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与心》【心理】:读千卷书之第167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灵魂与心》【心理】:读千卷书之第167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十本心理学著作:《灵魂与心》。

本书是钱穆先生探讨“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经典著作。全书共收录十二篇文章,体量虽小,但内容丰富,全面展现了一代国学宗师对于“灵魂与心”这一中国传统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一、二元观。其于解决此宇宙人生大问题,是否确当,余不敢言。然于余之浅陋愚昧,奉以终生,时加寻绎,乃若有一轨途,可以使余矻矻孳孳而不倦。偶有感触,于此问题,乃亦时有撰述。非敢谓于此宇宙人生之奇秘有所解答,实亦聊抒余心之所存想而止。

希腊与印度同属雅利安族,他们双方对于灵魂观与世界观,均有好许相似处,此等定有他更古同一的来源。这一种人生与世界的二元观,影响到希腊本土哲学。柏拉图的观念论,便从“现象”与“本体”之二元对立的观念下发展而来

伦理上之二元观,早为基督教宗教上之二元观导其先路。基督教之灵魂观念,同样是东方色彩,同样是灵、肉对立的二元观,因此可与毕太哥拉派、柏拉图、斯多噶派相融洽。从希腊思想转至基督教,其接榫处只在此。

二、人生的意义。若人类生命根本只在此七尺肉体短促的百年之内,则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究何在?此实为人生一最基本绝大问题。此文下面所拟提出者,即为东方人在很早时期早已舍弃灵魂观念而另寻吾人之永生与不朽。此一问题,实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思想史里面一最重要的纲领。明白了这一义,才可明白中国思想之特殊精神与特殊贡献之所在。看出当时人对人生不朽有两个见解。一是家族传袭的世禄不朽,一是对社会上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这两个见解里,皆没有灵魂再世或超生的说法,可见中国人对灵魂观念在那时已不为一辈智识阶级所信守。

此如朱子言理、气,理必附于气,但又不能专言气,故必理气分言,但又必理气合言。而理又是无造作,无运为的,一切运为造作皆在气。性属理,心属气,则一切运为造作皆属心

儒教与佛、耶、回三教之不同处,大端有二:一则佛、耶、回三教皆主有灵魂(佛教轮回说可谓是变相之灵魂),而儒家则只认人类之心性(或说良心)而不讲灵魂。二则佛、耶、回三教皆于现世界以外另主有一世界。在此另一世界里,则有上帝天神或诸佛菩萨。儒家则只认此人类之现世界,不再认现实世界外之另一世界,而在此现实世界中之标准理想人物则为圣贤。

西方人的不朽在灵魂,故重上帝与天堂。中国人的不朽,不在小我死后之灵魂,而在小我生前之立德、立功、立言,使我之德、功、言,在我死后,依然存留在此社会、在此人群之中,故重现世与人群。两者相较,中国人的不朽观念,实较西方人的更着实,更具体,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更妥贴的观念。

三、薪尽火传。中国古先圣哲以“仁”字作骨,以“孝”字立本,群己天人,融洽无间,不借径于逻辑,更无事乎征服。尼采又以怜悯为弱者道德,而唱超人之说,不知惟仁为勇,惟孝为强。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以此较之希腊思想与耶教道德,固遥为深透圆宏矣。近世彼中惟德儒好于人生作深思,恨不获告之以中国哲人之理想也。

惟专据王充意言之,彼乃谓天地间有鬼,非由人死后仍有一种精神存留,而实由生人对死者之一番思念存想,而觉若其人精神之复活,是则王充实为别自阐明了鬼神之理之另一面,而王充之为显然主张彻底的无鬼论者更可知。《论衡·论死篇》又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中国古人,又有薪尽火灭之喻。谓体魄朽坏,则魂气游散也。故南朝梁臣范缜辟佛,有《神灭》之论。既主神灭,则死者魂气不复存在。然亦可言薪尽火传。此谓前薪虽尽,只要后薪接续,则火终不灭。犹如琴不常好,旧琴坏,重播新琴,而琴声亦终存在。长江后浪逐前浪,世事新人接旧人。浪花幻灭而江流不断

因此在中国社会上圣人、贤人死了,应没有灵魂转世之事。其他民族所抱的灵魂观,由中国圣贤看来,好像人生重担,只该由他一人挑,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绝不是“克己复礼”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