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掉欧洲文明的一把火——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突然发现最近的时事,可以拿百年前历史来做一下印证。
今天的故事从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开始说起。
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召开。英国水晶宫的搭建,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成果使人叹为观止,这场世纪展览,给了各国野心家一个展示的机会,他们不仅希望扬名,更希望借此致富。
在这场英国海权巅峰的博览会上,有想要扬名国际的科学家,也有充满致富野心的冒险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是一场震撼颠覆秀。
这正是大英帝国极盛的时代,参展的数百万人中,有的人看出了这场世博会的不寻常之处,他们是各国的精英。这些爱国的精英们惊觉自己国家的落后,也为大英帝国的权势而感到恼怒。
普鲁士人为了迎头赶上,求知若渴地汲取工业技术,为了打下普鲁士的强盛之路,他们投了大量的资源在教育方面,希望普鲁士有一天也可以拥有世界顶级的技术力,这场世博会也显示了普鲁士基础科研的扎实。
美国人则展现了崛起大国的力量,许多展示品看起来粗制滥造,可拥有实用价值,这显示着美国走的路线虽与英国不同,但美国也在变强的道路上飞奔。
此时的大英帝国看似强大无比,其实国内的发展已经逐渐接近顶峰,科学家受到尊崇但却很难致富,很多后起之秀有志难伸。基于这一点,欧洲大陆各国常以高薪、爵位吸引这些科学人才,希望可以发展自己国家的实力。被财富与地位吸引的科学家们纷纷前往欧洲大陆,以及正在崛起的北美,希望自己的才干不会被埋没。
时间转眼就到了1870年代,普鲁士在俾斯麦圆滑的外交政策,与老毛奇优越的军事战略下,经历三次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皇威廉一世甚至是在法国巴黎加冕。
这个看似强大的欧陆强权,一如历史中所有的帝国一样,改变了地缘政治,也同时引起了猜忌。同时间的俄罗斯帝国,看似工业化脚步缓慢,技术水准与西欧仍有差距,但其庞大的土地与人口,以及近代化后的军队,在亚洲取得的广大战果,让其国力已稳定成长,不久的将来,绝对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此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仍在努力建设获得的新土地,美国朝着接壤两洋的大国目标迈进,而数十年本土工业化的成果,让它的技术力已逐渐不用再依靠欧洲,美国已经可以开始自己创造纯属于美国的工业。但正如美国开国元勋的预测,一个国家是不能有两种制度的,如同兴起的欧陆两国一样,美国内战的隐忧已然埋下。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后,不出数十年,世界局势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第一个出问题的,是美国的南北战争,第一场工业化后的大型战争,也是杀戮最快、最有代表性的的一场战争。
因为在此之前,没多少人正确的预知,膛线的发展会让热兵器成为有效率屠杀人类的工具,方阵冲锋在来福枪和膛线大炮前显得软弱无力,战争爆发后不出几个月,前线官兵已经发现,圆锹是保护他们生命的最好帮手。
但这场最后由北方取得胜利的战争,其战争的技术内容与教训,并没有太多被欧洲的老将军们看在眼里。(注:本篇不是讨论南北战争,故略去不提。)
德国统一带来的并非稳定与和平,在巴黎加冕与取得阿尔萨斯、洛林二省,让法国人记恨在心。在俾斯麦的操作下,德国一直都没有出过重大的外交灾难,但这不代表德国内部没有问题。依靠战争统一的德国,地方自治权力很高,这是为了统一做出的妥协,德皇看似威风八面,但凡事仍要经过帝国议会的同意。
讽刺的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国内陆方自治与民主化程度最高的,大概就是后来被称为军国主义的德国。其实直到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内部问题始终没有彻底地解决,地方与中央的意见极难一致,高唱军国主义者的得票数一直都低得可以。
俄国的发展也是步履蹒跚,工业化的范围仅限于都市,农村地区的改变极慢,大地主与贵族的反弹始终很强烈,沙皇虽是专制君主,但也不能一意孤行。表面上陆军的现代化与海军的建制,强大了俄国的实力,但陆军的扩充引起的是中欧诸国的恐惧,海军被地理环境限制而先天不良。更惨的是1904年日俄战争,虽在陆战上对日本取得了上风,但太平洋舰队与波罗的海舰队先后被歼灭,日本取得了胜利。
