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费纳之争丨若一切都如初见 比斯坎湾魔咒
H2H历来都是各路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在网球这种以1V1为主的个人运动里。没有对双打不敬的意思,但双打选手之间的H2H,说句难听的,Who cares?
纵观网球历史,似乎还没有任何一对对手之间的H2H能像费德勒和纳达尔之间的H2H所引起的争议之大——大到以至于要影响到GOAT归属的程度。但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不仅仅是H2H,而是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历史,网球的历史。这段历史到目前为止已跨越13年之久,以网球这项以青春活力为最大标签的运动而言,其跨度之大无异于从三叠纪到侏罗纪。
至少在2017澳网决赛之前,两人之间的H2H还是23:11,完全一边倒,以至从表面上看是这样,差距大到似乎没有可讨论的必要。如果抛开H2H不谈,单以职业生涯所取得的成就来看,GOAT地位之争是没有任何悬念的,罗杰在职业生涯成就上的优势领先了竞争者若干个身位。但纳达尔的支持者们却有一样最有争议的砝码——H2H。每每祭出这一武器,往往都令费德勒的粉丝们痛苦不堪,捶胸顿足。
But,事实呢?
澳网之前23:11的H2H当然是事实。英文里有句话叫做You can’t argue the fact,23:11当然属于fact,但fact并不等于detail。接下来,鄙人想深挖一点的就是基于这个fact的details。毫无疑问的是,仔细的研读这些H2H背后的details,对于了解网球过去十余年间的历史大有裨益。但开车之前请系好安全带,尤其是对于那些球龄尚浅的球迷而言。闲话费纳之争系列跨度十余年的时光穿梭容易导致四肢协调功能方面的短暂性紊乱。
穿梭第一站:2004,比斯坎湾,迈阿密。
之所以选择这里所谓穿梭的第一站,因为这是纳达尔和费德勒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当时的情况是18岁的纳达尔V.S.22岁的费德勒。从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看过去,2004年的费纳,都是花儿一样的年纪,年轻到都感觉不大真实,但就这么在不经意间头对头的遇上了,而且仅仅是第三轮,从此开启了这对伟大对手一生纠缠的宏大序幕。当时的纳达尔一身标准的海盗装,浑身上下筋脉里流淌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而这厢初登世界第一宝座的费德勒还扎着小辫子,尽管赛前发现身体不适发烧,但强大的自信还是让他决定去会会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西班牙小子。
比赛结果?举世皆惊。
尽管西班牙小子爆冷获胜,但他并没能走得更远,第四轮就输球了。多少人还记得谁把纳达尔三振出局的(7-6(1) 4-6 6-2)?嗯,是费尔南多.冈萨雷斯,发带超级长的家伙。那一年最后的冠军是安迪.罗迪克。这些小details看似无关紧要,但却开启了一种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几乎贯穿了费德勒的整个巅峰期:太多在费德勒面前一胜难求的人在半路上就把纳达尔做掉了,以至于两人在泥地之外的比赛里极少碰面。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人在泥地上相遇的次数又恰恰不成比例的多。此乃后话,留着慢慢聊无妨。
而事实上,自2004年在迈阿密第三轮意外输给纳达尔之后,费德勒似乎没有什么影响,愉快的扫荡了接下来的8个冠军——其中包括了3个大满贯和一个大师杯。这段时间纳达尔在哪儿?抱歉,我也实在想不起哪些阿猫阿狗半路上把他截杀了,反正费纳再没相遇便是。而当两人再次相遇,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地点还是在比斯坎湾,迈阿密。不过轮次有了点变化,这次是在决赛。
而本次遭遇战的胜利者,是费德勒。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场迈阿密决赛的进程也如比分一般纠结,一如之后二人比赛时场面的纠结,很少有一边倒的胜利。大多数情况下,比赛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比分本身。如果要分析这种现象,估计得另开系列了。
有趣的是,这场比赛的结果开启了一个跨度达13年的魔咒,让纳达尔成了迈阿密比斯坎湾名副其实的Mr.Right(注:按欧美习惯,颁奖合影时亚军站右边,right)。直到2017年迈阿密决赛,纳达尔依旧还是在端盘子,而且是进一年决赛就会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打酱油。但他在这个魔咒里并不孤独,还有个大美女陪她一起分享这种VIP待遇——玛利亚.莎拉波娃,No?这也算是网球的另类魅力吧。(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夕阳武士)