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时方集锦——四磨汤
四磨汤出自《济生方》卷二。组成为: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上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原治:“七情伤感,上气喘促,妨闷不食。”
刘渡舟先生常用四磨汤治疗气郁证。其辨识此方证的要点有二:一是气滞脘腹胀满而有胃气虚之人参证,即虚胀之证,如劳累则胀甚,少气、无力等。二是有沉香证,即气逆证,如喘促,气上冲等。
1:.用于治疗胃脘堵塞
张某,女,55岁。1999年5月13日初诊。
自觉胃胀、胃堵,上下不通,下午常有一股气横堵在胃部下不去,想打嗝但打不上来,若打嗝则舒;有时自觉气上顶到咽喉部而十分不舒。喷嚏多,手凉。刘渡舟先生问:“吐吗?”患者答:“不吐。”先生问:“泛酸吗?”患者答:“不泛酸。”舌淡黯,苔白滑,脉沉、寸关滑。先生在诊脉中说:“这个人是苓桂术甘汤证。《伤寒论》讲:'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金匮:要略》讲:'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但这人气分郁滞还重,要合四磨汤,这是古今接轨法。”
处方:茯苓30g、桂枝16g、白术10g、炙甘草10g、沉香4g、槟榔6g、乌药8g、红人参8g。7剂。
1999年5月20日二诊。服药7剂后诸证减轻,但胃中仍堵,气往上冲则打虚嗝。舌淡苔白滑腻,脉弦。用苓桂术甘汤合平胃散。处方:茯苓30g、白术10g、桂枝15g、炙甘草10g、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4g。7剂。
1999年5月27日三诊。胃堵、打嗝等症消失,但大便干,自觉咽堵。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用苓桂术甘汤。处方:桂枝16g、炙甘草10g、白术10g、茯苓30g、射干10g、石菖蒲10g、枳壳6g。7剂。
辨证用方思路:刘渡舟先生问“吐吗?”是为了与吴茱萸汤证鉴别,吴茱萸汤证有吐,苓桂术甘汤证不吐;问“泛酸吗?”是为了辨识肝火犯胃的病机。一诊见“胃堵,上下不通,下午常有一股气横堵在胃部下不去”,正是“心下逆满”症,见“自觉气上顶到咽喉部”,正是“气上冲胸”的类似症,据此辨为苓桂术甘汤证。从嗳气,辨为四磨汤证。用两方合法。二诊抓主证“胃中堵”,继续用苓桂术甘汤,又根据苔白滑腻辨为平胃散证,用两方合法。三诊据舌苔滑,脉弦,继续用苓桂术甘汤,据“咽堵”,取甘露消毒丹法加射干、石菖蒲,开畅咽中湿结。刘渡舟先生擅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喘或咽喉不利。因大便干,取小承气汤法加枳壳,以开达肺与大肠气滞。以上摘录张文选《跟师刘渡舟学用经方》
临床应用:四磨汤是治肝气郁结,上犯肺胃之证的方剂。以胸膈胀闷,上气喘急,脉弦;或以情志失调,肝气上逆,胸膈痞塞不通为据。若体壮气实而气结较甚,大怒暴厥,心腹胀痛者,去人参,加木香、枳实,以增行气破结之力;大便秘结,嗳气,腹满或胀痛,脉弦者加枳实、大黄,以通导滞。用于慢性胃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癔球(梅核气),冻结肩(漏肩风),膈肌痉挛(呃逆),乳汁郁结性乳腺炎属肝气郁结上犯肺胃者。
另外本方需要与半夏厚朴汤鉴别;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与四磨汤《济生方》)同具行气疏肝、降逆和胃之功同治肝气横逆、上犯肺胃之呃逆,同见胸膈不快、呕逆或不食。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与四磨汤《济生方》)同具行气疏肝、降逆和胃之功同治肝气横逆、上犯肺胃之呃逆,同见胸膈不快、呕逆或不食。
然前方以半夏、生姜、厚朴化痰散结、行气降逆以和胃;后方以沉香、槟榔下气导滞、降肺通腑以和胃。前方以苏叶疏肝开郁、理肺和胃,合姜、夏宜降并进以顺降肺胃之气;后方以乌药疏肝行气散寒止痛,合槟榔疏导并举以调畅肝胃之气。前方以茯苓健脾渗湿化痰,后方以人参益气健脾补虚。故半夏厚朴汤为行气降逆、化痰散结之剂,适用于肝气郁结、肺胃失降、痰气相搏、逆结咽喉之梅核气。其痰气交阻,搏结于咽喉而见咽中如有物阻咳之不出吞之不下;肝郁痰阻、肺胃之气不降,则咳嗽呕恶胸胁痞闷,并见苔白腻、脉弦缓等气郁痰滞之象。四磨汤为顺气导滞、疏肝健胃之剂适用于中虚肝郁、肝气横逆、肺胃失降之噎膈。症见饮食不下、胸膈烦闷、上气喘急,此气虚气滞气逆并见之证,故以本方补气行气、降气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