这导致了隔年俄国的革命,虽然这场革命失败了,但战败与革命造成国力耗损,为俄国种下了未来大战失利的因子。
为何要从工业革命的角度去思考大战的问题呢?从战略的角度来说,工业革命前的军事对决,大体上都还是人力优势为主,一方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在一点,就越有突破战胜的可能。当然这点遇到拿破仑就不大成立,但毕竟天才少而庸将多,在工艺技术提升到可以制造大量杀戮兵器前,一场战役死伤数十万人,根本就难以想象。
同样的状况在农业上也是如此,技术的提升让人口急剧上升,拿破仑战争时,集中二十万大军就几乎是一国极限,拿破仑征俄的五十万大军已经算是当时各国可以支援的上限了。
这更不用提铁路的出现,使得调度百万大军成为可能,整个战略思考已经有了大幅的转变。数万人的战场对峙,跟百万大军的对抗根本就是不同的事。
而工业革命后改变了这一切,虽然工业革命是无数的天才科学家与冒险家,一步步走出的路,英国优先开展工业化实在是归功其制度的优越,但自由放任的结果也未必是好事,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比较利益,若放在民族主义者的眼光来看,不过就是要法国永远生产葡萄酒、美国永远生产农工原物料,而英国则输入原料、输出工业品。
各国都想要有自己的产业,每一个爱国者都想要自己的国家变得跟英国一样好,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优先为乡里服务、本国优先。在各国竞相发展工业,以及近代化军队的同时,恐惧的种子就在各国民族主义者的心中渐渐萌芽。
让我们把时间拉到20世纪,1900年之后的状况吧,用简单的说法一句话带过,就是“泡沫要破了”。不会有无止尽的土地可以开发,也不会有无限长的铁路可以铺设,所有的建设到头来若是无法促进大众利益,一定会造成内部动荡。这就是20世纪初一开始各国就要面对的问题。
从1851年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到1904年日俄战争,各国的工业发展看似迅速 ,经济成长快速,全球贸易连接紧密到不可分割,但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各国内外形势犬牙加错,局势比今天要险恶得多。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几项:
1.资本累积迅速,造成国内贫富差距悬殊,各阶级利益分配极不均等。请记住,欧洲大陆在那时普遍还是贵族制,重要政府官职与军职均是贵族出任。
2.民族主义高涨,不光殖民地,各国内部都有独立自主与要求自治的声音。大家请注意,大英帝国那遍及全球的殖民地先不论,奥匈帝国内部的奥匈两民族权利义务不对等,德国内部各邦自治程度甚高,民族主义不仅仅是对外凶狠,就连国家内部也是极大的压力。
3.内部阶级分化日趋严重,贵族与仕绅、领主对人民。这时候尚未有全民选举,连成年男子普选都还没,只有财产够多的才有投票权,各国的选举人数以及是否扩大选举权,都是政治上极大的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十年,欧洲除了小说家以外,大概没有人认为会有一场世界大战。银行家的生意遍及世界,对战争造成的损失极为敏感,根本就不支持战争。
工业巨头也不支持战争,原物料需要从多国进口,更需要成品的出口市场,铁路的跨国建设更需要稳定的政局。
贵族自己更不支持战争,在民族主义与美利坚共和国的范例下,战胜不见得可以开疆辟土留名青史,战败则贵族制度极可能崩坏,得不偿失。
那么军队呢?课本都是这样写的,认为是军国主义跟军人的好战才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最不希望战争爆发的,恰恰好就是军队本身。那些军事专家,军事将领非常清楚,自从美国南北战争后,巨大的人命死伤已经让他们发现战争形态不同了,日新月异的武器让他们清楚战争的可怕远胜以往。元帅高喊武装,与其说是对外的侵略野心,不如说是害怕邻国的军事攻击,每一个国家的将领,除了英国以外都怕邻国的先发制人,那将会让本国完全丧失抵抗能力,乃至于灭国亡种。
所以千万别相信战争爆发后,那些宣传说的好战言论,或是轻易地相信这是由某个犹太罗斯柴尔特家族的阴谋,更不要看到几句战前的煽动话语或少数狂热份子的言论,就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一群嗜血的军工复合体所发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没有一个国家的军国主义者取得多数席位,发展军备的政见得不到多少支持票。事实上,不管哪一国,公众舆论对战争也几乎没有好感,狂热地鼓吹战争的人,比较像是失意政客或是烂小说家。
但世事就是如此诡谲,在没人希望战争的情况下,一场火烧掉了欧洲文明,决定了未来国际政治将是由华盛顿与莫斯科主导。
(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