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 | 游寿先生关于嫩江和牡丹江的考古调查
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部分教师
赴嫩江和牡丹江文化区作考古调查
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省史组的部分教师于5、6月份到嫩江和牡丹江文化区进行了考古调查,进一步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出土文物。
一、在嫩江区
考察人员以齐齐哈尔与昂昂溪近郊为中心重点考察了苑屯、额拉苏和莫古气等处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致的细石器,如额拉苏遗址的红玛瑙及白石髓精琢小镞,一般只有小指甲大,成品与半成品均有很大数量,说明这里可能是制作工具的遗址。在莫古气遗址发现的二毫米宽三棱尖状,前端上有翘起、或有小钩的精工玉石雕刻工具,表明此处细石器文化已达到较高程度。
我省新石器时代骨器工具较发达,为渔猎人民所广泛使用,前在黄山就曾发现有几何角度的弧刃刮器。此次,各遗址中也有此种文物。
在苑屯发现有篦纹陶片,硬度极高,与汉代建筑砖土质和火候的标准相似。在额拉苏发现的绳纹口的直腹陶鬲是嫩江中游前未发现的陶器,它对此处同中原文化交流或当地人民的创造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二、牡丹江区
对牡丹江区的考古调查是配合毕业班学生教育实习及黑龙江省史与考古学通论课程进行的。考察人员以东京城附近为中心,初步考察了“渤海国”建都的山川形势与自然经济、渤海故宫遗址、三灵屯古墓及几处城址。这些考察对进一步了解靺鞨族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渤海国”当时的建筑工程技术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对“渤海国”有字布纹瓦、琉璃瓦和有花的砖与瓦当的观察,看出了渤海人建筑美术受唐的影响。
考察人员在三灵屯山阳临牡丹江断崖上找到八个灰坑层,有的坑位白灰面和红烧土打筑的穴底都暴露得很清楚,在文化土层中有麅角和骨骼、犬牙、鳖甲、鲇鱼刺等,有一个玛瑙小石钻与麅子骨骼一起暴露在外表,一个坑位还保留了小麦粒,从层位计算是渤海前期渔猎人的活动遗址。在三灵屯山岗发现的剑锷式石斧、在镜泊湖珍珠门沙滩发现的尖状有四棱的石枪头都是牡丹江区少见的磨制石器。此外,在牛场、镜泊湖、三灵屯均有黑石打制大小石镞和刮刀,说明了它与嫩江区的制造工具技术有共同性。
关于古城遗址,沿牡丹江岸有很多处,其建筑尚未进行系统发掘。此次考察牛场遗址,在砖厂修建中保留了一段。他们把原始土挖去,以玄武岩铺基,筑以拌沙黄土,然后加以灰土,又筑一层大块黄沙土,再上以灰土,城堡筑打技术巩固,排水设计周到。
通过对两地的考察,进一步提高了参加者对黑龙江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充实了地方史教学与研究的直观资料。
(游寿 王云)
原载《黑龙江日报》1962年8月28日第4版
游寿先生
1906-1994
游寿先生(1906年—1994年),女,字介眉。福建霞浦人。1928年至1936年,先后就读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师从胡小石教授。1941年至1957年,曾任职于四川女子师范学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1957年来到黑龙江,历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游寿先生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领域多有建树,其书法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哈尔滨师范大学设有游寿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