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道德经 74-75章 无以生为者

74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o)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笔记]:

从本章内容,我们可以尝试解读一下老子对于刑罚的看法。

他到底是反对法治?还是赞成法治呢?

其实我上面这个问题的问法,就已经非常的不老子了。

老子通篇最讲究辩证法,但是变中有一不变,就是道,老子对于道是深信不疑的。道是唯一的衡量。

第一种情况,如果人们都不畏惧死了,也就是上一章提到的生无可恋,那么战争,起义,反抗就是必然,这时候,刑罚是没有用的,这个现实世界已经遭到了人们的痛恨和摒弃,那这种情况下,刑罚毫无用处,民不畏威,而大威至。

第二种情况,民畏死,就是太平景象,大家都觉得活着不错,统治者做到了“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这时候,“奇者”,也就是那些“诡异乱群”之人,只要用刑罚去处置,就可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其他人看到这样的下场,也就不会再跟着作乱。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法治只能作为一个大道王天下的补充手段,它不应成为唯一的主治手段,老子并不反对刑罚,这一点跟孔子不同,孔子是绝对强调以德治国,对于刑罚,孔子明确表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钱穆先生解释说,导之而不从,以刑罚齐一之,民知有畏而已,其心无所感化。

接下来,真正好的治理手段,老子和孔子有不同走向,孔子搬出了礼,老子搬出了“司杀者”,也就是“道”,是那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天道”,老子的意思是,如果你乱作为,导致人民连死都不怕,那你用再多的刑罚杀戮也无用,但如果你治理到百姓安居乐业,虽然有少量人还是会为非作歹,但这时候也不用你动用刑罚扮演替天行道的角色,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读到这里你会想,老子相信因果循环吗?他是相信善恶有报吗?

我想,老子的意思,其实是在提醒为政者,要谨慎使用刑罚这一手段,因为,你用不好,就会变成民不畏死的局面,“驰骋田猎让人心发狂”,“大匠”还是那个天道的意志,你替天行道,在老子看来,就像你非去帮木匠师傅砍大树一样,最后因为力道把握不好,伤到自己的手。

老子的整个思想里,无为都代表一种力道的把握,刑罚大概属于老子概念里的“强”,用强力的人,一定要注意它的反作用力。“反者道之动”,老子的思想也是贯通的。


小扩展:

孟子-尽心(上)篇:情与法的两难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当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该怎么办?”)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孟子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

“然则舜不禁与?”(“那么舜不去制止吗?”)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孟子回答说:“舜怎么能去制止呢?皋陶抓人是有依据的。”)

“然则舜如之何?”(“那么舜该怎么办?”)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回答说:“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他会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生都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了天下。”)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当舜深陷孝义两难时,忠与义在皋陶的手中也即矛即盾,舜会让杀了人的父亲接受 法官皋陶的制裁,这是让孝于义,但最后又会背着父亲逃到海边,在套牌前先将天下归还,这是让孝再次成为圣人的至高选择。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相比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对于舜的情景假设似乎更为理想化。

关于情与法的两难,是儒家思想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儒家的仁义,归根结底是情感的部分,整个儒家思想,是要将情感凌驾于理智之上。

但老子是如何巧妙地躲过了这样的两难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75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笔记]

前两句好理解, 人们处于饥寒状态,大多因为国与民争利,或战争,或税赋,向上进献多,自己所留就少。

百姓不好领导,是因为在上者有为,多用巧术智谋,65章提到,“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第三句有争议,有写作“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里多加一个上字,一个是保持跟前面两句句法的一致性,如此情况下,解释起来就是,人们不怕死,是因为在上者过于追求享乐,这一句不是跟第一句民之饥重合了吗?

所以,我们采用原文,人们轻死,不是说人们克服了对于死亡的恐惧,而是轻视了死亡这件事,更直白一点就是说作死,人们很轻视死亡,其实轻死就是轻生,是因为人们求生之厚,过于追求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包括哪些?物质享受、名誉地位都是。

“求生之厚”这四个字特别受用,拓展开来,什么事情做得太多,结果都不是太好,最近我开始对孩子越来越放手,要放下管束,因为相信了老子的辩证法,要尝试无为,相信有天道,生机在无为。“求生之厚”是我们最需要攻克的一道心理。

你越是心理很在意的人和事,你越是需要在心理上保持疏离,看淡得失,否则,这就成了一辈子的包袱,即使得到了,也不见得给你多少欢愉。因为过程已经耗散了你太多可贵的部分,情感,时间。

以上三段合在一起,是在讲人这一生所遭遇到的事情,国家税赋、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及你自身对于生命中一些附加物的追求,都对你的生死形成重大影响。

无以生为者,贤于贵生。

这是老子的鸡汤文,长这个样子,你读懂了吗?无以生为,“舍生”,“忘死”,从上至下,都要从这两个维度来经营自己的生活。

“益生曰祥”,你过于看重生的食物,反而是一种不祥。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的人过于看重养生,吃各种保健品,谨小慎微,反而破坏了身体的本能,有的人拼命给自己的脑袋填充知识记忆,结果越学越呆板,越学越糊涂。

从下一章开始,要进入老子的人生格言部分,这一章作为为政治国之道与个人生存理念的过渡,解释得通。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德经下》文言文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段: 大邦者下流,[ ...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4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上一章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quo ...

  • 天下殆哉,岌岌乎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天下危险啊,快要倾覆了! 赏析 这是弟子咸丘蒙举例尧禅位于舜故事时,问孟子而引用孔子说的一句话. 咸丘蒙认为,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把他当臣子,父亲不能够把他当儿 ...

  • 韩星丨一文读懂中国思想史上的道统与法统

    导读 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绝,中国古代文明不断地推陈出新,表现出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文化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能够保持其基本的文化精神,一脉相传地发展到今天? 这有许多原因,其中重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29章 去甚 去奢 去泰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英文翻译: If anyone should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33章 自知自胜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He who knows other men is discerning (有眼力的,有洞察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36章 聪明不如微明

    将欲将于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 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以上内容都是在讲对立转化,事物因为有对立转化才有变化,体现为无常性,佛家的空性,在悲观时有希望,在得意时不忘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2章 本与末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阅读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3章

    分句53章  阅读笔记: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介然有知,意思是倘若我稍微知道一点内容,我就想着我要去追大道,这样是很可怕的,这个怎么理解?我追求大道难道有错吗?当然不是.我理解这其实是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4章 善建善抱者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5章 含德如赤子

    55章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肉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子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6章 “不言”与“玄同”

    56章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践.故为天下贵. 阅读笔记: 本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7章 老子的人本思想

    57章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句有多解,有人认为"正&q ...

  • 阅读笔记 道德经 第58章 光而不耀

    58章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殊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