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宗室为何涌入泉州?

趙氏宗亲
ID:zhaoshizongqin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趙;请点击上面“趙氏宗亲”关注,拥抱中华趙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趙氏文化,共建繁荣趙氏,传播趙氏正能量,这里是免费“查家谱、阅古迹、读资讯”一站式互动家族平台。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趙氏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359723925!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南外宗正司遗址,今存泉州梨园戏实验剧团内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泉州的大小寺院突然涌入300多名外地人。他们虽然风尘仆仆但气度雍容,一看就知道并非寻常人家。更特别的是,他们大多姓赵,与赵宋王朝有着最直接的关联。

靖康之变后,赵家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庞大的赵姓宗室也不能幸免,随即跟皇帝一路南迁。当时管理王族宗室的机构之一“南外宗正司”,也从南京迁移到镇江,最后“定居”福建泉州。

300多名宗室成员的到来,带来了香料、珠宝的奢侈消费风尚。当然,“南外宗正司”成熟的管理和教育制度,也直接促进了泉州地区科教的兴盛。而保存至今的安平桥、仍在泉州流传的梨园戏、少林五祖拳等,都和宗室到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两大外宗正司迁入福、泉

宋代对宗室成员的管理非常规范。除了设立政府部门“宗正寺”以外,仁宗景祐三年又在开封设立了宗族自行管理的部门“大宗正司”,并严格规定宗室成员不得私自移居他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居政策逐渐放开,很多宗室成员选择搬迁到别处。为了加强对这一部分外迁宗室的管理,宋徽宗时又在西京洛阳设立了“西外宗正司”,在南京设立了“南外宗正司”。奇妙的是,这两个外宗正司,到了南宋都和福建有过一段不解的因缘。

宋金交战、宋室南渡后,各外宗正司也跟着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南迁生涯。其中“大宗正司移江宁,南外移镇江,西外移扬州”,不过这并不是它们最后的归宿。到了高宗建炎三年,“西外止于福州,南外止于泉州”,这时宗室成员总算才能歇下来喘口气。而“南外宗正司”更是自此常设泉州,一直到南宋灭亡。

“南外”落地泉州,这就意味着,它所辖的300多名宗子、宗女、宗妇等赵姓宗室成员,正式定居此地。泉州也因此成了宋家王朝的大后方。根据宋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宗室成员到泉州后,最早统一被安排在城里的寺院居住。

南迁者有寄生虫也有精英

尽管已经南迁,但宗室的待遇仍在。根据记载,这些宗室成员仍可享受特殊的生活供给。按远近亲疏的不同,宗女们出嫁也有相应的陪嫁妆奁。而这些费用,大部分需要由泉州的地方财政供给。因此对于当地百姓而言,宗室成员的到来,无疑是不小的负担。史籍称,这三百余人,一年“费钱二万緍”。

耗费地方财力之外,仗着宗室成员身份为非作歹的也大有人在。朱熹就曾提到,“南外宗正司寄治郡中,挟势为暴”,连地方官员都不敢过问。气焰嚣张的宗室子弟甚至明目张胆地抢夺泉州商人出海的船舶与货物,而对方在官府苦讼三年却仍无结果。

当然,宗室成员也并非都是仗势欺人的寄生虫。“南外宗正司”作为自治机构,仍沿袭着完善的管理规范。当时的高层管理人员“知宗”一职,必须由宗室中“团练以上”级别、且“有德望者”担任。

此外,宗学教授也多由社会名流和精英分子组成。如此一来,宗学便为宗室子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这些有着强大教育背景的宗子们,积极参加科举考试,直接促进了泉州当地科教文化的兴盛。从他们迁入泉州算起,直至南宋灭亡,南外的宗子们共有129人考上进士。而整个南宋,泉州地区的进士总共800多名,宗室成员就占了近20%,数量非常可观。这其中,还有晋江的赵善新、赵汝倣、赵汝偰父子三人登同榜进士,被时人称为“三秀”,成一时佳话。

留下梨园戏等文化印记

刚入泉州时,赵姓宗室成员仅300多人。70年后,这个数字涨到了1800多人。到了宋末,更飙升到3000多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社会、经济等领域大展拳脚,并把从中原带来的文化习俗也嵌入泉州,使之成为泉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值得大书一笔的,便是泉州的海外贸易与宗室之间的联系。宗室成员的到来,带来了香料、珠宝等奢侈消费,直接刺激了这部分货物的海外贸易。在泉州后渚港曾出土的木牌签,有19件“南家”徽记,这便是南外宗子们参与海外贸易最直接的证明。

而泉州市舶司作为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北宋前并无宗室成员担任“提举”一职。但“南外”迁至泉州后,至南宋灭亡,93位提举中就有11人来自赵姓宗室。尤其是兼任泉州知州的赵崇度,曾力除弊政,直接促进了泉州港的繁荣。

至于九日山,宋时是官员们祈风的地点,正是希望风帆顺利,参与海外贸易的货船能平安出海或归来。根据九日山的石刻,几乎每场祈风活动都有宗子们参加,足见宗室成员与海外贸易联系之密切。

此外,“南外”迁置泉州时,从临安、温州随带的家班也跟着入泉,形成了日后以南音为基本曲调的“大梨园”和“小梨园”。它们与各种艺术形式交融,形成了泉州的地方剧种。而泉州人家常见的八仙桌、太师椅,也大多源于宗室成员的陈设习惯。

泉州南少林的“五祖拳”,当中的“捭”、“挑开”等字眼也来源于中原,据说也是宗室成员带入泉州的产物。至于“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也是在宗室成员、泉州知州赵令衿的主持下修建完成的,成为“南外宗正司”在泉州留下的最有力的历史实物。

参考文献:

吴幼稚《论南外宗正司的历史作用》,《泉州师专学报》

杨文新《宋代南外宗正司入闽及其影响》,《史学月刊》

关注趙氏宗亲,十万宗亲等你来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趙氏文化

传承趙氏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