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闲话|四川行:和十年前的自己对话
我们大多数人,一旦离开了一个固定的地方,将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中去寻求新的突破。而那些没有选择突破的人,他们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坚守的东西。或许我们不能将它称之为梦想,但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但我以为每个人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守住本心的。
回到北京后的速度又加快了,难以想象今天已经是回来的第六天了。所以在我的意识里,时间现在变得越来越不经用了,甚至有很多东西也就来不及思考了,也便是想到哪儿就记到哪儿了。原本想着应该是找个闲暇的时间,身边泡上一杯茶水,欣赏着北京的秋景,耳机里传来美妙的音乐时我再来写写这篇记录。但凡事总是不经意间的,不会有太多的计划给你完成,便总是想到了就去做,做了便忘,然后又继续做新的事情。
10月末从出京,11月初回到北京。大多数时间里,白天坐车,晚上做问卷,问卷结束后熬夜编编码。看似劳累的过程,却也乐在其中。现在不能用11月初来形容了,明天后基本上是11月中旬了。可能关于很多原先的想法现在似乎有点忘却,但凡是能想到的,就便放在这里。
10月末的四川,温度尚可,不冷不热。下火车出站时倒是思琪先看见了我,我还在想我这个近视眼咋能看到人家。在天府广场附近的火锅店里吃了一个微辣的火锅,却突然发现对于辣度的体验,现在开始有了新的体会。或许在北京快习惯控辣控油控盐的饮食了。思琪刚刚研究生开学不久,我们谈了一些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我又成为了一个过来人。而这个过来人还是以建议的方式阐述了一些自己思考的问题,而不是要求用某种模式去处理同样的问题。在聊天的过程中,又知道了一些同学的近况,希望大家都好。也希望社会上愿意以善行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能从别人的经历和成长里收获能够给予自己启迪的东西。
我从天府广场走过时,会有很多的回忆。想到2013年9月到成都换乘到绵阳,在人民广场和吴显斌待过的一下午,想到2014年4月份吴显斌过生日时到成都桐梓林和大家呆了一晚上再转乘到都江堰,想到2104年7月在成都骡马市附近和强强、正富、雨松呆了一晚后又分开去湖南常德,想到2014年11月和黄书贞、刘家勇等到成都磨子桥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想到2014年12月到成都文殊院和青羊宫再转乘到青城山,想到2015年10月到成都锦里、高升桥、肖家河附近,想到2015年11月到成都武侯祠附近酒店里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想到2016年4月在西南民族大学导游岗前培训,想到2016年6月到成都的出差,想到2016年9月在锦江酒店附近和鞠萍大姐的聊天,想到2019年1月在小酒馆附近和正富、强强、涛涛、鞠萍大姐的相见,想到2018-2019年在成都待过的一些地方,想到2020年4月到成都天府广场附近的夜、转过的人民公园、骑过的大街,2020年8月和老乡从西昌回来后待过的成都东站。
我以前认为成都是一个我不会留下太多回忆的地方,现在看来7年来似乎也并未和成都脱离过交集。甚至在七年时间里曾经它是扮演了一个中转站和集结点的角色。或许我仍然记不全天府广场的全貌,甚至连周边的一些地点都不能叫出来,但好多东西或许都放在了脑海里。接着的一段时间,也许和成都还会有更多的新的故事。而十年前,我们都是在四川经济频道、四川卫视里透过屏幕去感受来自成都的味道和魅力。而张艺谋那句“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直到2014年我才第一次听见。
此后的行程里,去了邛崃、泸州、宜宾、遂宁、达州。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见一些老朋友,两年未见的姚姚、小平、刘香,四年没有见的传燕师姐和王巧师姐,七年没有见到的钟秋,涛涛我们倒是年初才见了一次,还认识了蒋萍师姐。有那么一个时刻,觉得作为师弟真是世界上一件美妙的事情。从2016年开始,逐渐养成了一个拥抱的习惯,离开时的拥抱会让人非常安心,那种所谓的仪式感会让我在每一段旅程里不会留有遗憾,希望以后不管告别多么匆忙,都能够记住这一点。
在三个地方,四所学校,和初三、高一、高三的同学聊了聊。在行程开始前,我就在想可能会有这样的机会与他们去聊聊。尽管我没有想过会聊什么,但总是会有些针对性的东西,而话可能永远都是给能够听进去的人听。在涛涛的班级里我讲了“做梦”、在传燕师姐的班级里我讲了“规划、目标、方向、理解性记忆和努力”、在蒋萍师姐的班级上我讲了“成长和努力”、在小平的班级里我讲了“社会、现状、学习、就业、耍朋友”,当然或多或少还穿插了一些对于党团的认识和理解。
看着他们,我第一次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2010年的初三和高一。于是,这也成为了标题的来历,和十年前的自己对话。我们很多人都从初中-高中-大学-社会,各自经历着逐步加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初高中阶段往往想到的东西很少,或许大多数时刻都在不断地记忆课本上的知识,为了获取一个好的分数,反而忽视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兴趣、爱好、未来的畅想。但实际上对于乡镇中学的同学来说,也只有通过不断地记忆、学习、考试来提升自己,才能逐步走出乡镇,有时候看起来一切又都是矛盾的。即使又过去了十年,这样的状态依然存在,而且看起来在未来还会变的更加的困难。这就是我们好多人曾经提到的社会资源占有性的不足,“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话语。我记得之前每次开毕业生的党员大会时,我总会说道“学成后反哺家乡教育”,这一趟出行发现好多师兄弟姐妹都在这样做着,他们的行动或许值得用上“坚守”两字。希望他们一切都好。
研二时学习青年工作,看了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似乎把人的一生都看完了,各个节点会发生的事情,会出现的状况,所以推荐有兴趣的同学都去看看,或许会引起你对于人生新的思考。当然我们大多数人的需求仅仅是开心和快乐的生活就好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开心和快乐。
通过这次五个市州的经历,我也在反思如何与初高中学生的交流,对于这一块我很欠缺,如何用中学生喜欢的话语,讲述中学生爱听能学的事儿。但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个体的背后有一个庞杂臃肿的系统,往往不是解决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这背后所谓的庞杂臃肿的系统,要将系统和堵塞的地方疏导清楚,才能真正地成为源泉活水。
想到的东西很少,想说的话或许很多,但也就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