愿意做任何事;

7.只要ta不生我的气,我愿意做任何事;

8.我认为充满波折和戏剧性的关系会让我更有激情;

9.作为一名完美主义者,一切差错都让我自责;

10.我常常觉得气愤懊恼,不受重视,被人利用;

11.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装作一切都很好;

12.想让ta爱我的努力支配着我的生活。

如果你对每一项的描述都是肯定的,说明你是个不扣不扣的共依存者。

想要摆脱这种模式,首先还是要把自己的共依存属性同父母的关系关联起来,意识到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的过错,并产生愤怒的情绪,此后便可以集中精力梳理这股怒气,去面对现实的问题。

爱与被爱同样幸运, “共依存”型人格的人需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权利、需求和情感,学会在对他人奉献的时候有所保留。

结语

如果父母对孩子动手或是谩骂斥责,我们很容易认定这属于虐待行为,然而不称职父母的毒副作用却是不易察觉又难以界定的。

如果你是不合格或不称职父母的成年子女,那么是时候意识到,除了“我应该对父母负责”的想法之外,你还有别的选择,做被情感牵制的傀儡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你是可以选择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你要弄明白自己是受错误的逼迫过早成长起来的,其次,你必须承认,你在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一旦踏出这一步,你就会发现,这一生中你耗费在不该做的事情上的精力,最终可以用来帮你做出改变,变得更爱自己,对自己更负责任。

文末点亮【在看】,愿你拥有健康的家庭关系

图片来源电视剧《明天,妈妈不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生家庭》① | 没有人是完美的,包括你的父母

《宋美龄自述》⑩ | 我要打的仗已经打过,要走的路已经走过!

《宋美龄自述》⑨ | 从聪明漂亮的女学生,到传奇夫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